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邓以蛰美学思想研究

作 者: 唐善林
导 师: 王德胜
学 校: 首都师范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心本 生命 意境 气韵生动 书画同源 诗画一律 南北分宗
分类号: B83-0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241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邓以蛰(1892-1973),安徽省怀宁县人,清代书法家和篆刻家邓石如的五世孙,与同时代著名的美学家宗白华享有“南宗北邓”之美誉。但是,在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上,他却近乎被遗忘,至少是不被重视。为了使得在较大程度上遭受忽视的邓以蛰美学思想更鲜明地浮出历史的地表,并在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上尽可能得到理性客观地评价,本文拟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揭示和探讨邓以蛰美学思想。全文分为引言、正文和余论三个部分。引言主要通过对邓以蛰美学思想研究现状的综述,指出邓以蛰是一个被忽视的中国现代美学家和美术史家,并阐明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和主要观点。正文部分包括四章。第一章探讨了邓以蛰“心本”艺术审美本体论,认为其“心本”之“心”包含了“人心”和“道心”两个方面的内涵,并指出邓以蛰美学“心本”特征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大致经历了从“光线颜色”到“情感生命”再到“意境气韵”的三个阶段。第二章旨在探讨邓以蛰美学思想的文化渊源,认为邓以蛰美学及其“心本”特征的形成主要受到了老庄的“心论”哲学的影响,同时黑格尔的“理想论”和克罗齐的“表现论”美学思想也对其产生了较大影响。第三章通过对邓以蛰与宗白华美学思想比较,认为“南宗北邓”这一流行的提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学理根据的,因为他们都学贯中西,并各在其美学中形成了标志性的“生命”与“心本”本体特征。第四章通过与滕固“风格进化论”美术史观比较,认为邓以蛰以“体-形-意(理)”和“创-述-变”的理论框架建构了其“辩证发展论”美术史观,这在中国现代美术史观中是极富理论创造性的。余论部分主要以邓以蛰美学为焦点,从审美、启蒙和革命三个角度论述了邓以蛰及中国美学现代建构内蕴的多元性。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7
引言  7-16
第一章 邓以蛰美学思想“心本”特征及其形成  16-47
  第一节 何谓“心本”艺术审美本体论  16-33
  第二节 从“光线颜色”到“意境气韵”  33-47
第二章 邓以蛰美学思想文化探源  47-78
  第一节 “以心体道,达心为艺”——道家“心论”哲学思想影响  47-60
  第二节 “理想”论与“表现”论——黑格尔和克罗齐美学思想影响  60-78
第三章 “南宗北邓”——邓以蛰与宗白华美学思想比较  78-127
  第一节 “意境”与“形式”——邓以蛰与宗白华书法美学思想比较  79-88
  第二节 “‘六法’诠释”、“意境”与“中西艺术比较”——邓以蛰与宗白华绘画美学思想比较  88-111
  第三节 “书画同源”与“诗画一律”  111-127
第四章 邓以蛰与滕固美术史观比较  127-155
  第一节 “风格进化论”与“辩证发展论”  128-144
  第二节 “南北分宗”论之异同  144-155
余论 审美、启蒙和革命——从邓以蛰看中国现代美学建构内蕴的多元性  155-163
参考文献  163-168
附录一:邓以蛰生平及学术简谱  168-182
后记  182-184

相似论文

  1. 溃坝生命损失风险评价的关键技术研究,TV122.4
  2. 加强中学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路径探究,G631
  3. 反思式生活,自我人种志式书写,G633.41
  4. 当代中学生挫折教育的生命哲学审视,G631
  5. 言语生命表现论视野下高中鲁迅小说教学研究,G633.3
  6. 大螟在不同寄主植物上发育特性及防治药剂研究,S435.112.1
  7. 建筑工程生命周期人体健康损害评价体系研究,R131
  8. 关于曹操生命意识的哲学思考,B235.9
  9.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研究,F275.3
  10. 棉铃虫与烟夜蛾寄主选择机制的比较研究,S435.622.3
  11. 论大学生生命教育,G641
  12. 伦理学视野下的生命科学与人性,B82-05
  13. 马采的生命美学观研究,B83-0
  14.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研究,G711
  15. 基于LCA的生物柴油技术经济评价研究,TE667
  16. “六味斋”老字号企业品牌管理模式探讨,F426.82
  17. 侵害生命权致第三人损害赔偿制度研究,D923.1
  18. 设计养生论,J505
  19. 健康权研究,D923
  20. 用生命擦拭生命,I207.42
  21. 东汉文人五言诗主题嬗变,I207.22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美学 > 美学理论 > 美学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