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黔西北民族杂居区语言生态与语言保护研究

作 者: 张永斌
导 师: 周国炎
学 校: 中央民族大学
专 业: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 民族杂居区 黔西北 语言生态 语言和谐 语言保护
分类号: H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7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生态语言学将语言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认为多样化程度高的生态系统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与和谐性。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大潮的冲击下,中国境内某些少数民族语言,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并不同程度地影响到语言的多样化和语言生态的和谐。在一个多语共存的区域,必然存在语言的冲突与竞争,而语言和谐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基本要求,其主要特征表现为语言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语言与外部诸因素之间的和谐。因此,对语言多样性的维持,不仅是为了保护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为了建构不同民族间的和谐关系,促进社会和谐。黔西北地区居住着汉、彝、苗、白、布依、仡佬等35个民族以及穿青人、蔡家人等未识别民族,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当地不同语言分布密集,各民族使用、兼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情况比较普遍,语言使用的发展变化也十分复杂。因此,研究黔西北民族杂居区的语言生态,在语言的社会功能研究和民族语言文化传承方面都具有理论意义,也能为语文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供现实依据。本文以生态语言学提倡的“语言多样性”理论为框架,从黔西北民族杂居区的语言生态系统出发,考察影响语言生态的内外因素,探讨语言的交际功能、语言和谐与语言保护问题。本文除导论和结束语以外,从以下八个方面展开调查论述:第一章:概述黔西北地区的基本情况和语言生态格局。首先,从历史沿革、行政区划、自然环境、民族人口及分布格局等方面简要介绍黔西北地区的基本情况;其次,通过对黔西北地区主要语言的分布及其音系等基本情况的介绍,阐述该地区多语共存的语言生态格局,并分析语言生态格局的成因;第三,介绍黔西北地区语言关系的演变情况,分析民族杂居区双语或多语现象的普遍性和不同语言在使用上的层次性特点,概述不同类型民族杂居区域的语言生态状貌及其分布格局。第二章:对比分析黔西北地区各语言系统的内部结构和机制。本章对调查点的汉语、彝语、苗语、仡佬语、布依语和蔡家话的语音结构、规则结构(包括语义结构)进行比较,分析族群接触和语言接触中各语言系统内部要素的相互联系,考察黔西北民族杂居区多语接触中语言的内部生态和谐状况。第三章:以毕节市大屯彝族乡三官彝汉杂居村落彝族的语言使用为个案,调查分析黔西北单一民族相对聚居型区域少数民族的双语生态。本章首先对三官彝族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其次,考察彝、汉语言接触中词汇的发展;第三,从彝族彝、汉双语使用的能力、双语掌握的途径和目的、语言态度等方面,考察黔西北单一民族相对聚居型区域少数民族双语生态的社会基础。第四章:以大方县鼎新彝族苗族乡同心村为个案,调查多民族散杂居型区域各民族的语言使用与多语和谐情况。首先介绍同心村的民族、语言和调查的基本情况;其次,从同心村苗族、彝族、布依族语言使用情况和使用特征,多语使用的场合、多语习得的途径等方面考察黔西北多民族散杂居型区域语言生态的现实状况;第三,通过对不同民族母语能力的统计调查,分析黔西北多民族散杂居型区域大多数少数民族在稳定使用母语的同时,青少年母语能力部分减退和汉语强势地位的形成原因。第五章:以大方县普底乡红丰村仡佬族母语生态为个案,分析黔西北少数民族转用汉语型区域多语接触中仡佬族母语内部结构的变异情况,并调查仡佬族的语言态度及其对语言使用的影响。首先介绍红丰村仡佬族及其母语的基本情况;其次,对比仡佬语与大方彝语语音结构的特点,分析仡佬语中的汉语借词的借用方式;第三,探讨语言接触引发的仡佬语语序演变;第四,从语言能力、语言评价、语言倾向与语言期望等角度调查了解仡佬族的语言态度及其对多语使用和母语保持的影响。第六章:以“知晓度”、“知晓率”为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衡量黔西北民族杂居区各民族对国家和地方现已颁布的有关语文法规的知晓水平,了解语言人对语文法规的认识情况,获取他们对自身语言行为的评价等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了解语文法规在民族杂居区的推广普及情况,分析政府相关举措的实施效果,为语文法规的深入施行提供一定的社会基础参数,为民族杂居区语言多样化的保护引发国家层面的宏观思考。第七章:总结分析黔西北民族杂居区语言生态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首先根据对三种类型民族杂居区域的调查结果,总结黔西北民族杂居区语言生态的特点;其次,按不同类型的民族杂居区域论述语言生态发展的趋势;最后,分析影响黔西北民族杂居区语言生态发展的主要因素,为语言保护提供思路。第八章:基于前文的研究,从理论上探讨黔西北民族杂居区和谐共生的多语生态保护问题。本章着重分析黔西北民族杂居区语言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并从生态学、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对民族杂居区语言资源的保护加以思考,最后提出几项保护语言生态的策略和措施。本文通过多项具体指标的社会调查获得研究数据,运用定量研究和社会统计方法,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客观地描述黔西北民族杂居区语言生态和语言生活的真实面貌。研究意义在于如下两方面:1、尝试将生态语言学应用到对黔西北民族杂居区复杂的语言环境的调查分析中去;2、试图运用生态语言学的原理来解决黔西北民族杂居区维护语言多样性和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的问题。

