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冠心病血瘀证遗传特征及其体质影响的研究

作 者: 王丽萍
导 师: 袁肇凯
学 校: 湖南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医诊断学
关键词: 冠心病血瘀证 遗传流行病学 病例对照研究 分离比 遗传度 基因芯片
分类号: R25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4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探讨冠心病血瘀证遗传特征及分析体质对冠心病血瘀证的影响。方法:1.文献研究:本文通过在维普、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Circulation、Refdoc.fr等资源网中检索"冠心病.血瘀证.遗传流行病学、体质、CHD.Gene.Gene chip"等词查找关于冠心病、冠心病血瘀证遗传特征的文献,对文献逐一查找,归纳总结,同时在了解冠心病血瘀证的遗传特征研究现状,并结合参研古今体质文献,了解体质的研究进展及体质对冠心病血瘀证的影响研究。2.遗传流行病学研究:以遗传流行病学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通过家族聚集性分析、分离比遗传度并对多基因遗传方式确认及相关性分析,对冠心病血瘀证的遗传特征及体质进行研究。3.基因组学研究:采用Affymetrix HumanGenome U133 Plus 2.0基因芯片对家系冠心病血瘀证、家系冠心病非血瘀证、家系非冠心病血瘀证、家系健康人、非家系冠心病血瘀证、非家系健康人进行研究,筛选观察冠心病血瘀证差异基因表达谱。通过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 GO)分析,核准每个差异基因的分子功能、通过通过http://www.biocarta.com/及http://www.genome.jp/kegg/网站找到每一个差异基因所在通路,并利用超几何分布统计学方法分析通路结果,通过P值(P<0.05)判断pathway显著性,筛选有意义的目标通路。,结果:1.文献研究:现阶段的冠心病血瘀证遗传特征的研究主要以研究基因多肽性为主,并总结归纳出了冠心病的可能候选基因:(1)脂质代谢:载脂蛋白家族、ABCA家族、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家族、LDL及氧化型、LDL受体、HDL受体、C5L2、脂蛋白、糜酶、清道夫受体、CD36受体基因多态性;(2)炎症: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补体家族、髓过氧化物酶、P物质、血浆淀粉样蛋白A、Toll样受体、CD40及其受体、选择素、整合素、白三烯、热休克蛋白、血小板活化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转化生长因子、Fas及其配体;(3)凝血及纤溶系统:凝血因子、血小板受体、纤维蛋白原、血管性假血友病纤溶酶原、ADP受体、胶原受体、血栓素合酶、环氧化酶、前列环素合酶、血栓受体、前列环素受体(4)内皮系统:内皮素及其受体、一氧化氮合酶及其受体、V因子、血栓调节蛋白、内皮衍化生长因子、G蛋白、EDFIF、肝细胞生长因子、胎盘生长因子、妊娠相关蛋白A;(5)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肾素受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醛固酮受体、血管紧张素受体(6)其他:血红素甲酶、Kalirin VAMP, CYP家族、肌细胞特异性增强因子2。同时,对体质学说的概念、体质与证候的关系、体质与遗传的关心发现在冠心病血瘀证的研究中引入体质学说有利于以指导冠心病血瘀证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以有利于阐释血瘀证的遗传特征。2.遗传流行病学研究:①通过对观察组与对照组家系一、二级亲属冠心病血瘀证患病率的研究,结果显示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在冠心病血瘀证患者的家族分析中,证实冠心病血瘀证确实表现出家族聚集性的特点。这些研究结论都提示:冠心病血瘀证发病具有遗传倾向,即遗传因素在冠心病血瘀证的发生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通过估算冠心病血瘀证分离比及遗传度得出:冠心病血瘀证的分离比为0.1296(0.1020-0.1572),表明冠心病血瘀证属多基因遗传病,经Falconer法估算一、二级亲属遗传度分别为58.04%、54.80%,属于中度遗传;采用Penrose’s法估计遗传模式,冠心病血瘀证组s/q=3.47,较接近1/(?)=8.80;通过对冠心病血瘀证多基因遗传方式确认,结果显示:当一级亲属遗传度为0.5804时,采用江三多阈值模型理论推算预期值,其公式为Xr=Xg-rh2ag,结果冠心病血瘀证病一级亲属的理论发病率为8.00%,与实际发病率5.89%呈接近趋势,说明冠心病血瘀证在一级亲属中的分布符合多基因遗传的特征。同时冠心病血瘀证病二级亲属的遗传度为0.5480时,其理论发病率为6.20%,与实际发病率4.13%呈接近趋势,说明冠心病血瘀证在二级亲属中的分布符合多基因遗传的特征。其次,冠心病血瘀证于两组未见男女性别差异。