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CO_2浓度升高与干旱胁迫对苗木水分运输的影响

作 者: 刘娟娟
导 师: 李吉跃
学 校: 北京林业大学
专 业: 森林培育
关键词: CO2增加 干旱胁迫 苗木 水分运输
分类号: S718.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252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CO2浓度上升影响植物的生长、竞争及水分关系,可以引起植物快速生长而可能使植物在干旱胁迫下更易遭受空穴和栓塞,导致输水系统破坏而不能存活,从而严重影响陆地植物的输水安全与生存。本文以在北京林业大学苗圃内的密闭式生长箱内经过不同时间的高CO2浓度处理的7个主要造林和绿化树种(油松、侧柏、刺槐、元宝枫、丁香、大叶黄杨和白蜡)为试验对象,研究CO2浓度增加与干旱胁迫对植物水分运输的影响。通过系统测定其生长指标(苗高、地径、叶生长、叶解剖结构和生物量)、生理指标(气体交换特性、荧光参数、光合特性和碳同位素比值)、水分利用效率、耗水特性、水力结构参数(导水率、比导率、叶比导率和胡伯尔值)、水分参数等分别在720μmol·mol-1CO2和380μmol·mol-1CO2(大气现有CO2浓度)浓度下随着干旱胁迫的变化,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高CO2浓度下,7树种的苗高、地径、叶面积、生物量、根茎比、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Fv/Fm、Fv/Fo、WUEi和WUEL均增加,阔叶树的海绵组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叶片厚度、叶片紧密度、气孔长径、短径、气孔长径和短径比、单个气孔面积均增加。其中,叶面积增长大小为刺槐>白蜡>丁香>元宝枫>大叶黄杨>侧柏>油松,栅栏组织厚度增加的幅度最大。同时,气孔密度、蒸腾速率、暗呼吸速率、比叶重、δ13C值和耗水量下降,气孔导度是先减小后增大。针叶树的叶δ13C值高于阔叶树,叶δ13C值明显小于枝条和根系的,刺槐和白蜡的δ13C值超出了全球C3植物的δ13C值的极限范围,720μmol·mol-1CO2所有树种的平均值远高于C3植物的平均值27.0‰。(2)随着干旱胁迫的增加,海绵组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叶片厚度、叶片紧密度、疏松度、气孔长径和短径比、耗水量、叶片、枝条和根生物量均减小,油松和侧柏的角质层厚度、上下表皮厚度、根茎比和WUEL增加。4树种的耗水量日变化呈单峰型曲线,耗水速率在叶面积变化较大时与耗水量的变化不同。CO2增加和干旱胁迫减弱了干旱或者CO2浓度增加中的某一单因子对气孔变化的敏感性,使得气孔变化缓慢。(3)不同CO2浓度培养时间的侧柏,总生物量不是随着培育的时间越长其生物量增加的越大。培养1年时间的枝条和根系的δ13C值均大于2年培养时间的。元宝枫叶片δ13C多重复干旱循环的变化曲线呈波浪形,在重度干旱时达到每个波段的顶点,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波动幅度越小。高CO2浓度下树种发生干旱胁迫的时间比正常CO2浓度的时间慢,延长了植物的干旱周期,720μmol·mol-1CO2处理可以减缓水势的降低,减少干旱胁迫对植物造成空穴和栓塞的危险性,CO2浓度增加延迟了水分胁迫的发生,改善了植物体内的水分状况。(4)不同CO2浓度元宝枫在多重复干旱循环中,第2次重复干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是多重复干旱调节的重要时期。随着CO2浓度的增加,RWC0/RWCs下降,Ψ0π和Ψ100π在循环1时先增加后下降,一直持续到循环3,高CO2浓度下元宝枫维持膨压的能力增强,渗透调节和自身保护能力,以及忍耐脱水能力虽然增加,但是抗脱水能力却减弱了,不能同时兼得。720μmol·mol-1CO2元宝枫εmax在水分条件较好时增加,细胞壁较坚硬,弹性小,但是到循环3时,εmax在轻度干旱和中度干旱时下降,到后期水分严重胁迫时却升高。(5)随着CO2浓度增加,7树种的0级、1级和2级分枝的导水率增加,比导率增加而大叶黄杨和丁香的1级和2级分枝下降,叶比导率在各分枝级的变化不一致,胡伯尔值变化不明显。2级分枝的导水率增幅大于0级和1级。分枝级导水率、比导率和胡伯尔值随着干旱胁迫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叶比导率在720μmolmol-1CO2浓度下随着干旱胁迫的增加非线性变化。不同茎段所在区域的导水率、比导率和叶比导率CO2浓度的增加均增加,随着干旱胁迫的增加而减小。(6) PLC为50%的水势Ψ50作为脆弱曲线的拐点,随着相对分枝级的增加Ψ50值增大;拐点将曲线分为两部分,靠右段和靠上段。靠右段越靠右,水势阈值越大,PLC=0时的水势值甲Ψ0值为发生栓塞的水势阈值。综合考虑甲Ψ0、Ψ50和Ψmax,植物相对分枝级的栓塞脆弱性大小为2级>1级>0级,2年侧柏大于1年侧柏,不同茎段所在区域的栓塞脆弱性大小为限速区>非限速区,1年侧柏大于2年侧柏。首先受害的是2级分枝,也就是说在干旱胁迫到一定严重程度后,植物采取抵御干旱胁迫的生态策略是尽可能的保存主干和低分枝级的部分。(7)不同树种在不同干旱胁迫,不同相对分枝级,不同茎段所在区域采取不同的方式来适应由水势降低而引起的栓塞变化,在不同的水势阶段,而采取有效性和安全性折衷的策略,这些策略有:保持较高的水分安全性;减轻安全性而对有效性的折衷;同时降低有效性和安全性但不是终止任何生产力或树高的组织生长的所需水的限制。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11