全文目录


摘要  2-5
ABSTRACT  5-10
目录  10-13
导论  13-27
  一、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  13-17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17-22
  三、调查点的选择和调查研究方法  22-25
  四、撰写思路和整体结构  25-27
第一章 黔西北地区概貌及语言生态格局  27-53
  第一节 黔西北地区概貌  27-33
    一、历史沿革和行政区划  27-28
    二、自然生境  28-29
    三、民族人口及分布格局  29-33
  第二节 黔西北地区的语言生态格局  33-45
    一、当前的语言生态格局  33-42
    二、语言生态格局的成因分析  42-45
  第三节 语言关系的演变和多语使用的不对等性  45-53
    一、黔西北地区语言关系的演变情况  45-48
    二、多语现象的普遍性和多语使用的不对等性  48-50
    三、不同类型民族杂居区域的语言生态概貌  50-53
第二章 语言系统的内部结构和机制  53-78
  第一节 语音结构的相互联系和比较  53-65
    一、辅音音位(音素)对比分析  54-58
    二、元音音位对比分析  58-62
    三、少数民族使用的汉语语音及其特点  62-65
  第二节 规则结构的内部机制和差异  65-78
    一、辅音和元音的组合关系  65-67
    二、词汇系统的生态结构  67-71
    三、句法系统的生态结构  71-78
第三章 单一民族相对聚居区少数民族的双语生态——三官彝汉杂居村落彝族个案调查  78-100
  第一节 三官彝族的语言使用情况  78-87
    一、三官基本情况简介  78-79
    二、语言使用情况调查结果统计  79-87
  第二节 语言接触中词汇的发展  87-92
    一、彝语词汇中的汉语借词  87-89
    二、汉语词汇中的彝语底层  89-92
  第三节 彝汉双语使用的社会基础  92-100
    一、双语能力调查统计  92-95
    二、双语掌握的途径和目的  95-97
    三、语言态度调查分析  97-100
第四章 多民族散杂居区的多语使用与语言和谐——鼎新彝族苗族乡同心村个案调查  100-117
  第一节 人口分布及调查基本情况  100-103
    一、人口分布及语言概况  100-101
    二、调查基本情况  101-103
  第二节 多语使用的现实状况调查分析  103-110
    一、语言使用特征  103-105
    二、多语使用的场合  105-108
    三、多语习得的途径  108-110
  第三节 少数民族母语能力的减退和汉语强势地位的形成  110-117
    一、少数民族青少年本民族母语能力部分减退  110-112
    二、语言人的语言态度  112-114
    三、汉语优势地位的成因分析  114-117
第五章 转用汉语型村落的语言生态与语言使用——红丰村仡佬族个案调查  117-137
  第一节 调查点仡佬族的基本情况  117-120
  第二节 语言接触中的仡佬语语音词汇生态  120-125
    一、红丰仡佬语与彝语语音结构的比较  120-122
    二、红丰仡佬语中的汉语借词  122-125
  第三节 语言接触引发的仡佬语语序演变  125-130
    一、红丰仡佬语绝对程度副词与中心词语序的三种形式  126-128
    二、仡佬语绝对程度副词位置的变异  128-130
  第四节 仡佬族多语使用的语言态度调查  130-137
    一、语言能力与语言行为  130-132
    二、语言评价与语言态度  132-134
    三、语言倾向与语言期望  134-137
第六章 国家语文法规的公众知晓及其社会应用调查  137-163
  第一节 国家语文法规的社会应用  137-143
    一、语言的地位规划和本体规划  138-139
    二、黔西北地区民族语言文字的社会地位和功能  139-140
    三、民族语言使用权益保障情况  140-143
  第二节 国家语文法规的公众认知  143-153
    一、调查概述  143-145
    二、统计分析  145-153
  第三节 公众对国家语文法规的实施情况  153-157
    一、调查说明  153
    二、统计分析  153-157
  第四节 调查结论与思考  157-163
    一、调查结论  157-158
