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蒙古莸生殖生物学研究

作 者: 郭春燕
导 师: 刘果厚;贺晓
学 校: 内蒙古农业大学
专 业: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关键词: 蒙古莸 生殖生物学 染色体核型
分类号: Q948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207次
引 用: 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蒙古莸(Caryopteris mongolica Bunge)为马鞭草科莸属的一种旱生灌木,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这几个省区以及蒙古国的部分地区,具有药用、观赏、提取芳香油等较高的经济价值,抗性强,可用于水土保持和园林绿化。本文以内蒙古林木良种繁育中心的蒙古莸人工种群和呼和浩特大青山的自然种群作为研究对象,首次从胚胎学、开花物候、繁育系统、传粉生物学、结实结籽格局、种子萌发和染色体核型这几个方面对蒙古莸生殖生物学进行系统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蒙古莸成熟花药具4个小孢子囊,花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构成,发育类型为双子叶型;绒毡层腺质型;小孢子四分体多见四面体型,偶见左右对称型,胞质分裂为同时型;成熟花粉粒2细胞型,具3个萌发沟。蒙古莸雌蕊具2心皮,子房4室,每室具1枚倒生胚珠,单珠被,薄珠心,大孢子四分体直线排列,合点端功能大孢子发育为蓼型胚囊;珠被绒毡层在大孢子四分体时期分化完成,直到球形胚前解体。蒙古莸胚胎发生为柳叶菜型,成熟胚直立型,由子叶、胚芽、胚轴、胚根组成;胚乳发育为核型;成熟种子无胚乳。2.蒙古莸花期在7月末至9月中旬,人工种群开花物候明显早于自然种群。同一种群的开花物候不同年度间尽管在日期上有所差异,但是在各个年度间能够保持相近的开花物候进程。蒙古莸的开花模式属于“集中开花模式”,个体间具有较高的开花同步性,不同种群蒙古莸植株的开花同步性指数均大于0.80。晴好天气,绝大多数花朵都集中在上午10:00以前开放,阴雨天则延迟开放或者不开放。3.蒙古莸的花为鲜艳的蓝紫色,有香味,且可分泌蜜汁,这些花部综合特征能够招引昆虫。在开花过程中,柱头与花药有一定的空间间隔,但是二者的成熟时间没有明显的间隔,且花药散粉与柱头可授期有一定程度的重叠。花粉-胚珠比(P/O)值和杂交指数(OCI)值的测定及套袋实验结果表明:蒙古莸不存在无融合生殖,具有自交和异交兼有的混合交配系统,需要传粉媒介。4.自然条件下,蒙古莸借助风散播花粉的有效距离约为10cm,由于自然情况下植株间的距离通常大于2m,因此,风因子导致的异株异花授粉作用忽略不计。单花花期内蒙古莸的平均泌蜜量呈单峰曲线,花后10h,单花平均泌蜜量可达1.44±0.43μl,且开花当天的泌蜜量最大,以后逐渐减少。蒙古莸的传粉昆虫种类比较少,有蜂类、蝇类和蝶类的一些种,其中无垫蜂属的一种、长尾管牙蝇及熊蜂属的一种为主要传粉昆虫。由于同花期其它植物对蒙古莸传粉者的竞争和气象因子的限制,使得昆虫访花频率较低,最高为14.7蜂次/(花序·h-1),由此所导致的传粉者限制和花粉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蒙古莸生殖成功。5.不同种群蒙古莸的结实特性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人工栽培种群植株的结实率和种子大小及种子千粒重均高于自然种群,单果水平种子败育率则显著低于自然种群。两个种群的结实率在空间上的垂直分布表现出相同的规律,均为枝条中部>基部>顶部,种子大小和种子千粒重则表现为枝条基部>中部>顶部。蒙古莸的同一果序中,不同位置单果结实数表现为从果序中间向两端降低,呈现出选择性败育格局。单个果实内,种子非线性排列,而是排列在同一个平面上,败育种子发生的位置和数目不固定。6.适宜温度和水分条件下,蒙古莸种子的发芽周期短,一般在置种后7~8d完成。当年成熟的种子萌发率较高,可达90%以上。蒙古莸种子以4℃恒温冷藏为宜,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25℃,低温和高温对种子萌发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蒙古莸种子在含水量为7%~20%的土壤中具有较高的出苗率,其中以15%最为合适;在5mm左右覆土厚度下出苗率最高。蒙古莸种子具有极强的抵抗干燥、高温胁迫的能力,105℃干热处理8h后,种子发芽率仍然在46.67%左右。在高温(40℃和45℃)、高湿(100%相对湿度)的环境中经人工加速老化处理后,蒙古莸种子活力急剧下降。7 .蒙古莸染色体数目为26 ,核型为“2B”型,核型公式为:2n=2x=26=22m+4sm;染色体相对长度指数I.R.L.= 6L+6M2+8M1+6S,核型不对称系数As.K%为58.48;未观察到次缢痕和随体。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2
1 引言  12-37
  1.1 植物生殖生物学研究概述  12-30
    1.1.1 植物胚胎学研究进展  13-15
    1.1.2 开花物候研究进展  15-17
    1.1.3 繁育系统研究进展  17-20
    1.1.4 传粉生物学研究进展  20-23
    1.1.5 结实格局研究进展  23-26
    1.1.6 种子萌发研究进展  26-30
  1.2 蒙古莸研究进展  30-35
    1.2.1 马鞭草科研究现状  30
    1.2.2 莸属植物的分布范围及研究现状  30-31
    1.2.3 蒙古莸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31-35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35-37
    1.3.1 目的和意义  35-36
    1.3.2 研究内容  36
    1.3.3 研究区概况  36-37
2 胚胎学研究  37-53
  2.1 材料与方法  37
  2.2 结果与分析  37-42
    2.2.1 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  37-39
    2.2.2 大孢子发生和雌配子体发育  39-40
    2.2.3 雌雄蕊发育的对应关系  40
    2.2.4 胚和胚乳的发育  40-42
  2.3 结论与讨论  42-53
    2.3.1 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特征  42-43
    2.3.2 珠被绒毡层的功能和珠心组织的解体  43-44
    2.3.3 胚和胚乳的营养来源  44-53
3 开花物候的研究  53-60
  3.1 材料与方法  53-54
  3.2 结果与分析  54-59
    3.2.1 不同种群蒙古莸的开花物候特点  54-58
    3.2.2 开花参数与结实数的相关性  58-59
  3.3 结论与讨论  59-60
    3.3.1 蒙古莸开花物候特点  59-60
    3.3.2 开花物候与生殖适合度  60
4 繁育系统研究  60-73
  4.1 材料与方法  60-62
  4.2 结果与分析  62-71
    4.2.1 花部综合特征  62-65
    4.2.2 蜜腺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65-68
    4.2.3 柱头、花药空间位置变化  68
    4.2.4 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  68-69
    4.2.5 花粉-胚珠比  69-70
    4.2.6 杂交指数  70
    4.2.7 不同授粉处理结实率的比较  70-71
  4.3 结论与讨论  71-73
    4.3.1 蜜腺位置与起源  71
    4.3.2 繁育系统类型  71-73
5 传粉生物学  73-79
  5.1 材料与方法  73-74
  5.2 结果与分析  74-77
    5.2.1 花蜜分泌动态  74
    5.2.2 传粉媒介  74-76
    5.2.3 自然状态下的传粉效率  76-77
    5.2.4 花被片和花粉作为诱物对昆虫吸引力的比较  77
  5.3 结论与讨论  77-79
    5.3.1 风媒作用  77-78
    5.3.2 蒙古莸适应昆虫传粉的花部特征  78
    5.3.3 传粉效率与生殖成功  78-79
6 结实格局  79-84
  6.1 材料与方法  79-80
  6.2 结果与分析  80-83
    6.2.1 不同种群蒙古莸植株结实特性  80
    6.2.2 不同种群蒙古莸果序及单果水平结实格局  80-82
    6.2.3 不同种群蒙古莸种子大小和千粒重  82-83
  6.3 结论与讨论  83-84
7 种子萌发  84-100
  7.1 材料与方法  84-86
  7.2 结果与分析  86-97
    7.2.1 种子吸胀  86-87
    7.2.2 不同种群蒙古莸种子的萌发  87
    7.2.3 储藏环境和时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87-90
    7.2.4 不同温度下种子的萌发  90
    7.2.5 不同光照下种子的萌发  90-91
    7.2.6 不同土壤含水量下的出苗率  91
    7.2.7 不同埋藏深度下的出苗率  91-92
    7.2.8 干热处理后种子的萌发  92-95
    7.2.9 人工加速老化处理后种子的萌发  95-97
  7.3 结论与讨论  97-100
    7.3.1 蒙古莸种子的吸胀和萌发  97
    7.3.2 储藏条件对蒙古莸种子萌发的影响  97-98
    7.3.3 温度和光照对蒙古莸种子萌发的影响  98
    7.3.4 土壤含水量及埋藏深度对蒙古莸种子萌发的影响  98-99
    7.3.5 干热处理和人工加速老化对蒙古莸种子萌发的影响  99-100
8 染色体核型分析  100-103
  8.1 材料与方法  100
  8.2 结果与分析  100-101
    8.2.1 染色体数目  100
    8.2.2 染色体相对长度及核型分析  100-101
  8.3 讨论  101-103
9 结论及研究展望  103-107
致谢  107-108
参考文献  108-123
作者简介  123