1 引言  11-33
  1.1 植物水分运输的机理  11-22
    1.1.1 苗木在SPAC中的水分运输的机理  11-12
    1.1.2 苗木水流动力学原理  12-13
    1.1.3 CO_2浓度升高和干旱胁迫对苗木水分运输的影响  13-15
    1.1.4 苗木解剖结构与苗木水分运输的关系  15-17
    1.1.5 水分利用效率与苗木水分运输的关系  17-20
    1.1.6 水分参数与苗木水分运输的关系  20
    1.1.7 水力结构与苗木水分运输的关系  20-2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展望  22-29
    1.2.1 研究方法  22-23
    1.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3-28
    1.2.3 存在问题及展望  28-29
  1.3 立题的依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9-31
    1.3.1 立题的依据  29-30
    1.3.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0
    1.3.3 本研究的创新点  30-31
  1.4 技术路线  31-33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33-41
  2.1 试验地概况  33
  2.2 试验设计  33-34
  2.3 试验材料  34-36
  2.4 干旱胁迫划分的依据  36
  2.5 试验方法  36-41
    2.5.1 形态指标测定  36-37
    2.5.2 生理指标测定  37-38
    2.5.3 水分指标测定  38-39
    2.5.4 水力结构指标测定  39-40
    2.5.5 数据分析  40-41
3 CO_2浓度升高和干旱胁迫对苗木形态指标的影响  41-59
  3.1 CO_2浓度升高和干旱胁迫对苗木生长指标的影响  41-49
    3.1.1 CO_2浓度升高对苗木生长量的影响  41-43
    3.1.2 CO_2浓度升高对苗木叶生长的影响  43
    3.1.3 CO_2升高和干早胁迫对苗木生物量的影响  43-47
    3.1.4 CO_2浓度对苗木养分含量的影响  47-49
  3.2 CO_2浓度升高与干旱对叶解剖结构的影响  49-57
    3.2.1 针叶树叶解剖结构的变化  49-50
    3.2.2 阔叶树叶解剖结构的变化  50-57
  3.3 小结  57-59
4 CO_2浓度升高和干旱胁迫对苗木生理指标的影响  59-74
  4.1 CO_2浓度升高和干旱胁迫对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59-68
    4.1.1 CO_2浓度升高对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59-63
    4.1.2 CO_2浓度升高对叶片气体交换参数日变化的影响  63-65
    4.1.3 CO_2升高和干旱胁迫对不同树种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65-68
  4.2 CO_2浓度升高和干旱胁迫对荧光参数的影响  68-71
    4.2.1 CO_2浓度升高对阔叶树荧光参数的影响  68-69
    4.2.2 CO_2浓度升高和干旱胁迫对荧光参数的影响  69-71
  4.3 小结  71-74
5 CO_2浓度升高和干旱胁迫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74-83
  5.1 CO_2浓度升高和干旱胁迫对瞬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74-77
    5.1.1 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树种WUE_i的影响  74-76
    5.1.2 CO_2和干旱胁迫对不同树种WUE_i的影响  76-77
  5.2 CO_2浓度升高和干早胁迫对长期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77-78
    5.2.1 CO_2和干旱胁迫对不同树种WUE_L的影响  77
    5.2.2 CO_2和干旱胁迫下不同CO_2培养时间侧柏的WUE_L的影响  77-78
  5.3 CO_2浓度升高和干早胁迫对δ~(13)C的影响  78-81
    5.3.1 CO_2和干旱胁迫对不同树种δ~(13)C的影响  78-80
    5.3.2 CO_2和干旱胁迫对不同CO_2培养时间的侧柏δ~(13)C的影响  80-81
  5.4 小结  81-83
6 CO_2浓度升高和干旱胁迫对苗木耗水特性的影响  83-97
  6.1 CO_2浓度升高和干旱胁迫对耗水量的影响  83-89
    6.1.1 CO_2浓度和干旱胁迫对针叶树耗水量的影响  83-85
    6.1.2 CO_2浓度和干旱胁迫对阔叶树耗水量的影响  85-88
    6.1.3 不同干旱时期苗木白天耗水量的变化  88-89
