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部分煤气化与CO_2捕获的能源动力系统研究

作 者: 徐玉杰
导 师: 金红光;蔡睿贤
学 校: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专 业: 工程热物理
关键词: 能源系统 部分煤气化 CO2捕获 双燃料重整 制氢 集成机理 技术路线
分类号: TK1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525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能源、环境与经济的相容协调发展是21世纪能源科学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是能源环境问题中的焦点和难点。煤基能源动力系统中控制CO2已成为能源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清洁能源载体氢气的制取也是能源系统发展的前沿课题。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高科技研究计划等重要科研项目,在关键过程机理、系统集成和技术路线的多层面上,开展了煤气化系统与双燃料重整系统的集成理论研究,提出了控制CO2的部分煤气化系统和双燃料互补的氢电联产系统,预测了新系统的经济环境效益,并探索了适合中国的能源技术路线。为开拓高效环保的洁净煤发电系统,开展了煤气化系统中燃料转化过程整合机理以及CO2分离一体化机理的研究。建立了煤气化、合成气燃烧和半焦燃烧过程整合的化学能与物理能梯级利用关系式;揭示组分和品位对燃料转化过程中能量匹配的影响;发现存在最佳的气化炉碳转化率,使燃料转化过程不可逆损失最小;分析燃料转化过程与CO2分离过程的整合关系,揭示纯氧燃烧分离CO2的部分煤气化系统实现了燃料转化过程与CO2分离过程一体化。针对IGCC系统投资成本高的科技难题,本研究从“组分对口、分级转化”思路出发,基于燃料化学能与物理能综合梯级利用原理以及CO2分离一体化的整合机理,提出控制CO2的部分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揭示系统性能曲线簇具有包络线的特性规律,发现系统热效率在变量可行域内具有最佳值的特性。从热力性能、经济性能和环保性能等多方面与IGCC系统进行比较分析,指明新系统具有高发电效率、低投资成本和低能耗分离CO2的优势。面临我国“煤多气少”的能源特点,以及针对传统天然气重整过程消耗大量优质燃料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煤与天然气互补制氢联产系统。基于能的品位概念,建立煤与天然气互补的能量转化过程品位关系式;揭示双燃料化学能释放过程中能的梯级利用特性;采用图像(火用)分析方法,并通过与传统制氢系统比较,阐明煤与天然气互补制氢联产系统热力性能提高的根本原因。结合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采用MESSAGE模型,对本文提出的部分煤气化系统和双燃料互补系统在中国电力和交通两大耗能领域的发展进行情景分析。通过对电力行业中控制CO2的不同技术路线的发展情景比较,指出发展诸如本文提出的洁净煤发电系统能满足能源、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适合中国的先进洁净煤发电技术路线。另外,交通燃料的剧增是导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的一个主要原因。本研究以双燃料互补系统制甲醇代替交通燃料作为典型案例,预测新型交通燃料替代技术在中国未来交通领域发展情景,指出发展经济可行的煤代油技术路线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2
第一章 绪论  12-33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14
  1.2 洁净煤发电系统技术的发展与科学问题  14-25
    1.2.1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  15-16
    1.2.2 增压流化床联合循环系统  16-19
    1.2.3 新型的部分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  19-24
    1.2.4 洁净煤发电系统发展的科学问题  24-25
  1.3 氢能的发展与科学技术问题  25-30
    1.3.1 氢能的发展  25-27
    1.3.2 化石燃料制氢  27-30
    1.3.3 化石燃料制氢发展的科技问题  30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  30-33
第二章 煤气化系统中燃料转化过程及与CO_2分离过程的整合机理  33-73
  2.1 概述  33-34
  2.2 燃料化学能转化过程的能量转化与梯级利用机理  34-54
    2.2.1 煤气化过程(火用)损模型和能量转化机理  34-40
    2.2.2 合成气燃烧过程(火用)损模型和能量梯级利用机理  40-49
    2.2.3 半焦燃烧过程(火用)损模型和能量梯级利用机理  49-54
  2.3 煤气化系统中燃料转化过程的整合机理  54-59
    2.3.1 燃料转化过程的整体(火用)损模型  54-55
    2.3.2 燃料转化过程的(火用)损特性和整合机理  55-59
  2.4 煤气化系统中 CO_2分离一体化机理  59-71
    2.4.1 不同途径分离 CO_2的理论分离功  59-63
    2.4.2 煤气化系统中 CO_2分离一体化机理  63-71
  2.5 本章小结  71-73
第三章 回收 CO_2的部分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  73-97
  3.1 部分煤气化系统的设计流程与集成思路  73-77
    3.1.1 系统流程概述  73-75
    3.1.2 系统集成思路与原理  75-77
  3.2 部分煤气化系统热力性能  77-83
    3.2.1 系统热力学特点  77-79
    3.2.2 系统热力性能与特性规律  79-83
  3.3 部分煤气化系统与IGCC系统的(火用)分析与比较  83-93
    3.3.1 两系统的(火用)平衡分析  83-84
    3.3.2 两系统的图像(火用)EUD分析比较  84-93
  3.4 部分煤气化系统的环保性能和经济性能  93-96
    3.4.1 系统环保性能  93-95
    3.4.2 系统的经济性能  95-96
  3.5 本章小结  96-97
第四章 天然气/煤双燃料互补氢电联产系统  97-124
  4.1 概述  97-98
  4.2 双燃料互补氢电联产系统的概念性设计  98-105
    4.2.1 双燃料互补概念性设计方法  98-100
    4.2.2 双燃料互补利用机理  100-103
    4.2.3 煤和天然气制氢系统关键过程分析  103-105
  4.3 双燃料互补氢电联产系统流程与热力性能  105-113
    4.3.1 系统流程描述  105-108
    4.3.2 系统热力性能及与其它系统比较  108-113
  4.4 双燃料互补氢电联产系统分析  113-121
    4.4.1 系统平衡分析  113
    4.4.2 系统的图像分析  113-121
  4.5 煤/天然气双燃料互补系统的潜力  121-122
  4.6 本章小结  122-124
第五章 新系统在中国的发展情景  124-156
  5.1 概述  124-125
  5.2 能源供应系统优化模型—MEASSAGE模型  125-128
  5.3 中国能源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  128-131
    5.3.1 能源系统发展现状  128-130
    5.3.2 能源系统存在的弊端  130-131
  5.4 中国电力领域能源供应系统的发展情景  131-146
    5.4.1 模型参数设定与情景假定  131-132
    5.4.2 不同情景的电力系统能源供应系统发展规划  132-143
    5.4.3 不同控制 CO_2排放的发电技术路线比较  143-146
  5.5 中国交通领域能源供应系统的发展情景  146-154
    5.5.1 模型参数设定与情景假定  146-148
    5.5.2 不同情景的交通业能源供应系统发展规划  148-154
  5.6 本章小结  154-156
第六章 结论  156-160
  6.1 论文的主要成果  156-158
  6.2 论文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158-160
主要符号表  160-161
参考文献  161-170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170-171
博士学位论文科研项目背景  171-172
附录说明  172-173
无补燃余热锅炉型联合循环性能简捷估算法  173-184
IGCC系统有无约束设计优化概念与方法  184-192
致谢  192

