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刚性之美:蒙古族审美观念研究

作 者: 杨晶
导 师: 方克强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蒙古族 人类学视角 审美范畴 刚性之美 原型意象
分类号: I207.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479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人类学的视阈中,蒙古族审美观念核心和本根是刚性之美。围绕这一论题的论述,采用的是人类学视角和方法:即民间立场,原始刚性研究,原型意象分析,跨民族、文化的比较研究。这一研究方法为人类学批评提供一种可行性思考,并为刚性之美寻求到当下意义。论文以历时态的方式勘察蒙古族审美形态在蒙古族文学的历史进程中如何发展、延承,蒙古族审美观念的刚性之美在文学中的渊薮得以探究。以蒙古族及蒙古族初民的祭祀活动、生产生活习俗、民间文化等为探讨内容,以蒙古族的地理自然条件、民族迁徙历史、原始宗教三个要素为基点,达到对刚性之美形成机制的共时态考察。论文的重点在刚性之美这一蒙古族审美观念范畴核心与本根的探究上,并分析其狞厉、朴野、劲健、原力等审美观念的文化内涵。刚性之美在原型意象上的艺术表征为自然原型意象、动物原型意象、神鬼(魔)原型意象、英雄原型意象,这些原型意象是内嵌于文学艺术中并不断反复出现的带有蒙古族集体意识性的观念。蒙汉民族融合中,刚性之美对于汉族审美风潮的冲击,为阐明蒙古族审美观念寻找到历史例证。在当下语境中,刚性之美的探讨更具有现实意义,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审美意蕴,还有文化意义及其心灵观照。第一章,主要从蒙古族文学的历史流变中探寻刚性之美的渊薮。发轫于远古文学(远古神话传说、史诗)丰实土壤上的蒙古族刚性之美蕴涵深厚,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中古文学的英雄史诗、民间叙事诗对于英雄的歌颂实现了由神到人的歌颂转变,并因其现实质朴,尽显刚性的朴野特色。现代文学因民族民主运动的加剧,蒙古族传统文学的原始刚性逐一转化为大胆的揭露、有力的控诉。历时态的考察蒙古族刚性之美的变迁,发现刚性之美渊源尤为深厚且延承性强,直至现今,依然在文学领域保持强大的民族生命力和鲜明的审美特色。第二章,通过人类学视角,从蒙古族地理环境、民族迁徙、原始宗教三个层面来探讨蒙古族文化中所孕育的独特的审美观念。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成就蒙古族独具特色的审美风格。游牧民族的独特游牧生活生产方式对蒙古族服饰,饮食产生重要影响。也成为蒙古族审美心理长期积淀形成的原因之一。再次,蒙古族萨满教对蒙古族审美文化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并孕育了蒙古族独特的审美观念。第三章,论文以蒙古族的民俗风情、生产生活方式为原始素材,以蒙古族民间文化为重点,阐明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的一种审美形态——蒙古族刚性之美。狞厉表现在查玛面具、英雄史诗的兽型艺术类比和蒙古族的动物图腾崇拜方面,突出表现为威严、恐怖、狰狞的审美内涵。劲健表现在萨满舞蹈、远古史诗对英雄的审美尺度、对马的审美习惯和蒙古族女性独特的审美心理上。朴野探析了尚白习俗,而服饰、造型艺术、纹饰等体现了蒙古族的古朴自然的民间文化。原力是从蒙古族生活生产方式和地理自然环境方面阐释。因游牧民族征战的习俗,崇尚力量成为蒙古族审美主要特点,至今仍可以从蒙古族舞蹈的律动中探视到原力的勃发。蒙古族的审美精神中所蕴含的狞厉、劲健、朴野、原力的审美范畴,构成蒙古族刚性之美的主要内涵。第四章,“刚”性之美作为一种审美观念,其艺术表征主要表现在原型意象上,也即是说,蒙古族的“刚”性之美以自然原型意象、动物原型意象、神鬼(魔)原型意象、英雄原型意象等为载体,这些原型意象是内嵌于文学艺术中并不断反复出现的带有蒙古族集体意识性的观念。第五章,在历史视阈中比较,透射出问题本身的深度。中华民族历史上多次的民族大融合都给历史和时代的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推动和影响。蒙元时期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广泛融合,深受蒙古族刚性之美的影响,元代的文学审美风潮也一改前代的含蓄、文雅、简古的特色,逐渐形成疏狂、拙野、壮伟的特色。余论,在中华民族整体化格局下,蒙汉民族审美观念是互渗和互补的。在当下语境下,刚性之美张扬的刚健、清新的审美范式为应对后现代景观提供参照,具有文化提升和净化心灵的意义。

