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黄土区白榆/刺槐混交林生长动态与生态功能研究

作 者: 秦娟
导 师: 上官周平
学 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专 业: 生态学
关键词: 白榆 刺槐 混交林 生理生态 生长动态 黄土区
分类号: S718.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2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以黄土高原地区白榆纯林、刺槐纯林及三种比例混交林(白榆:刺槐=2:1;白榆:刺槐=1:1和白榆:刺槐=1:2)为研究对象,通过在陕西省杨陵区二年的田间实验观测,对土壤与植物养分含量、叶片结构特性、根系特性与土壤呼吸、光合生理特性以及植物生长特性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黄土高原区白榆/刺槐混交林植物生理特性与生态功能的作用关系,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黄土高原混交林植物生长对生态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策略,并为黄土高原混交林造林模式的选择以及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取得如下主要结论:(1)阐明了黄土区白榆纯林、刺槐纯林及三种不同比例混交林土壤-植物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混交林地土壤N素、P素及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两种纯林地有所增加,尤其是混交比例为白榆:刺槐=1:2(1B2C)对提高林地土壤养分含量的幅度更大;植物不同器官N、P含量在叶中较高、茎中较低,三种混交林植物N、P含量为:1B2C > 2B1C(白榆:刺槐=2:1)> 1B1C(白榆:刺槐=1:1),说明由于刺槐的引入,提高了混交林地土壤的养分水平,也增加了两植物体内N、P养分的吸收和利用,尤其是增加了混交林白榆植株对N、P营养的吸收,其中混交比例为1B2C处理对提高白榆和刺槐植物全N、全P含量有更明显的效果。(2)揭示了白榆、刺槐纯林及混交林叶片结构特性的季节动态变化特征,表明白榆纯林上部叶片的叶干重和叶厚度较大,不同处理叶干物质含量(LDMC)变化较小,说明LDMC对不同林型的变化可能不敏感;混交林白榆、刺槐1B2C处理叶片的比叶面积较大;比叶面积与叶厚度、LDMC和叶干重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白榆、刺槐叶厚度对比叶面积的影响要大于LDMC和叶干重。(3)分析了白榆、刺槐纯林及混交林植物细根特性与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化规律,表明不同季节根系表面积、根系直径和比根长在夏季(7月)较大,在春季(5月)较小,而根系生物量变化有所不同,其中混交林白榆1B2C处理根系生物量和表面积较高,白榆纯林根系生物量、根系表面积和比根长较低;植物细根参数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生长受到立地条件的不同而表现差异;土壤呼吸速率日动态变化呈单峰型曲线,峰值出现在午后12:00-15:00 pm,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趋势主要与地表温度有关;土壤呼吸速率也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不同处理中混交林地1B2C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较高;土壤温度和土壤呼吸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尤其是5cm深处土壤温度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最大;土壤呼吸与土壤水分的关系常表现离散,没有明显的规律性,说明除了温度和土壤水分的影响,其他因素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也不容忽视。(4)探讨了白榆、刺槐叶片光合生理特性与水分利用效率(WUE)之间的作用关系,表明混交林刺槐1B2C处理叶片的光合速率在各处理中较大,而蒸腾速率受测定气温的高低影响较大;不同处理中,混交林白榆1B2C处理和刺槐纯林的WUE较大,且白榆WUE大于刺槐;三种混交林白榆的光合氮素利用效率(PNUE)较白榆纯林有明显提高,三种混交林PNUE为:1B2C > 1B1C > 2B1C,说明混交林1B2C处理两植物对氮素的利用效率较高,尤其是混交林白榆。从叶片N含量与光合速率、PNUE的相关性表明,叶片氮素含量的增加有助于提高植物的光合能力,但叶片的氮素含量增加并不能代表植物对氮素利用效率就高。(5)研究了白榆、刺槐纯林及混交林植物的生长动态与生物量分配模式,发现在混交林两植物生长盛期,植物会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于叶片的生长,以获得更多的光合产物,促进植物的生长,而在生长末期则将同化物质向根系积累,从而为不利环境或越冬做准备,这是植物适应环境的一种策略;应用W=aDb(W为生物量,D为胸径,a、b为系数)为模型建立植物生物量和胸径之间的回归方程,其拟合性较好、相关系数较高,可作为白榆、刺槐生物量的估测模型。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3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3-30
  1.1 引言  13
  1.2 植物混交效应研究概况  13-16
  1.3 混交林种间相互作用关系  16-20
    1.3.1 混交林种间关系的表现形式  16-17
    1.3.2 混交林种间关系的作用方式  17-19
    1.3.3 混交林种间关系的调控  19-20
  1.4 植物混交效应的影响  20-28
    1.4.1 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20-21
    1.4.2 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21-22
    1.4.3 对营养元素积累、分配和循环的影响  22-23
    1.4.4 对根系生长的影响  23-25
    1.4.5 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25-26
    1.4.6 对林地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影响  26-28
  1.5 植物混交效应亟待研究的工作  28-29
  1.6 研究目的与内容  29-30
    1.6.1 研究目的  29
    1.6.2 研究内容  29-30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30-34
  2.1 研究区概况  30
  2.2 实验设计  30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0-33
    2.3.1 土壤养分含量  30-31
    2.3.2 土壤呼吸  31
    2.3.3 植物养分含量  31
    2.3.4 根系特征参数  31
    2.3.5 叶片结构特性参数  31-32
    2.3.6 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  32
    2.3.7 叶绿素荧光参数  32
    2.3.8 叶绿素含量  32
    2.3.9 叶片光合氮素利用效率  32
    2.3.10 植株胸径、株高和生物量  32-33
  2.4 数据分析  33-34
第三章 土壤-植物系统中养分含量的动态变化  34-59
  3.1 土壤养分含量的动态变化  34-40
    3.1.1 土壤全氮的变化  34-36
    3.1.2 土壤全磷的变化  36
    3.1.3 土壤有机质的变化  36-38
    3.1.4 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的变化  38-40
  3.2 植物养分含量的动态变化  40-54
    3.2.1 植物全氮的变化  40-43
    3.2.2 植物全磷的变化  43-45
    3.2.3 植物有机碳的变化  45-49
    3.2.4 植物叶片C、N、P 含量之间的关系  49-54
  3.3 讨论  54-59
    3.3.1 不同处理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  54-56
    3.3.2 不同处理植物养分含量的变化  56-57
    3.3.3 植物叶片的化学计量特征  57-59
第四章 叶片结构特性的动态变化  59-66
  4.1 叶片干重和叶片厚度的变化  59-61
  4.2 比叶面积和叶干物质含量的变化  61-62
  4.3 植物叶片性状因子之间的关系  62-63
  4.4 讨论  63-66
第五章 根系特征与土壤呼吸的动态变化  66-79
  5.1 根系分布特性的动态变化  66-70
    5.1.1 根系生物量的变化  67-68
    5.1.2 根系表面积的变化  68-69
    5.1.3 根系直径的变化  69-70
    5.1.4 比根长的变化  70
  5.2 根系参数间的相关性分析  70-71
  5.3 土壤呼吸的动态变化  71-75
    5.3.1 土壤呼吸的日变化  71-73
    5.3.2 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化  73-74
    5.3.3 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的关系  74
    5.3.4 土壤呼吸与土壤水分的关系  74-75
  5.4 讨论  75-79
    5.4.1 不同处理根系分布特性的变化  75-77
    5.4.2 不同处理土壤呼吸的变化  77-79
第六章 植物叶片光合特性的动态变化  79-92
  6.1 植物叶片光合特性参数的动态变化  79-87
    6.1.1 叶绿素含量  79-81
    6.1.2 叶片光合气体交换特性  81-84
    6.1.3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  84-86
    6.1.4 植物光合氮素利用效率  86-87
  6.2 光合速率、光合氮素利用效率与叶片氮含量的关系  87
  6.3 植物叶片光合特征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87-88
  6.4 讨论  88-92
    6.4.1 不同处理植物叶片光合特性的变化  88-90
    6.4.2 不同处理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的变化  90-92
第七章 植物生长动态及生物量分配  92-102
  7.1 植物的生长特性  92-94
  7.2 植物生物量及其分配  94-97
  7.3 植物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  97
  7.4 植物株高、胸径的生长动态  97-98
  7.5 植物的相关性生长  98-100
  7.6 讨论  100-102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102-105
  8.1 主要结论  102-103
  8.2 研究展望  103-105
参考文献  105-119
缩略词  119-120
致谢  120-121
作者简介  121

