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成渝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综合协调论

作 者: 谭敏
导 师: 李和平
学 校: 重庆大学
专 业: 城市规划与设计
关键词: 城镇密集区 集约发展 空间 综合协调
分类号: TU984.11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389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近年《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和《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等一批以城镇密集区为对象的发展规划在国家层面陆续出台,标志着城市密集区的发展已经上升为一种国家战略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另一方面,随着资源与生态环境对发展的约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城镇密集区集约发展模式的选择对于国家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选择立足于成渝城镇密集区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以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为目标和理论出发点,对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的理论方法进行了针对性研究,并提出了成渝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的相关对策。论文共八章重点论述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分析问题部分。在绪论的基础上,论文第二章重点论述了成渝城镇密集区空间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区域空间发展各自为政、建设空间低效扩张、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城乡二元空间失衡四个方面,并对其形成的内在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为理论构建部分。论文第三章在总结集约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城镇密集区集约发展的内涵;明确了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的研究对象和需要达成的空间目标;在总结相关方法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的方法论。研究表明:(1)城镇密集区集约发展具有综合性内涵,表现为集约发展实现的多层次性和集约目标的多维性;(2)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的实现,需要对包括宏观区域空间、中观城镇空间和微观建设空间在内的多层次空间对象进行综合调控;(3)可将相对抽象的城镇密集区集约发展概念,落实到空间上具体分解为区域城镇协调发展、城镇空间有效拓展、生态空间有效保护和区域城乡空间统筹四方面的多维性目标;(4)为达成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的目标,应当采用综合协调的基本方法。综合协调方法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性、多层次性、主客观统一性和核心矛盾协调原则,综合协调作用机理的基本环节包括协调的核心关系、协调的调控对象、受控对象的组织策略和协调的保障机制四个基本方面。第三部分为实践运用部分。论文第四、五、六、七章分别运用综合协调论的基本方法,就如何达成成渝城镇密集区区域城镇协调发展、城镇空间有效拓展、生态空间有效保护和区域城乡空间统筹四大空间集约发展目标进行了研究,重点论述了达成各空间目标需要进行综合协调的核心关系、调控对象、组织策略和保障机制。研究表明:(1)要实现区域城镇协调发展,应当从综合协调城镇空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入手,构建系统共生的区域城镇空间关系;(2)要实现城镇空间有效拓展,应当从综合协调城镇空间的集中与分散关系入手,引导紧凑的城镇空间布局与建设模式;(3)要实现生态空间有效保护,应当从综合协调建设空间拓展与生态空间保护的关系入手,形成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多层次的生态化空间发展战略;(4)要实现区域城乡空间统筹,应当从综合协调城乡空间的分离与融合入手,促进区域城乡空间的融合发展。关于城镇密集区规划的相关研究较多,本文针对目前城镇密集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以集约发展为切入点,将集约发展的理念总结提炼后运用于城镇密集区,并尝试将相对抽象的集约发展理念提炼落实为具体的空间发展目标,为今后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的相关规划提供了抓手。另一方面,虽然关于区域协调、紧凑发展、生态规划和城乡统筹国内外学界均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在城镇密集区集约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本文从协调的理念出发,以成渝城镇密集区为实证案例,运用综合协调论的基本方法从新的视角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英文摘要  5-11
图表索引  11-16
1 绪论  16-32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6-20
    1.1.1 城镇密集区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日益突出的地位  16-17