  6.2 CO_2浓度升高和干旱胁迫对耗水速率的影响  89-94
    6.2.1 CO_2浓度和干旱胁迫对针叶树耗水速率的影响  89-91
    6.2.2 CO_2浓度和干旱胁迫对阔叶树耗水速率的影响  91-93
    6.2.3 CO_2浓度和干旱胁迫对日平均耗水速率的影响  93-94
  6.3 小结  94-97
7 CO_2浓度升高和干旱胁迫对苗木水力结构的影响  97-142
  7.1 CO_2浓度升高和干旱胁迫对水力结构参数的影响  97-122
    7.1.1 CO_2浓度和干旱胁迫对针叶树水力结构的影响  97-106
    7.1.2 CO_2浓度和干旱胁迫对阔叶树水力结构的影响  106-120
    7.1.3 CO_2浓度和干旱胁迫对根系水力结构的影响  120-122
  7.2 CO_2浓度升高和干旱胁迫对水分运输安全性的影响  122-129
    7.2.1 CO_2浓度和干旱胁迫对针叶树水分运输安全性的影响  122-125
    7.2.2 CO_2浓度和干旱胁迫对阔叶树水分运输安全性的影响  125-129
  7.3 不同CO_2处理时间和干旱对侧柏水力结构的影响  129-139
    7.3.1 CO_2处理时间和干旱对侧柏不同分枝级水力结构参数的影响  129-133
    7.3.2 CO_2处理时间和干旱对侧柏不同茎段所在区域水力结构的影响  133-136
    7.3.3 CO_2处理时间和干旱对侧柏水分运输安全性的影响  136-139
  7.4 小结  139-142
8 CO_2浓度升高和多重复干旱胁迫对苗木的影响  142-154
  8.1 CO_2升高和多重复干旱对元宝枫比叶重的影响  142-143
  8.2 CO_2升高和多重复干旱对元宝枫δ~(13)C的影响  143
  8.3 CO_2升高和多重复干旱对元宅枫水力结构的影响  143-150
    8.3.1 不同分枝级水力结构参数的变化  143-147
    8.3.2 茎段所在区域水力结构参数的变化  147-150
  8.4 水分参数的变化  150-152
  8.5 小结  152-154
9 讨论与主要结论  154-167
  9.1 水势的变化  154
  9.2 生长指标的变化  154-156
  9.3 气体交换参数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  156-159
  9.4 耗水速率的变化  159
  9.5 水分参数的变化  159-160
  9.6 水力结构参数的变化  160-162
  9.7 水力运输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变化  162-164
  9.8 主要结论  164-167
参考文献  167-177
个人简介  177-179
导师简介  179-181
致谢  181

相似论文

  1. 干旱胁迫对桂花生长及生理生态的影响,S685.13
  2. 苏州市园林绿化苗木生产经营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F326.2
  3. 不同抗旱性冬小麦品种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S512.11
  4. 不同光照强度和施肥水平对降香黄檀容器苗质量的影响,S792.28
  5. 蒙古栎促根育苗技术及其对苗木耐旱性的影响,S792.186
  6. Y市园林绿化苗木发展现状分析及趋势研究,F426.92
  7. 干旱胁迫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典型植物生理生态的影响,Q948
  8. 翅荚木蒸腾耗水特性研究,S792.99
  9. 河西地区五种荒漠灌木苗期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和抗旱性综合评价,S793
  10. 四种暖季型草坪草的抗旱性研究,S688.4
  11. 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板蓝根抗旱性及药用活性成分的调控,S567.239
  12. 一年生黑麦草、高羊茅及杂交羊茅黑麦草抗旱性研究,S54
  13. 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不同土壤水分梯度下羊草光合生理特性研究,S543.9
  14. 沙棘六个种(品种)对干旱胁迫的响应,S793.6
  15. 盱眙县困难地植被恢复树种苗期抗旱性研究,S718.43
  16. 水杨酸和油菜素内酯对木薯苗期抗旱性的影响,S533
  17. 潢川县花卉苗木生产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研究,F326.13
  18. 黄土高原三种优势种的耗水规律及抗旱性研究,Q945
  19. 干旱胁迫对苹果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的影响及叶片衰老特性研究,S661.1
  20. 稀土和NO对干旱胁迫下小麦抗氧化系统的影响,S512.1
  21. 成都市温江区园林苗木销售状况调查,F323.7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林业 > 林业基础科学 > 森林生物学 > 树木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