全文目录


论文摘要  6-8
ABSTRACT  8-13
导论  13-25
  一、蒙古族审美观念研究现状及不足  13-19
  二、作为蒙古族审美本根的刚性之美  19-22
  三、刚性之美研究的人类学视角及学术价值  22-25
第一章 蒙古族刚性之美的历史流变  25-48
  第一节 远古文学中的刚性之美  26-31
  第二节 中古文学中的刚性之美  31-38
  第三节 近代文学中的刚性之美  38-42
  第四节 现代文学中的刚性之美  42-48
第二章 蒙古族刚性之美的形成机制  48-60
  第一节 地理环境的自然因素  48-52
  第二节 民族迁徙的历史因素  52-56
  第三节 原始宗教的心理因素  56-60
第三章 蒙古族刚性之美的审美范畴  60-82
  第一节 狞厉  60-66
  第二节 劲健  66-72
  第三节 朴野  72-77
  第四节 原力  77-80
  结语  80-82
第四章 蒙古族刚性之美的艺术表征  82-109
  第一节 动物原型  82-88
  第二节 自然原型  88-95
  第三节 神鬼(魔)原型  95-100
  第四节 英雄原型  100-109
第五章 蒙古族刚性之美的南向影响  109-135
  第一节 含蓄——疏狂  109-117
  第二节 文雅——拙野  117-127
  第三节 简古——壮伟  127-135
余论 中华审美视域下的蒙古族刚性之美  135-142
  第一节 刚性之美的审美意蕴  135-136
  第二节 刚性之美的文化探求  136-139
  第三节 刚性之美的心灵求证  139-140
  第四节 刚性之美的论题拓展  140-142
参考文献  142-152
后记  152-153

相似论文

  1. 从南北方蒙古族服饰差异看环境对审美心理的影响,J523.5
  2. 运动、鲜牛奶及钙剂对蒙古族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人群的影响,R580
  3. 赤峰市部分地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脂和血微量元素的初步分析,R749.16
  4. 科尔沁地名传说探析,I207.7
  5. 中西文化中“水”的原型意象研究,G04
  6. 新疆蒙古族中学地理双语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H2;H102
  7. “游牧”城市的蒙古人,C955
  8. 解读《莫娜在希望之乡》中圣经原型的位移,I712
  9. 乔治·赫伯特《圣殿》中的原型,I561
  10. 元代绘画“逸”的维度研究,J209.2
  11. 蒙古族大学生日语初学者词汇语义表征特点及汉语的中介作用实验研究,H36
  12. 巴林蒙古族人名研究,H212
  13. 新疆尼勒克县蒙古族高血压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R544.1
  14. 威廉·戈尔丁的《蝇王》的原型解析,I561
  15. 新世纪蒙古族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史诗品格,J905
  16. 论新时期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悲剧意识,J905
  17. 内蒙古地区钢琴艺术民族化道路的探析,J624.1
  18. 呼和浩特地区蒙古族基督徒仪式音乐现状调查研究,J607
  19. 传统·蒙古族数字象征文化的艺术传达,G122
  20. 基于数据挖掘的藏蒙放血和灸疗法比较研究,R29
  21. 市场化进程中的蒙古族传统奶食品店探析,TS971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少数民族文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