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研究

作 者: 王磊
导 师: 王伟光
学 校: 中共中央党校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关键词: 信息时代 互联网 社会发展
分类号: K0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556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创造的速度不断加快,知识与信息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信息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产品中的知识含量不断增加;信息全方位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业的发展进步,提高了社会运行的效率。同时,虚拟实践作为一种全新的实践方式,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促进着人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极大地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网络文化中的低俗化倾向、数字鸿沟、网络沉迷等问题,给人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因此,在信息时代,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方法研究信息技术、互联网与经济社会的互动关系,深入研究信息技术、互联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重影响,促进信息技术、互联网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本文共分七章,从信息与信息时代入手,分析信息时代的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事业发展和人的发展,并提出互联网的发展与管理的一些展望与建议。第一章,研究信息的概念与特点以及信息时代的生成与特点。首先,对信息时代的基础单元——信息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信息的特点进行了阐释。其次,简要概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基础、动力、标准、形态的理论,讨论了信息时代的生成,分析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论述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多重影响。第二章,研究信息时代的经济发展。着眼于信息时代经济发展的新特点,研究电子商务这一全新商务形式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以及科技创新对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从金融的发展入手,讨论了信息时代金融衍生品对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从企业这一微观经济主体入手,通过对企业管理、企业供应链和企业发展趋势的研究,对信息时代微观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探析。第三章,研究信息时代的政治发展。从互联网与政治民主的关系入手,首先,分析互联网对民主的直接影响,如民主传播途径的发展、公民政治参与的扩大、社会结构的改变等;其次,分析网络媒体的发展及其对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再次,讨论了电子政务出现的必要性及其对民主发展的作用;最后,研究了网络媒体在中国的发展、互联网对公众的影响等问题。第四章,研究信息时代的文化发展。通过对互联网引发的激烈的文化软实力竞争的研究,探讨了互联网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影响;从互联网与文化结合形成的网络文化入手,介绍了网络文化及其特点,分析了网络文化与现实文化的区别;讨论了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从网络语言的流行和草根文化的兴起两方面探讨了网络文化发展的趋势。第五章,研究信息时代的社会事业发展。首先从社会事业信息化的角度入手,从社会事业信息化及其特点、社会事业信息化的作用和意义、社会事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等方面,讨论了信息技术对社会事业发展的影响。随后,从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疗和教育入手,具体讨论了信息时代医疗与教育的发展问题。第六章,研究信息时代的人的发展。通过对信息时代虚拟与虚拟实践的分析与讨论,研究了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对促进人的需要的满足、人的能力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完善、人的个性自由发展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并通过对网瘾问题、信息选择问题的分析,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第七章,研究信息时代的互联网管理问题。通过对WEB1.0到3.0发展的分析,提出了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及其带来的两极化趋势;从管理方式、法制、德治三方面讨论了互联网的管理模式,并通过案例,分析网络实名制的利弊及其影响,预测了网络实名制的发展趋势。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3
绪论  13-27
  一、论文选题的缘由  13-15
  二、论文研究的价值  15-16
  三、相关研究的现状  16-24
  四、论文的框架构思  24-27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时代  27-49
  第一节 信息  27-35
    一、信息的定义  27-32
    二、信息的特征  32-35
  第二节 信息时代的生成  35-44
    一、社会形态的演进  35-36
    二、社会发展的机制  36-39
    三、信息时代的来临  39-41
    四、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发展  41-44
  第三节 虚拟实践及其作用  44-49
    一、虚拟实践的产生  44-46
    二、虚拟实践的作用  46-49
第二章 信息时代的经济发展  49-80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49-62
    一、电子商务成为全新的商务形式  49-55
    二、科技创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55-62
