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马克思学说体系研究

作 者: 王清涛
导 师: 周向军
学 校: 山东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关键词: 马克思学说体系 马克思学说体系的逻辑结构 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内容结构 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当代性
分类号: A81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58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马克思学说是一个内涵丰富、结构严谨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通过揭示存在于现实的人自身之内的矛盾,从而发现了现实的人的内在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一矛盾也是其学说展开的内在动力,而现实的人的内在矛盾的解决——人的解放也就成了马克思学说体系的逻辑主线,全部的马克思学说体系就是围绕人的解放这一主线的逻辑展开,现实的人通过由低级到高级的人类历史的实践活动,最终完成人与人的真实的本质的统一,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整个马克思学说体系就是从现实的人出发,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学说体系就表现为一个正、反、合的逻辑结构。马克思学说体系以人的解放为主线通过否定之否定逻辑构筑成完整的大圆圈,这个大圆圈包含着若干低一层次的小圆圈。围绕人的本质,马克思开启了他的哲学视界,在现实的人的本质的构筑过程中,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以唯物史观为基本原则,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否定人的本质作了彻底的批判,这部分内容展开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还以唯物史观为基本原则揭示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展道路,对未来社会加以构想,从而构筑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马克思正是从现实的矛盾出发揭示现实发展的趋势及其条件,正是在对旧哲学、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中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即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是在批判中建构其学说体系的,批判是马克思学说体系产生的根本路径。马克思学说是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对人本质的揭示及人的解放道路的探索是马克思学说的主题。马克思人本质的构筑经历了一个从抽象的人出发,经过对人本质的异化的揭示最后到达现实的人的层层深入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表现为一个正反合的辩证过程。现实人的本质的内在矛盾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是马克思学说展开的内在动力。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马克思学说展开的逻辑结论就是对导致人本质异化的社会关系的克服和全面发展的人的实现。现实的人是马克思学说体系的逻辑起点,全面发展的人是马克思学说体系的逻辑终点,而革命的实践则是贯通马克思学体系说体系的逻辑起点、逻辑终点的逻辑中介。马克思学说体系的逻辑起点、逻辑终点和逻辑中介的准确定位是构筑科学的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前提,也是确保马克思主义发展一脉相承的基本准则。要真正理解什么是马克思学说体系,什么是马克思学说体系的根本属性,不仅需要弄清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基本原理和具体结论,还必须搞清楚马克思学说体系赖以产生的最根本的思维方式,即弄清马克思学说体系的生成方式是什么。在马克思学说体系这一鸿篇巨制之下起支配作用的是他的思维方式。对马克思学说体系思维方式的寻找其实就是在找寻马克思学说的“理论框架”,这个“理论框架”当属马克思学说的“元哲学”。一门哲学的元哲学应当规定着这门哲学的对象、属性和功能,辩证法是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元哲学,辩证法是马克思学说体系产生的根本方式,是构筑马克思学说整个体系的内在原则,是决定马克思学说永恒在场的根据。《哲学的贫困》揭示了马克思全部学说产生的秘密:辩证法,马克思全部学说就是以辩证法的形式逐层次展开的学说体系,这一按照历史顺序依次展开的立体形态就是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历时态结构。共时性研究和历时性研究是马克思学说研究的两个基本维度,共时性研究以系统性和整体性为手段,得出的结论是二维的平面化的马克思学说原理体系;而历时性研究则专注马克思学说体系在不同时期的结构形态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演进关系,构筑的是马克思学说的立体结构。马克思学说就是通过辩证法建构起来的历时态结构,这一结构按照历史顺序依次展开为五个层次,其主题统一,逻辑递进,思想前后承接。每一个层次分别从各自最初的抽象上升而成具体的形态,五个层次共同构成马克思学说的立体结构。正确建构马克思学说体系,必须进行共时性研究,共时性结构所勾勒出的是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宏伟框架。