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十六国疆域研究

作 者: 魏俊杰
导 师: 汤勤福
学 校: 上海师范大学
专 业: 历史文献学
关键词: 十六国 疆域变迁 石勒 《资治通鉴》 鲜卑慕容氏 民族政权 后燕 晋穆帝 前凉 陇西郡 慕容垂 成汉 南阳郡 上洛郡 幽州 慕容德 新兴郡 琅邪郡 慕容宝 西燕
分类号: K238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593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论文主要从动态变迁角度来研讨十六国时期的疆域问题。全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分国考证他们疆域变迁的过程,下编力图探究十六国疆域变迁的规律。就上篇而言,本文借助实证手段来进行梳理,力求逐年理清诸国疆域动态变化的过程,尽可能复原十六国诸政权每年的疆域范围,并绘有分国地图和十六国不同时期的总图,附有诸国疆域变迁表,以便直观了解当时疆域形势。下篇则注重理论思考,努力从微观领域与宏观领域、空间转移与时间变迁的逻辑关联中把握诸国疆域变迁,进一步探讨十六国疆域变迁的规律,尝试拓展疆域史的理论。十六国时期疆域变迁相当频繁,加之目前有关史料残缺不全,因此研究难度颇大。本文主要依据《晋书》、《魏书》、《十六国春秋》、《资治通鉴》等史籍来考订诸国疆域变迁过程,并参以《太平御览》等类书中残存的相关资料、魏晋至清的历代地理学著作以及其他有关史料相比对,大致确定了诸国疆域的逐年变化情况,着重辨明诸国所辖实土所在及变化。在考察疆域变迁时,论文以国别为对象,以时间为主线,其下视各政权疆域变迁的特点、内容多寡再细分小节进行考述。就理论而言,我们认为十六国疆域变迁是当时不同政权间核心权力在空间上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它主要取决于不同政权核心权力的强弱和核心集团所处的地缘政治空间的不同。核心集团所能获取的权力资源越丰富,其核心权力就越大,就越能维护自己的统治,进而对外扩张就会占据更大的空间;反之,则会遭受相邻实力强大政权的侵犯,疆土被蚕食乃至亡国。从政治空间上来看,在某一地区,居于核心区地位的各种权力资源越是丰富,那么这一核心区便相对处于优势,在这里建立民族政权者也就更加容易拓展疆域。对于十六国时期内迁的北方各少数民族来说,他们居住相对集中,有自己民族的部落组织,形成相对独立的民族核心区。大致说来,十六国时期不少民族政权首先是在自己的民族核心区内建国,进而谋图占据相邻的地域性核心区,乃至企望一统天下。十六国后期有一些政权并非从民族核心区开始建立自己的民族政权,但是他们则力图控制某一地域性核心区,并从该地域性核心区出发来拓展自己疆域。各政权以掌握核心区内的权力资源为拓展疆域的资本,掌控的权力资源越多,控制的疆土就越大。随着长期的争战,一些国家的权力资源逐渐消耗,加以国内诸多矛盾激化,这些国家不得不退出原先控制的核心区,让位于实力更为强大的征服者,而其疆土则会锐减乃至全部沦陷。十六国疆域的变迁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使汉晋以来的传统政区与边疆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同时也客观上改变了一些核心区的民族构成。

全文目录


内容提要  2-3
Abstract  3-7
绪论  7-18
  一、论文研究对象  7-9
  二、相关研究概述  9-13
  三、论文基本思路  13-18
上编 考证篇  18-151
  一、汉赵疆域考  18-38
  二、后赵疆域考  38-56
  三、成汉疆域考  56-65
  四、前凉疆域考  65-70
  五、前燕疆域考  70-82
  六、前秦疆域考  82-95
  七、后燕疆域考  95-103
  八、北燕疆域考  103-105
  九、南燕疆域考  105-108
  十、后秦疆域考  108-118
  十一、西秦疆域考  118-127
  十二、夏疆域考  127-131
  十三、后凉疆域考  131-134
  十四、南凉疆域考  134-138
  十五、西凉疆域考  138-141
  十六、北凉疆域考  141-145
  十七、其它政权的疆域  145-151
下编 探究篇  151-220
  第一章 北方地域集团形成及其立国的疆域  151-168
    第一节 内迁各族的地域分布  151-157
      一、五胡内迁的背景  152-153
      二、匈奴、羯族的地域分布  153-155
      三、鲜卑的地域分布  155-156
      四、氐、羌等族地域分布  156-157
    第二节 北方各族地域集团的形成  157-162
      一、并州匈奴五部的组建  158-159
      二、鲜卑诸部的地域化  159-160
      三、羯、氐、羌等部族军事集团的形成  160-162
    第三节 北方政局与各族的建国  162-168
      一、八王之乱后的列国  162-164
      二、后赵乱亡后的变局  164-165
      三、淝水之战后的北方纷争  165-168
  第二章 五胡的观念、体制与疆域变迁  168-178
    第一节 北方民族观念的变化与诸国的争夺  168-174
      一、北方民族民族自觉意识的提高  168-170
      二、十六国时期的正统观  170-171
      三、北方民族观念的变化与诸国争夺  171-174
    第二节 五胡诸国的政治体制与疆域变迁  174-178
      一、五胡诸国的胡汉体制  174-176
      二、五胡体制与疆域变迁  176-178
  第三章 十六国的核心区和都邑  178-207
    第一节 十六国的核心区  178-182
    第二节 核心区的经济和交通条件  182-189
      一、核心区内的经济条件  183-186
      二、核心区对外的交通条件  186-189
    第三节 核心区内社会力量的向背  189-196
      一、核心区内的居民结构与社会势力  189-193
      二、核心区内社会力量的向背与疆域变迁  193-196
    第四节 十六国的都邑  196-207
      一、十六国的都邑  196-203
      二、诸政权的择都与疆域变迁  203-207
  第四章 十六国疆界的推移及其制约因素  207-220
    第一节 十六国疆界的推移  207-214
      一、政权间实力的强弱与疆界推移  207-210
      二、边境政治、军事势力的向背与疆界推移  210-214
    第二节 疆界推移的制约因素  214-220
      一、距核心区的距离  214-216
      二、地理条件的制约  216-220
结语 十六国疆域变迁的规律  220-231
  一、核心权力来源  220-225
  二、核心权力与疆域变迁  225-231
附:十六疆域国总图  231-236
主要参考文献  236-244
致谢  244-246

相似论文

  1. 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太子监国制度研究,K235
  2. 《续资治通鉴长编》人口资料研究,K244
  3. 司马迁司马光政治思想之异同,D092
  4. 试探平城时期魏碑体书法,J292.1
  5. 《稽古录》探析,K092
  6. 十六国文学综论,I206.2
  7. 唐末五代幽州刘仁恭政权及其与契丹关系研究,K243
  8. 赵绍祖的史学成就,K092
  9. 十六国北朝时期长安城研究,K239.2
  10. 《朝野佥载》的史料价值研究,K242
  11. 《汉纪》研究,K092
  12. 刘渊政权的历史合理性,K238
  13. 前秦民族关系初探,K238
  14. 十六国文献研究,K238
  15. 典籍英译中连接词的添加,H315.9
  16. 《晋书·载记》初探,K092
  17.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K204
  18. 汉晋之际汝颍人物的流布及作用,K235
  19. 北方士族的身份特征和政治文化功能,K235
  20. 十六国北朝的工艺美术,J509.2
  21. 唐代河北道赵州、定州、幽州三地诗人用韵考,I207.22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公元1840年) > 三国、晋、南北朝(220~589年) > 十六国(304~439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