    1.1.2 发展模式转型:我国城镇密集区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17-20
  1.2 国内外城镇密集区相关研究综述  20-29
    1.2.1 国外城镇密集区规划相关研究  20-22
    1.2.2 我国城镇密集区研究的现状  22-27
    1.2.3 对国内相关研究的简要评价  27-29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重点与框架  29-32
    1.3.1 研究的意义  29-30
    1.3.2 研究的重点  30-31
    1.3.3 研究的框架  31-32
2 困境与析因:成渝城镇密集区空间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32-60
  2.1 成渝城镇密集区的范围及区域概况  32-39
    2.1.1 成渝城镇密集区的范围界定  32-36
    2.1.2 成渝城镇密集区的区域概况  36-39
  2.2 区域空间发展各自为政:有限的竞争型区域协调  39-46
    2.2.1 行政区划下的“诸侯经济”倾向  40-41
    2.2.2 竞争型区域协调:有限的区域协调手段  41-43
    2.2.3 成渝城镇密集区各自为政的空间发展倾向  43-46
  2.3 建设空间低效扩张:空间引导与控制机制失灵  46-51
    2.3.1 城镇化与工业化:城镇空间快速扩张的驱动力  46-48
    2.3.2 区域城镇空间集约利用的引导与控制机制失灵  48-50
    2.3.3 成渝城镇密集区建设空间低效扩张的现状  50-51
  2.4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经济导向下的区域空间发展模式  51-56
    2.4.1 经济导向下区域空间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漠视  51-53
    2.4.2 成渝城镇密集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53-56
  2.5 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体制分割下的空间失衡  56-60
    2.5.1 城乡空间失衡背后的体制析因  56-58
    2.5.2 成渝城镇密集区相对突出的城乡二元空间结构  58-60
3 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的理论研究  60-90
  3.1 从经济效率到综合效益: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的内涵  60-68
    3.1.1 “集约”概念的由来及相关研究综述  60-63
    3.1.2 多维性与层次性: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的综合内涵  63-66
    3.1.3 从密集到集约:城镇密集区空间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由之路  66-68
  3.2 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的研究对象  68-72
    3.2.1 集约发展的空间要素:空间资源  68-69
    3.2.2 宏观层面:区域空间对象  69-71
    3.2.3 中观层面:城镇空间对象  71
    3.2.4 微观层面:建设空间对象  71-72
  3.3 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的目标导向  72-76
    3.3.1 综合维度:区域空间的协调发展  73
    3.3.2 经济维度:城镇空间的紧凑拓展  73-74
    3.3.3 生态维度:生态空间的有效保护  74
    3.3.4 社会维度:人居空间的人文关怀  74-76
  3.4 综合协调: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的方法论  76-88
    3.4.1 综合协调论的基本内涵  76-78
    3.4.2 综合协调的相关方法论  78-83
    3.4.3 综合协调论的基本原则与作用机理  83-86
    3.4.4 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综合协调的路径  86-88
  3.5 小结  88-90
4 竞争与合作:构建系统共生的区域城镇空间关系  90-124
  4.1 竞争与合作:城镇密集区城镇空间综合协调的核心关系  90-97
    4.1.1 城镇密集区城镇空间竞合关系形成的内涵  90-93
    4.1.2 成渝城镇密集区城镇空间“竞争大于合作”的不良倾向  93-94
    4.1.3 系统共生:区域城镇空间竞合关系综合协调的目标状态  94-97
  4.2 成渝区域城镇空间关系综合协调的对象分析  97-102
    4.2.1 区域城镇的职能结构  97-99
    4.2.2 区域城镇的规模结构  99-100
    4.2.3 区域城镇的空间结构  100-101
    4.2.4 区域城镇的支持系统  101-102
  4.3 成渝区域城镇空间关系综合协调的组织策略  102-116
    4.3.1 分工协作的区域城镇职能结构  102-105
    4.3.2 比例有序、体系均衡的区域城镇规模结构  105-108
    4.3.3 布局合理的区域城镇空间结构  108-111
    4.3.4 与城镇空间相耦合的支持系统  111-116
  4.4 成渝区域城镇空间关系综合协调的保障机制  116-124
    4.4.1 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的理念创新  116-119
    4.4.2 区域城镇空间关系综合协调的机制创新  119-124
5 集中与分散:引导紧凑的空间布局与建设模式  124-161
  5.1 集中与分散:城镇空间紧凑拓展综合协调的核心关系  124-129
    5.1.1 城镇空间集中与分散的理论释义  124-125
    5.1.2 城镇空间集中与分散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125-127
    5.1.3 适度集中:城镇空间紧凑拓展综合协调的目标状态  127-129