共时性研究是相对于历时性研究而言的,二者分别从静态与动态、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考察社会结构及其形态以及文化理论结构与形态。共时性研究侧重于研究对象系统以及系统中要素问相互关系为基础,重在把握对象的结构,而历时性研究则侧重于对象运动的过程以及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发展的规律为基础,把握过程的形态。共时性研究与历时性研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对马克思学说的层次性结构的正确划分是马克思学说体系共时性研究的重要内容,是重建马克思学说整体性的前提。对马克思学说体系层次性的解读存在不同范式,结构性解读和功能性解读是已有的基本范式,而按照马克思的文本逻辑对其学说的层次性结构进行解读则是马克思学说层次性研究的范式转换。马克思文本中有关于其学说层次性理解的逻辑,这是对马克思学说层次性划分的最终根据。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学说体系被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人,第二层次是唯物史观,第三层次是其科学体系。以辩证法为生成方式构筑的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宏观结构是共时性研究的又一重要内容,马克思学说体系就是一个建立在辩证法基础上,由正题、反题、合题构成的逻辑圆圈,整个马克思学说体系的正题:马克思的哲学,反题: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合题: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学说体系还包含若干低层次的圆圈,是一层圆圈套另一层圆圈,一层层圆圈环环相扣,共同组成马克思学说体系。马克思学说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包括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领域,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理论体系,但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整个马克思学说体系存在一个基本的思想路线和一条非常清晰的逻辑主线。要全面深刻地把握马克思学说体系,必须认真剖析这条逻辑主线,只有如此,才能科学、严谨地理解马克思学说体系。从马克思学说体系本身的逻辑结构来看,从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内容结构来看,都存在这样一条主线,这条逻辑主线,就是人的解放。现实的人是马克思学说体系的逻辑起点,对现实的人的正确认识是科学理解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基本前提。马克思从对人本质的异化形式的批判中发掘人本质的真实内涵,继揭露“法”、“国家”、“宗教”、“抽象的人”是人本质异化的分形式之后,马克思把“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归结为人本质异化的总形式。生成性、否定性、统一性是马克思人本质理论的基本属性,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并未终结马克思学说的价值批判功能,马克思学说是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统一,异化仍然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构件”。前提批判和价值立场应是当下哲学、社会科学建构的出发点。要深入理解马克思学说体系还必须廓清马克思学说体系的本体论,作为社会理论体系存在的整个马克思学说体系存在统一的本体论,“主体”本体是整个马克思学说体系的本体论。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主体”就是“实体”,“实体”上升为“本体”;这与传统哲学“主体”、“实体”以及“本体”之间的转换关系正好相反,在传统哲学那里,“本体”被转换为“实体”,在黑格尔那里,“实体就是主体”。在解剖马克思学说体系的结构基础上,必须回答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当代性问题,对马克思学说体系结构的揭示是回答马克思学说体系当代性的前提,马克思学说体系当代性的建构是马克思学说体系结构性研究的价值所在。马克思学说体系从诞生那天起就面对着挑战,这些挑战是多方面的,有来自马克思学说体系自身的问题,也有来自共产主义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马克思学说体系科学性的质疑,还有来自当代西方哲学文化思潮对马克思学说体系的诘难。总之,时至今日,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当代性受到广泛质疑。我们究竟是要“告别马克思”,还是要“回到马克思”?是“历史的终结”,抑或“马克思是我们的同代人”?如何捍卫马克思学说体系的科学性和当代性,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工作者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我们坚信马克思学说体系是科学的,马克思学说体系永远是批判现实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这绝不是独断,这是从马克思学说体系自身的本性中生发出的结论。马克思学说体系的主题、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基本精神、马克思学说体系的生成法则是马克思学说体系在场性的根本保证。马克思学说体系在场性的三大法宝是人的解放理论、批判精神和辩证法。

