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中国服务业结构变迁

作 者: 曾世宏
导 师: 郑江淮
学 校: 南京大学
专 业: 应用经济学
关键词: 产业关联 要素流动 服务业结构变迁 “自增强”机制 生产者服务业
分类号: F22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98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在对比分析中国和主要工业化国家服务业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服务业结构变迁驱动力的“自增强”机制假说,即认为服务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主要由外部产业关联驱动的服务业发展模式会过渡到主要由服务业内部产业关联驱动的服务业发展模式。在服务业发展“自增强”机制的作用下,服务业内部结构会发生显著的变化,生产者服务业的比重和教育医疗卫生等非行政性公共服务的比重相对增加、传统的生活消费类服务业比重和政府管理与国防安全等行政性公共服务的比重逐渐减少,特别是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相适应的计算机与软件服务业的比重日益增加。服务业发展的“自增强”机制假说得到了主要发达国家服务业发展经验的普遍验证,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主要发达国家的产业转型一方面把传统制造业中的一些简单加工装配环节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专注于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生产者服务业,另一方面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其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了对生产者服务的中间投入需求,而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则加强了这一趋势。随着生产者服务业中间投入需求的增加,也会相应要求增加教育医疗卫生等非行政性公共服务业,一些传统服务业经信息技术改造提高了服务效率,相应降低了其需求比重或者被一些新兴的服务业所取代。为什么服务业发展会存在“自增强”机制以及在这种“自增强”机制作用下服务业内部结构出现演化升级,本文第三章提出了服务业发展“自增强”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第四章构建了由生产者服务驱动的服务业发展“自增强”机制形成的数理模型,该模型把整个经济体的生产分为农业生产、制造业生产、生产者服务业生产、消费者服务业生产与公共服务业生产等五个经济部门,每个经济部门都把生产者服务作为中间投入,该模型的主要结论是服务业“自增强”机制的实现驱动了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变迁,生产者服务的规模扩张对服务业“自增强”机制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因果累积良性循环作用,不同产业部门与生产者服务部门具有异质性产业关联效应,特别是公共(政府)部门对生产者服务的过度使用会造成对私人生产部门的“挤出效应”,并且政府部门的财政转移支付与税收对生产者服务部门的产出水平和就业水平会产生异质性的影响。因此,应该大力发展与生产者服务业具有较大产业关联效应的行业和部门,以更好地促进服务业“自增强”机制的实现。中国的服务业发展是否也经历了这种“自增强”机制以及在这种“自增强”机制作用下引致的服务业结构演化升级,本文第五章紧接着以中国历年的投入产出表为分析工具,实证研究了中国服务产业内部各行业作为其它产业(行业)的中间投入需求比重以及服务各行业与其它行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发现中国服务业,特别是生产者服务业作为制造业和农业等其它产业的中间投入比重相对较低,服务业与其它产业的产业关联程度较小;由于投入产出表的数量有限,本文然后以中国服务各行业、制造业与农业发展的增加值时间序列数据构建了经济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中国制造业和农业对中国服务行业的引致性产出影响,发现中国制造业和农业对服务行业的引致需求弹性系数都比较低,特别是农业的引致需求弹性系数更小,而服务行业增加值对农业和制造业以及自身增加值的反馈弹性系数也比较小,说明中国服务行业作为其它行业及自身生产的中间投入比重较小其内外部产业关联程度都较低。因此,基本上可以判断中国服务业发展“自增强”机制实现程度较低。为什么中国服务业发展的“自增强”机制实现程度较低,一方面是因为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发展战略所导致,为了实现产业赶超政府采取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所有资源的配置都是采用以行政命令为主要特征的指令式计划方式,服务要素也是内涵于固定公有单位而不能自由流动,条块分割式的管理模式造成产业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只是抽象化为一种行政联系,服务业发展缺乏外部空间;另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导致,政府虽然开始日益重视服务业的发展,但是中国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比较缓慢,传统农业生产对现代生产者服务的中间投入需求较低,而中国的制造业也由于缺乏自主创新,整体上的“代工”模式,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环节被世界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大买家所“掌控”,而简单的加工组装很难对生产者服务产生引致性需求。由于生产者服务发展的内外部产业关联效应较弱,创新型的服务要素流动也就缺乏“引擎”。紧接着本文第六章从产业关联与服务要素流动的角度实证检验了生产者服务的产业关联模式与劳动力就业模式对服务业发展“自增强”机制实现的阻碍作用,发现中国目前服务业发展的产业关联效应和二元就业体制严重阻碍了服务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阻碍了服务业发展“自增强”机制的实现。中国服务业发展的这种较低的“自增强”机制实现程度与中国目前的服务业发展总体特征有何内在的必然联系?本文第七章的实证研究发现中国服务业发展一方面体现为对制造业、农业的产业波及影响力还较弱;另一方面表现为中国服务各行业的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引致需求弹性系数显著性地较低,而对农业和服务业自身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影响甚至是负面性的,特别是国有比重较高的一些服务行业表现得比较显著。因此,主要由外部产业关联驱动的中国服务业发展模式还没有引致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变迁的合理化与高级化。这从根本上说,可能是由于服务业发展“自增强”机制实现程度较低的缘故。因此,促进中国服务业发展“自增强”机制实现的政策设计是一方面要提高中国传统农业和制造业的专业化水平,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实现农业和制造业生产过程的专业化和迂回化来加大对生产者服务的中间投入需求,特别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和制造业,通过对农业和制造业生产者服务环节采用分离和外包的手段促进生产者服务业的积聚式和规模化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该采用科学的产业规制政策、自由市场政策和一些其它的互补性政策,促进生产要素在产业之间的自由进入和退出以及服务各行业的协调式发展,特别是要改变目前存在的二元就业体制和“官本位”的社会意识,促进创新型服务生产要素主要向生产者服务行业流动,从而更好地实现服务业的“自增强”良性发展!

全文目录


相似论文

  1. 长三角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关联效应实证分析,F224
  2. 快递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F224
  3. 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制研究,F424;F224
  4. 经济增长中的旅游业及其产业关联的量化研究,F224
  5. 基于动态比较的区域优势产业抉择研究,F127
  6. 金融危机对上海电力市场的影响研究,F426.61
  7. 文化产业聚集中的产业链关联性研究,G124
  8.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及空间问题研究,F719
  9. 产业集群转移机理研究和效应分析,F279.27
  10. 物流业投入产出分析及其应用,F259.2
  11. 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研究,F719
  12. 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F427;F224
  13. 电信运营业与电信设备制造业的关联关系研究,F626
  14.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结构研究,F224
  15. 黑龙江省金融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效应研究,F224
  16. 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增值税“扩围”问题探究,F812.42
  17. 中国对外贸易顺差来源:加工贸易和顺差转移,F752.6
  18. 四川省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及产业空间分布研究,F719
  19. 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机制研究,F424;F224
  20. 新疆交通运输业促进旅游业发展研究,F592.7;F224
  21. 甘肃省高技术产业的经济效应分析,F223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 > 经济数学方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