相似论文

  1. 小浪底库区不同郁闭度山毛桃侧柏混交林小气候研究,S716.3
  2. 江西耐寒桉树光合生理特性研究,S792.39
  3. 新疆两种常见造林树种种子萌发耐性试验及营养钵苗培育技术研究,S723
  4. 刺槐花化学成分与活性筛选,R284
  5. 珍稀树种乳源木莲和红花木莲引种试验研究,S792.99
  6. 枞阳马尾松混交林细根生物量及其养分研究,S718.5
  7. 枞阳马尾松混交林林下植被生物量及植物多样性研究,S718.5
  8. 杉木—米老排混交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养分特征研究,S718.5
  9. 杉木—闽粤栲混交林生产力及凋落物动态研究,S718.5
  10. 四倍体刺槐诱导及其体外植株再生的研究,S792.27
  11. 火炬树抗逆性及克隆竞争能力的研究与评价,S792.99
  12. 刺槐种质资源评价及良种选育,S792.27
  13. LED不同光对葡萄离体试管苗生理生化特性效应的研究,S663.1
  14. 菲油果的生长发育特性研究,S667.9
  15. 苜蓿在我国江淮地区的生长特性及适应性研究,S541.9
  16.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保护性耕作下春小麦应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S512.12
  17. PAHs在4种绿化树种体内的分布及对其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X173
  18. 镉、铅胁迫下银条生理特性及其品质的研究,S644.9
  19. 不同时间尺度下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S714
  20. 黄土高原庙岭流域刺槐、毛白杨人工造林对土壤养分的影响,S714
  21.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刺槐、侧柏人工林耗水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S791.38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林业 > 林业基础科学 > 森林生物学 > 森林生态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