全文目录


摘要  10-14
ABSTRACT  14-19
导论  19-59
  一、马克思学说体系的研究意义  19-22
  二、研究对象  22-40
  三、研究综述  40-56
  四、创新之处  56-57
  五、研究方法  57-59
第一章 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出场路径与展开动力  59-79
  一、批判是马克思人本质理论的出场路径  59-70
  二、现实的人本质的内在矛盾是马克思学说体系展开的内在动力  70-79
第二章 马克思学说体系的逻辑起点、逻辑中介以及逻辑终点  79-90
  一、逻辑起点、逻辑终点的准确确立是该理论体系科学化的标志  80-82
  二、马克思学说体系的逻辑起点与逻辑终点  82-86
  三、实践是贯通马克思学说体系逻辑起点与逻辑终点的逻辑中介  86-89
  四、马克思学说体系的逻辑起点、终点和中介的确立对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的深刻意义  89-90
第三章 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历时态结构  90-107
  一、生成方式对于一个科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90-93
  二、《哲学的贫困》揭示了辩证法是马克思学说体系的生成方式  93-96
  三、以辩证法构筑的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历时态结构  96-107
第四章 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共时态结构  107-122
  一、马克思学说体系共时性研究的意义  107-108
  二、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层次结构  108-113
  三、建立在辩证法基础上的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共时态结构是正、反、合逻辑整体  113-122
第五章 马克思学说体系的逻辑主线  122-136
  一、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探索:从主题到逻辑主线的转换  123-126
  二、人的解放是马克思学说体系生成的逻辑主线  126-131
  三、马克思学说体系逻辑主线的基本内涵  131-133
  四、马克思学说体系是以人的解放为逻辑主线构筑起来的正、反、合的逻辑体系  133-136
第六章 马克思学说体系的逻辑起点的基本内涵  136-152
  一、"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本质的异化  137-142
  二、马克思人本质理论的三重基本属性  142-146
  三、马克思人本质理论体是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统一  146-150
  四、对马克思人本质定义不同理解生发的思考  150-152
第七章 马克思学说体系的本体论  152-171
  一、马克思学说体系的本体论地位的确立  152-156
  二、"主体"构成马克思学说本体论探索  156-165
  三、主体——实体——本体的过度  165-169
  四、"主体"本体的生存论特质及解放意义  169-171
第八章 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历史境遇  171-192
  一、当代科学视野下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历史命运  171-180
  二、当代世界社会历史实践中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历史命运  180-183
  三、当代西方哲学文化思潮中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历史命运  183-192
第九章 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当代性发展  192-202
  一、马克思学说体系当代性的根本原因  192-194
  二、马克思学说体系当代性的基本内涵  194-196
  三、马克思学说体系当代性的基本课题  196-197
  四、马克思学说体系当代性的基本原则  197-198
  五、批判是推进马克思学说体系当代发展的基本路径  198-202
结语  202-204
参考文献  204-219
致谢  219-22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221-224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24

相似论文

  1.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A811
  2. 《巴黎手稿》文化思想研究,A811
  3. 从国家农民到社会农民的农民人权嬗变,A811
  4.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A811
  5. 马克思的现代性诊断对人的发展的启示,A811
  6.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研究,A811
  7. 国际金融危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A811
  8.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A811
  9.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视阈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研究,A811
  10.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际竞争地位研究,A811
  11. “最伟大的社会乌托邦主义者”,A811
  12. 从共同体视角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A811
  13. 《莱茵报》时期报刊活动对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影响,A811
  14.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及其当代意义,A811
  15. 论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研究,A811
  16. 威廉·莱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A811
  17. 马克思的资本社会化思想及其当代启示,A811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民生哲学问题研究,A811.6
  19. 马克思人性理论视角下的腐败问题探源,A811
  20.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视野下的留守妇女问题研究,A811
  21. 马克思与罗尔斯的自由平等观的比较及当代启示,A811

中图分类: >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 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 >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