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网络社会环境下的当下中国文学研究

作 者: 顾宁
导 师: 高凯征
学 校: 辽宁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数字化媒体 超文本 网络文学 信息 传播
分类号: I206.7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658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20世纪中叶以后,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社会。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技术性标志就是计算机的普及以及互联网的诞生。与传统的信息传播工具,诸如纸张、电报、电话甚至是电影电视相比,这种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形式的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压倒性的优势。网络时代的到来,对文学观念及文论观念带来的主要冲击是文学传播手段的大众化与个人自主化,传统文学视域下的中心、边界、权威以及价值标准等因此面临全方位颠覆的困境。由于数字化媒体的技术性特征,网络环境下的文学理论将明显地具有技术人文主义的特点。关注中国文学在新的网络化社会环境中的现代性诗学特征,并通过对差异性文化的体认,获得更为宽松多元的文化差异性结论,无疑将是考察文学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命题。传统的文学理论构架在以技术化消费为特征的新媒体论的冲击下激烈震荡。围绕当今网络社会环境下“文学为何”的中心命题,通过对当下中国文学诸要素的解析,从而达到形成关于网络环境下文学存在形式及意义的,具有一定深度的理论探讨成果的目的。发展中的文艺学正面临着新的历史语境,从4个主要方面对当下网络环境中的文学形态加以论述,对几个具有代表学科前沿性的问题做出原创性的论证:1、数字化媒体戏剧性地验证了上世纪60年代由麦克卢汉提出的“地球村”的大胆想象。今天,由这种“地球村”效应导致的边界消失,引发西方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挤压与渗透,使得为我们的文化的“民族持守”寻找安身立命的空间,成为日益紧迫的任务。面对由此引发的“文化殖民”的隐忧和呼唤“文化对话”的诉求,我们将如何应对。2、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巨大的影响力,特别是由电子媒体催生的“世界图像”文化转型,使得艺术的技术性成为技术艺术化的一种注脚,由此带来的文艺存在方式、创作模式、功能范式和传播与欣赏方式的改变,其所改变的不仅是文学艺术的形态和惯例,还有“何为艺术”与“艺术何为”的逻各斯原点命意。面对数字化媒体的强劲挑战,文艺学该如何担当起自己阐释抑或引导文艺现状的使命。3、数字化媒体时代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撒播,带来文化纳受或拒斥的对立心态,后现代对中国当下文化症候的阐释困境愈发凸显。在传统价值观的合法性遭到质疑后,如何重建新的价值立场,以便在阐释世界和确证意义时,对文艺学知识体系的更替和学术思想的创新找到自身存在的理由和学科延伸的契机,已成为网络化社会环境下的文艺学无以回避的新命题。4、网络媒体的技术特征从先天上决定了其承载内容的随意性和宽泛性,由于网络媒体对其使用者存在技术性约束松弛,网络使用者在享受大自由度的创作空间的同时,“文责”与“自律”成为无可回避的问题所在。在学术理论创新方面,结合西方传播学理论与经典文艺学理论,为当下我国网络社会环境中的文学研究找到理论支持。强调传播学当中的媒介论为传统文艺学研究增添了技术化色彩。在对网络媒体的特征进行了较全面地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在网络文学的兴起、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逐一进行了探讨。对今后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向加以探讨和预测。首先从网络文学的创作内容来看,未来网络文学的创作倾向将更趋于类型化创作。当前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倾向主要表现在(1)类型化网络文学作品的大量生产、快速消费状态将会长期持续下去,甚至愈演愈烈。(2)商业化和模式化是当下网络文学类型化的必由之路。(3)相当大一部分网络文学作品属于非作家写作,属于亚文化,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完全可能具备强大的市场冲击力;网络文学类型化作品中的一部分在一定条件下也完全可能在市场化、娱乐化的同时实现主流化;网络文学类型化作品完全可能生成文学经典。其次从网络文学的载体---创作平台来看,新兴媒体技术为网络文学的繁荣带来新机遇。新概念的提出:1、声音的文化:泛指文字产生前之诸文化形态。以口头文化为主要表现形式,具有互动、非稳定性的特征。来源于英文Orality。2、文字的文化:泛指文字产生后之诸文化形态。以印刷文化为主要表现形式,具有单向、稳定的特征。来源于英文Iiteracy。提出了“声音的文化”与“文字的文化”的新概念,指出当下网络文学正是由“文字的文化”向“声音的文化”的回归。同时借助西方文艺学中的解构理论为网络文学这一新兴文学形式从学理上找到有说服力的理论支撑。作为结论归纳为以下3点:1、网络文学借助网络媒体得以勃兴,是必然而非偶然。2、网络文学的产业化是新世纪文学的必经之路,市场将成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会师地点。3、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文学将无处不在。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1
绪论  11-26
  0.1 问题的提出以及研究的意义  11-13
    0.1.1 论文写作的目的  11-13
    0.1.2 论文写作的意义  13
  0.2 文献综述  13-23
  0.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23-26
    0.3.1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23
    0.3.2 论文的创新点  23-26
1 数字化媒体对传统文学观念的冲击  26-52
  1.1 数字化媒体的登场  26-42
    1.1.1 从电子媒体到数字化媒体  26-29
    1.1.2 数字化媒体的特征  29-39
    1.1.3 进入21 世纪后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  39-42
  1.2 媒体方法论之变革  42-46
    1.2.1 数字化媒体引发媒体方法论之论争  42-45
    1.2.2 媒体方法论之变革  45-46
  1.3 数字化媒体对文字文化的冲击  46-52
    1.3.1 文字文化的专制  46-49
    1.3.2 数字化媒体呼唤新的文化  49-52
2 数字化媒体与文学理论  52-74
  2.1 网络环境下文学何为  52-59
    2.1.1 超文本与文学理论  52-54
    2.1.2 非线性互动文本的构造与解释  54-56
    2.1.3 数字化莎士比亚研究  56-59
  2.2 网络环境下的文学批评标准  59-70
    2.2.1 超文本中的解构主义  59-63
    2.2.2 超文本与文学的祛魅  63-67
    2.2.3 作者之死  67-70
  2.3 马克思主义文学观之新世纪解读  70-74
3 数字化媒体为当下中国文学带来什么  74-100
  3.1 中国互联网与文学之关系  74-83
    3.1.1 中国网络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74-79
    3.1.2 我国网络文学特征分析  79-83
  3.2 网络文学之审美价值取向  83-94
    3.2.1 网络诗词:如烟花般寂寞  83-88
    3.2.2 网络文学审美价值取向辨析  88-94
  3.3 网络文学将往何处去  94-100
    3.3.1 在线出版——网络文学的终极目标?  94-96
    3.3.2 网络文学发展方向预测  96-100
4 网络信息传播特征与文学的自律  100-116
  4.1 网络信息传播特征  100-106
    4.1.1 网络信息传播的泛娱乐化倾向  100-103
    4.1.2 网络文学的泛娱乐化倾向  103-106
  4.2 网络环境下作家(写手)的自律  106-112
    4.2.1 从“博客”看个人自主性与网络道德的关系  106-109
    4.2.2 网络文学的版权与文责  109-112
  4.3 网络媒体制度化讨论  112-116
结束语  116-117
参考文献  117-119
致谢  119-120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120-121