    二、国家语文法规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重要意义  158-159
    三、存在的问题  159
    四、对国家语文法规社会推广的思考  159-163
第七章 民族杂居区语言生态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163-178
  第一节 黔西北民族杂居区语言生态的特点  163-167
    一、彝、苗、布依等语言仍具有较强的活力  163-164
    二、母语使用呈现出层次性和差异性  164-165
    三、语言竞争与和谐是黔西北民族杂居区多语共存的客观表现  165-167
  第二节 黔西北民族杂居区语言生态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  167-178
    一、民族杂居区语言生态的发展趋势  167-169
    二、民族杂居区语言生态的影响因素  169-178
第八章 多语和谐的语言生态保护研究  178-192
  第一节 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  178-182
    一、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现实意义  178-180
    二、语言保护是语言和谐和社会和谐的要求  180-182
  第二节 语言保护问题的生态学理论思考  182-186
    一、语言的多样性是语言生态形式保持健康活力的基础  182-183
    二、语言内部的革新和改造是维护语言生态平衡的必要措施  183-184
    三、种群的和谐共生是语言保护的重要条件  184-185
    四、建立生态模型增强对语言保护的针对性  185-186
  第三节 应对语言生态危机的基本策略  186-192
    一、重视少数民族语言研究  186-189
    二、语言保护的几点策略和措施  189-192
结束语  192-195
参考文献  195-198
致谢  198-19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99-200
附录1 黔西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语言500词比较表  200-213
附录2 问卷调查表  213-223

相似论文

  1. 黔西北地区铅锌矿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研究,P618.4
  2. 黔西北苗族“解簸箕”仪式研究,K892.2
  3. 汉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研究,H102
  4. 国家整合中的语言规范:理由、限度与革新,H002
  5. 民族杂居地区中小学生语言使用情况调查,H102
  6. 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语言研究,G212.2
  7. 贵州民族杂居村落语言兼用现象研究,H109.4
  8. 品位—吨位模型在我国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资源潜力分析中的应用,P618.4
  9. 礼貌语言与和谐文化建设,G122
  10. 聚居区达斡尔族的语言衍变,H222
  11. 灯影里的绝唱,J827
  12. 清末民国时期黔西北苗族地区的文化变迁,K28
  13. 黔西北果树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F326.13
  14.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语言和谐,H0
  15. 民族杂居区民族学校与非民族学校办学模式的比较研究,G750
  16. 民族杂居区教育的民族性与地域性关系研究,G750
  17. 漩涡,I207.42
  18. 藏语维护:对巴塘县藏语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H214
  19. 黔西北土法炼锌废渣场复垦试验研究,TD88
  20. 伦理学视野中的语言伤害问题及对策,B82-05
  21. 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H0-05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