②冠心病血瘀证的中医体质特征:冠心病血瘀证患者的主体质以阳虚质、痰湿质、阴虚质为主;兼体质是以痰湿质、阳虚质、阴虚质为主。九种体质的遗传度均低于50%,因此在冠心病血瘀证家系的体质中环境的影响大于遗传的影响。也就是说,体质可以作为影响冠心病血瘀证的一个相关因子,但对于冠心病血瘀证的遗传并不起决定作用。这与临床是相符的,在临床中冠心病血瘀证的发展与不良的生活习惯及饮食等有密切关系。③在对观察组进行体质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冠心病血瘀证的发病与主体质存在着相关性(p<0.05)。对冠心病血瘀证遗传度研究,结果提示:九种体质的遗传度均低于50%,因此在冠心病血瘀证家系的体质中环境的影响大于遗传的影响。体质可以作为影响冠心病血瘀证的一个相关因子,但对于冠心病血瘀证的遗传并不起决定作用。这与临床是相符的,在临床中冠心病血瘀证的发展与不良的生活习惯及饮食等有密切关系。3.基因组学研究:结果显示冠心病血瘀证差异基因主要以炎症因子为主。当p<0.05时研究发现,冠心病血瘀证的差异基因表达主要涉及到如下几类基因系的表达改变:①趋化因子②白介素细胞因子③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系;④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⑤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CYP)系;⑥与缺氧相关的基因。经BioCarta及KEGG通路分析冠心病血瘀证的遗传相关差异基因,进一步验证冠心病血瘀证主要涉及到炎症、斑块形成、内皮损伤方面。在冠心病血瘀证痰湿质患者的体内发现与水通调有关的AQP4基因表达发生上调。结论:1.强调“辨体质”、“辨证”等多种诊断分析方法综合运用,有利于对冠心病血瘀证本质的全面认识。2.冠心病血瘀证发病具有遗传倾向,即遗传因素在冠心病血瘀证的发生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冠心病血瘀证属多基因遗传病,亲属遗传度属于中度遗传。3.冠心病血瘀证主体质主要是以阳虚质、痰湿质、阴虚质为主兼体质是以痰湿质、阳虚质、阴虚质为主。体质与冠心病血瘀证存在着相关性。4.冠心病血瘀证的差异基因表达主要涉及①趋化因子②白介素细胞因子③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系;④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⑤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CYP)系;⑥与缺氧相关的基因。5.经BioCarta及KEGG通路分析冠心病血瘀证的遗传相关差异基因,进一步验证冠心病血瘀证主要涉及到炎症、斑块形成、内皮损伤方面。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9-13
Abstract  13-18
引言  18-20
第1部分 冠心病血瘀证遗传特征及其体质的研究背景  20-38
  1 冠心病血瘀证的遗传特征研究  20-27
    1.1 冠心病的遗传特征研究  20-23
    1.2 血瘀证的遗传特征研究  23-25
    1.3 冠心病血瘀证遗传特征研究的问题与对策  25-27
      1.3.1 冠心病血瘀证遗传特征研究的问题  25-26
      1.3.2 冠心病血瘀证遗传特征的研究对策  26-27
  2 冠心病血瘀证的体质特征研究  27-35
    2.1 中医体质学说基本理论  27-29
    2.2 中医体质学说与遗传学说  29-31
    2.3 中医体质与证候的相关性  31-32
      2.3.1 体质是决定疾病产生的重要因素  31-32
      2.3.2 体质影响证候类型、性质及转归从化  32
    2.4 冠心病血瘀证体质特征的研究  32-35
      2.4.1 冠心病血瘀证病因病机  32-33
      2.4.2 先天体质因素对冠心病血瘀证的影响  33-34
      2.4.3 后天因素对冠心病血瘀证的影响  34-35
  3 冠心病血瘀证遗传特征与体质研究的思路与展望  35-37
    3.1 冠心病血瘀证遗传特征与体质研究的思路  35-36
    3.2 冠心病血瘀证遗传特征与体质研究的展望  36-37
  第1部分 小结  37-38
第2部分 冠心病血瘀证遗传流行病学及体质的研究  38-61
  1 对象与方法  38-42
    1.1 研究对象  38-40
      1.1.1 相关标准  38-39
      1.1.2 先证者标准  39-40
      1.1.3 研究分组  40
    1.2 研究方法  40-42
      1.2.1 调查内容  40-41
      1.2.2 调查方法  41
      1.2.3 遗传计算  41-42
      1.2.4 统计处理  42
  2 结果  42-55
    2.1 基本情况分析  42-45
      2.1.1 两组家系一般情况  42-43
      2.1.2 两组家系男女患病情况  43-44
      2.1.3 两组一级、二级亲属患病率  44-45
    2.2 遗传流行病学研究  45-47
      2.2.1 冠心病血瘀证分离比的估算  45-46
      2.2.2 冠心病血瘀证遗传度的估算  46
      2.2.3 Penrose's遗传模式估计  46