相似论文

  1. 多导弹协同作战突防效能评估及组合优化算法研究,TJ760.1
  2. 路面平整度检测系统中的数据采集和定位技术研究,U416.2
  3. 基于信息熵的课堂观察量化评价模型研究,G632.4
  4.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评价方法的实施研究,G633.67
  5. LDPC码译码算法的研究,TN911.22
  6. 舌体特征的提取及融合分类方法研究,TP391.41
  7. 海量多数据库集成系统的Mediator和Wrapper机制的设计与实现,TP311.13
  8. BioLab面向生物计算服务的网格系统,TP399-C8
  9. 矢量CAD电子图纸保护系统研究,TP391.72
  10. 基于感兴趣信息的高光谱图像压缩技术研究,TP391.41
  11. 领域实体属性及事件抽取技术研究,TP391.1
  12. 词义消歧语料库自动获取方法研究,TP391.1
  13. 隐式用户兴趣挖掘的研究与实现,TP311.13
  14. 时间表达式识别与归一化研究,TP391.1
  15. 生物医学领域检索系统查询扩展技术研究,TP391.3
  16. 面向海量邮件的检索系统研究与实现,TP393.098
  17.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及其在可穿戴计算机上的应用,TP202
  18. 引入风险因素影响的商品混凝土信息指导价确定系统研究与建立,F407.92
  19. 沪深300股指期货对股票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F224
  20. 武器装备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TP311.52
  21. 医疗信息集成平台中HL7消息解析和存储的设计与实现,TP311.5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当代文学(1949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