相似论文

  1. 866例次白血病患者染色体核型分析,R733.7
  2. 中国淡水涡虫分类及核型研究(Ⅺ),X174
  3. 男性不育患者染色体核型异常及AZF基因微缺失分析,R698.2
  4. 广西扁柑及部分地方柑橘种质资源调查和亲缘关系分析,S666
  5. 罕见的急性粒细胞巨核细胞白血病的生物学、临床和血液特征,R733.7
  6. 新疆裸重唇鱼染色体的核型及带型研究,Q953
  7. 新疆沙冬青生物学特性研究,Q948
  8. 红芪种子质量标准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的研究,S567.239
  9. 染色体核型与急性髓系白血病诱导成功的关系,R733.71
  10. 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生殖生物学的研究,Q945
  11. 九种百合属植物核型及遗传变异研究,S682.29
  12. 吴茱萸生殖生物学及果实多糖的体外抗氧化和抑菌活性研究,Q946
  13. 喙尾琵甲生殖生物学与食性研究,S899.9
  14. 滇丁香生殖生物学研究,Q944.4
  15. 蒙古莸抗旱生理生态特性的研究,S793.9
  16. 巨龙竹生殖生物学研究,S795.901
  17. 蒙古莸的胚胎学研究,Q944.4
  18. 黄精生殖生物学特性及其主要害虫二斑叶螨生长发育的研究,S435.672
  19. 新疆紫草生殖生物学研究,S567.239
  20. 闽南近海条纹斑竹鲨(Chiloscyllium plagiosum Bennett)年龄生长和生殖生物学研究,Q418
  21. 阿拉伯茶组织培养与核型分析,S571.1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植物学 >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