  5.2 成渝城镇空间紧凑拓展综合协调的对象分析  129-138
    5.2.1 城镇空间的用地布局  129-132
    5.2.2 城镇空间的密度分布  132-134
    5.2.3 建设空间拓展的不良倾向  134-138
  5.3 成渝城镇空间紧凑拓展综合协调的组织策略  138-154
    5.3.1 分散的集中化:城镇空间用地的紧凑布局  138-143
    5.3.2 疏密有致:城镇空间密度的紧凑分布  143-147
    5.3.3 典型建设空间紧凑开发的组织策略  147-149
    5.3.4 成渝城镇密集区城镇空间紧凑布局的理想模式探讨  149-154
  5.4 成渝城镇空间紧凑拓展综合协调的保障机制  154-161
    5.4.1 城镇空间紧凑布局综合协调的规划保障机制  154-156
    5.4.2 建设空间紧凑利用综合协调的导控机制  156-161
6 空间拓展与生态保护:多层次生态化空间发展战略  161-193
  6.1 “人地关系”:生态空间有效保护综合协调的核心关系  161-164
    6.1.1 “人地关系”的生态学内涵  161-162
    6.1.2 协调“人地关系”的相关规划理论与实践  162-164
    6.1.3 人地和谐:生态空间有效保护综合协调的目标状态  164
  6.2 成渝生态空间有效保护综合协调的对象分析  164-171
    6.2.1 宏观层面:区域城镇空间与生态空间的“人地关系”  165-168
    6.2.2 中观层面:城镇建设空间与非建设空间的“人地关系”  168-170
    6.2.3 微观层面:建设空间的生态化建设方式  170-171
  6.3 成渝生态空间有效保护综合协调的组织策略  171-186
    6.3.1 宏观层面:规模适度、生态导向下的区域城镇空间分布  171-175
    6.3.2 中观层面:建立植根于自然环境的城镇空间结构  175-179
    6.3.3 微观层面:生态化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  179-181
    6.3.4 成渝城镇密集区生态区划下的区域城镇发展构想  181-186
  6.4 成渝生态空间有效保护综合协调的保障机制  186-193
    6.4.1 生态空间有效保护综合协调的规划保障机制  186-188
    6.4.2 生态空间有效保护综合协调的导控机制  188-193
7 分离与融合:城镇密集区区域城乡空间统筹  193-221
  7.1 城乡关系:区域城乡空间统筹综合协调的核心关系  193-199
    7.1.1 城乡空间的概念界定  193-194
    7.1.2 城乡统筹发展的相关理论借鉴  194-197
    7.1.3 城乡空间融合:区域城乡空间统筹综合协调的目标状态  197-199
  7.2 成渝区域城乡空间统筹综合协调的对象分析  199-201
    7.2.1 城乡产业空间  200-201
    7.2.2 城乡住区空间  201
  7.3 成渝区域城乡空间统筹综合协调的组织策略  201-213
    7.3.1 城乡产业空间统筹的组织策略  202-206
    7.3.2 城市村庄:城乡住区空间统筹的组织策略  206-209
    7.3.3 三个集中:成都市城乡空间统筹协调的发展模式  209-213
  7.4 成渝区域城乡空间统筹综合协调的保障机制  213-221
    7.4.1 全域规划:区域空间城乡统筹综合协调的规划保障  213-215
    7.4.2 土地有序流转:区域城乡空间统筹综合协调的制度保障  215-221
8 结语  221-225
致谢  225-227
参考文献  227-233
附录  233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33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实践  233

相似论文

  1. 空间权基本理论研究,D923.2
  2. 空间交会对接控制方法的研究,V526
  3. 武器评估系统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研究,TJ06
  4. 中国城市地铁站声环境设计策略研究,U231.4
  5. 大型购物中心地下空间设计研究,TU922
  6.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建筑创作的艺术化技术理念研究,TU-86
  7. 会展建筑空间复合化设计研究,TU242
  8. 空间目标ISAR成像仿真及基于ISAR像的目标识别,TN957.52
  9. 空间交会对接运动模拟器线位移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TP273
  10. 侵蚀红壤小流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与肥力质量评价,S158
  11. 基于线源模型的交通大气污染研究,X51
  12. 爱德华·苏贾社会—空间辩证法的哲学批判,B712.59
  13. 戴维·哈维空间转移理论及其哲学意义探析,B089.1
  14. 基于TM/ETM+数据的水体有机污染空间格局变化分析,X52
  15. 南昌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空间优化研究,F512.7
  16.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冲突监测功能事件相关电位研究,R749.94
  17. 基于系统论的县域旅游地空间结构及优化研究,F592.7
  18.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生命精神”在公共艺术“雕塑”创作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292.1
  19. 试论中国书画章法的渊源,J209.2
  20. 苏州古典园林入口空间研究,TU986.1
  21. 论自然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创意与表达,TU-0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城市规划 > 城市规划布局 > 总体规划 > 城市空间规划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