  第二节 互联网对金融的影响  62-72
    一、金融及其特点  62-64
    二、电子金融的产生与发展  64-67
    三、金融衍生品的双重效用  67-70
    四、金融危机的社会影响  70-72
  第三节 互联网对企业的影响  72-80
    一、互联网与企业管理  72-74
    二、互联网与企业供应链  74-76
    三、互联网与企业发展趋势  76-80
第三章 信息时代的政治发展  80-111
  第一节 互联网与民主政治  80-90
    一、互联网与民主传播  80-83
    二、互联网与政治参与  83-85
    三、互联网与社会结构  85-88
    四、互联网对民主发展的负面影响  88-90
  第二节 网络媒体与电子政务  90-100
    一、网络媒体及其形式  90-93
    二、网络媒体与民主发展  93-96
    三、电子政务的出现与影响  96-100
  第三节 互联网与政府治理方式  100-111
    一、网络媒体在中国的发展  100-103
    二、网络媒体发展对公众的影响  103-105
    三、政府治理的问题与求解之道  105-111
第四章 信息时代的文化发展  111-131
  第一节 互联网与文化  111-117
    一、文化的定义  111-112
    二、互联网与文化交流  112-115
    三、互联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15-117
  第二节 网络文化的特点与形式  117-123
    一、网络文化及其特点  117-119
    二、网络文化与现实文化  119-121
    三、网络文化的形式  121-123
  第三节 网络文化的发展趋势  123-131
    一、网络文化的发展走向  124-127
    二、网络文化发展趋势的原因  127-129
    三、正确对待网络文化发展  129-131
第五章 信息时代的社会事业发展  131-158
  第一节 互联网与社会事业  131-138
    一、社会事业信息化及其特点  131-133
    二、社会事业信息化及其作用  133-136
    三、社会事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136-138
  第二节 互联网与医疗卫生  138-148
    一、医院信息化  138-142
    二、医药行业信息化  142-145
    三、医保信息化  145-148
  第三节 互联网与教育发展  148-158
    一、网络教育的出现与特点  148-151
    二、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  151-153
    三、网络教育的重要作用  153-156
    四、网络教育问题与对策  156-158
第六章 信息时代的人的发展  158-198
  第一节 互联网与交往方式  158-171
    一、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  158-160
    二、虚拟与虚拟交往  160-163
    三、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  163-166
    四、虚拟交往的作用  166-171
  第二节 互联网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171-180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171-173
    二、互联网与人的需要的发展  173-175
    三、互联网与人的能力的提升  175-177
    四、互联网与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  177-179
    五、互联网与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179-180
  第三节 网瘾  180-189
    一、网瘾的危害  181-183
    二、网瘾的本质  183-186
    三、正确对待网瘾现象  186-189
  第四节 信息暴涨带来的选择难题  189-198
    一、信息爆炸的表现  190-191
    二、云计算的出现与应用  191-192
    三、信息的选择过程  192-194
    四、正确对待信息选择  194-198
第七章 社会发展中的互联网管理问题  198-221
  第一节 互联网的发展  198-205
    一、从Web1.0到Web3.0  198-200
    二、互联网的发展模式  200-203
    三、互联网的两极化趋势  203-205
  第二节 互联网的管理  205-213
    一、管理方式的发展  206-209
    二、相关法律的完善  209-211
    三、网络道德的建设  211-213
  第三节 网络实名制的现状与展望  213-221
    一、网络实名制的争议  213-214
    二、网络实名制的产生与发展  214-216
    三、网络实名制的影响分析  216-218
    四、网络实名制的前景展望  218-221
参考文献  221-232
后记  232

相似论文

  1. 中职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G718.3
  2. 国内植物园网站分析与上海植物园网站开发,TP393.092
  3. 网络舆情的政府治理研究,G206
  4. 互联网组织的公民行动与积极行动者,G206
  5. 建立虚拟班级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G641
  6. 走出数字时代的版权困境,G230.7
  7. 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网络政治发展研究,D621.5
  8. 论人的全面发展及其现实意义,B038
  9. 当代中国政治社团发展研究,D665
  10. 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研究,G206
  11. 人工智能的哲学思考,TP18
  12. 奥巴马的网络营销竞选策略实证分析,D771.2
  13. 互联网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法律规制,D922.294
  14. 网络环境下信息异化的心理学视角研究,G201
  15. 基于web的新闻发布系统,TP311.52
  16. 互联网时代企业自主经营团队的构建,F272
  17. 信息时代社会大众艺术素养的培养研究,J0-4
  18. 互联网地图著作权问题研究,D923.41
  19. 互联网电视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研究,TP11
  20. 移动互联网中流媒体版权保护的研究,TN929.5;F204
  21. 互联网公共外交作用研究,D822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史学理论 > 社会发展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