      2.2.4 多基因遗传方式的确认  46-47
    2.3 体质类型分析  47-49
      2.3.1 观察组先证者(冠心病血瘀证者)体质类型分布  47-48
      2.3.2 两组一、级二级亲属冠心病血瘀证的体质类型分布  48-49
    2.4 体质类型与遗传特征的相关分析  49-55
      2.4.1 冠心病血瘀证的主要体质分析  49-51
      2.4.2 冠心病血瘀证相关体质的遗传度分析  51-55
      2.4.3 冠心病血瘀证与主体质的相关分析  55
  3 讨论  55-59
    3.1 冠心病血瘀证的遗传模式  55-56
    3.2 冠心病血瘀证的体质类型  56-57
    3.3 冠心病血瘀证的体质与遗传模式的关系  57-59
  第2部分 小结  59-61
第3部分 冠心病血瘀证及其体质的基因组学研究  61-112
  1 对象与方法  61-71
    1.1 研究对象  61-62
      1.1.1 诊断标准  61
      1.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61
      1.1.3 临床分组  61-62
    1.2 研究方法  62-71
      1.2.1 芯片选择  62
      1.2.2 主要仪器设备  62
      1.2.3 主要试剂与试剂盒  62-63
      1.2.4 探针制备  63-69
      1.2.5 芯片杂交  69-70
      1.2.6 芯片洗涤、染色  70
      1.2.7 芯片生物信息分析  70-71
      1.2.8 统计处理  71
  2 结果  71-98
    2.1 基本情况分析  72-96
    2.2 冠心病血瘀证遗传相关的差异基因Pathway分析  96-98
  3 讨论  98-111
    3.1 冠心病血瘀证遗传相关差异基因的分析  98-110
      3.1.1 与炎症相关的基因系  99-104
      3.1.2 与斑块形成相关的基因系  104-105
      3.1.3 与内皮系统相关的基因系  105-108
      3.1.4 与缺氧相关的基因  108
      3.1.5 其他相关基因  108-110
    3.2 冠心病血瘀证的体质与遗传相关差异基因功能  110-111
  第3部分 小结  111-112
全文总结  112-114
参考文献  114-123
附图  123-124
附件  124-131
综述  131-139
  参考文献  137-139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业绩  139-140
鸣谢  140

相似论文

  1. 猪瘟病毒和猪2型圆环病毒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研究,S858.28
  2. 胆囊切除、胆囊结石与结直肠癌关系的病例对照分析,R657.4
  3. 甲状腺癌HER-2基因表达及其影响因素,R736.1
  4. 大连地区中年人白内障危险因素研究,R776.1
  5. 利谷隆致胚胎期SD大鼠睾丸发育整体基因表达水平的研究,Q75
  6. 基于粒子群优化的Fuzzy c-mean聚类算法的基因芯片图像处理,TP391.41
  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遗传学家系研究及肝纤维化无创诊断,R575.5
  8. 创伤对成年及幼年羊关节软骨基因表达谱影响的研究,S826
  9.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心血管活性药物导致心肌损伤的机理,R96
  10. 环境空气DMF暴露疾病的发病对照研究,X503.1
  11. 机械通气所致急性肺损伤对大鼠昼夜节律改变和肺组织基因表达的影响,R563.8
  12. 儿童弱视发病相关因素的1:1匹配病例对照研究,R777.44
  13.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基因芯片法与DNA测序法基因诊断的对比研究,R764
  14. 宫颈鳞癌转移相关miRNA表达谱的初步研究,R737.33
  15. 高血压与国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关系 主动脉弓上三分支的相关形态因素与国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关系,R654.3
  16. 小切口下胆道镜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对比研究,R657.4
  17. 汨罗市中学生超重、肥胖的现况调查及出生时体重与青少年单纯性肥胖关系研究,R589.2
  18. 男(雄)性雄激素缺乏与肥胖、脂类代谢基因之间关系的研究,R589.2
  19. 近期消化性溃疡临床特点和发病相关因素的探讨,R573.1
  20. 先天性心脏病危险因素分析,R541.1
  21. 力生长因子E肽(MGF-Ct24E)与应力作用对成骨细胞基因表达影响的基因芯片分析,R329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内科 > 现代医学内科疾病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