相似论文

  1. 光合微生物制氢菌种连续培养系统及其装置研究,TQ116.2
  2. 太阳能光合生物连续制氢系统的火用分析研究,TQ116.2
  3. 高活性锐钛型二氧化钛的制备及其在分解水制氢中的应用,TQ116.2
  4. Ni片上组装TiO2纳米管阵列和TiO2/ZnO纳米棒阵列膜光催化辅助电解水制氢研究,TQ116.21
  5. 生物油催化重整制氢研究,TQ116.2
  6. 基于技术路线图的产品创新过程与方法研究,F273.1
  7. 碳材料/纳米TiO_2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解水制氢性能研究,TN304
  8. 嗜热酶溶解技术处理污泥发酵产氢研究,X703
  9. 沸石负载TiO_2-CdS复合半导体的制备及光催化制氢研究,O614.411
  10. 高效产氢菌株筛选及厌氧发酵条件优化,TQ116.2
  11. 多孔ZnS-CdIn_2S_4固溶体光催化剂制备及制氢性能研究,O643.36
  12. 基于化学链的能量转换系统的Aspen仿真,TK16
  13. 介质阻挡放电转化甲醇和甲烷研究,TQ203
  14. 生物质厌氧发酵制氢工艺条件及影响规律研究,TQ116.29
  15. 铌酸钾纳米管的制备、改性及其光催化还原水制氢性能研究,O643.36
  16. 珠三角地区工业机器人产业现状分析与技术路线图设计,F426.6
  17. 技术预见何以可能,N02
  18. 基于技术路线图的我国再生铝行业关键技术的研究,F426.32
  19. 生物质发酵制氢细菌的富集优化研究及产氢过程分析,TQ116.2
  20. 乙醇水蒸气重整制氢镍基催化剂研究,TQ116.2
  21. 电子给体存在下的NaCl盐水光催化制氢,TQ116.2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热力工程、热机 > 燃料与燃烧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