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

作 者: 宫瑜
导 师: 王振林
学 校: 吉林大学
专 业: 外国哲学
关键词: 交往理性 道德证明 共识 话语伦理学
分类号: B8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42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现代性的道德论证在以人的主体理性取代中古时期诉诸于外在神性的终极权威之后,又使人们陷入道德多元论和道德相对主义的矛盾与纷争中。在哈贝马斯看来,现代社会的道德危机究其根源在于近代哲学以主体自我意识为出发点的理性的基础规定,因此,必须完成从“个体的独白反思”到“主体间的话语交往”的范式转换,重新界定理性的概念内涵,并据此对道德规范的普遍有效性予以合理地证明与重构。实际上,人之主体的内在本质就在于包容着整个交往与活动的主体间性,而生活世界是交互主体得以产生、交往活动得以进行的先在源泉与背景条件,普遍语用学及其提出的一系列有效性要求,则使人们有可能达成相互理解与一致共识。正是蕴含在交往行为中的合理性和相互理解凸显了理性的真正含义,即交往理性,它是交互主体进行理性论辩的根本依凭。话语实践的相关参与者只有在由规范有效性的逻辑秩序推演而来的普遍性原则所确立的对话程序中,才能得出普遍有效的客观规范。这种以普遍伦理诉求和解决多元冲突为基本旨趣的话语伦理学的理论构想,虽然遭到了各方的质疑与诘难,也可能存在一些困境与局限,但其无疑为探索和构建道德共识的合理性基础提供了一条富有启发性意义的致思路向。

全文目录


内容提要  4-5
中文摘要  5-9
Abstract  9-17
第1章 导论走出弥漫在现代语境中的伦理迷雾  17-30
  1.1 现代性的道德论证  17-21
  1.2 碎片之中的道德危机  21-26
    1.2.1 启蒙与神话的纠缠  21-23
    1.2.2 道德多元论的“诸神之战”  23-24
    1.2.3 反形而上学对道德客观性的彻底消解  24-26
  1.3 哈贝马斯的阿里阿德涅彩线  26-30
第2章 话语伦理学的理论前提  30-58
  2.1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视域转换  31-41
    2.1.1 以实践主体取代先验主体的规范性内涵  31-35
    2.1.2 挣脱意识哲学占有性个体主义的樊篱  35-37
    2.1.3 道德意识的形成发展与自我同一性  37-41
  2.2 生活世界是主体交会的背景条件  41-48
    2.2.1 世界观的解中心化及三重区分  41-43
    2.2.2 社会世界的规范之网  43-45
    2.2.3 生活世界的概念内涵及其结构  45-48
  2.3 普遍语用学的阿基米德点  48-58
    2.3.1 意义理论中的语用学转向  49-51
    2.3.2 言语的双重结构与交往性资质  51-53
    2.3.3 言语行为的普遍有效性基础  53-55
    2.3.4 介于超验与经验之间的合理重建  55-58
第3章 以交往理论为核心的道德证明  58-87
  3.1 交往行为的合理性  59-63
    3.1.1 行为类型的划分与交往行为模式  59-61
    3.1.2 居于交往中心的相互理解  61-63
  3.2 理性的重新定位  63-71
    3.2.1 先验理性反思  63-65
    3.2.2 工具理性片面化的批判  65-67
    3.2.3 交往理性的凸显与融合  67-71
  3.3 论证道德规范的普遍有效性  71-79
    3.3.1 道德情感的发生机制  71-73
    3.3.2 驳斥与清算道德怀疑主义  73-75
    3.3.3 “类似真实性要求”的规范性命题  75-77
    3.3.4 事实与价值关系的辩证超越和解答  77-79
  3.4 交往理性基础上的道德共识  79-87
    3.4.1 传统规范伦理学的创建性重构  79-82
    3.4.2 正义对善的优先与传统美德的回归  82-84
    3.4.3 现代性的基本立场与后现代伦理思潮  84-87
第4章 话语伦理学的普遍性原则与应用  87-104
  4.1 话语伦理原则的推演与确立  87-92
    4.1.1 普遍化的形式规则  88-90
    4.1.2 实践话语的搭桥原则  90-92
  4.2 形式化的程序主义  92-99
    4.2.1 普遍化原则的三个层面  92-95
    4.2.2 康德“定言命令”的语用学改造  95-97
    4.2.3 “交往共识”与新自由主义的“重叠共识”  97-99
  4.3 话语伦理学在当今社会整合中的拓展与运用  99-104
    4.3.1 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100-102
    4.3.2 政治公共领域的商谈民主模式  102-104
第5章 质疑与诘难中的思索和启示  104-120
  5.1 争鸣与交锋  105-112
    5.1.1 普遍化原则的限度  105-107
    5.1.2 “话语”和“权力”的角逐  107-109
    5.1.3 合理共识的可能性嫌疑  109-112
  5.2 话语伦理学的困境与局限  112-116
  5.3 乌托邦思维和理性的期盼  116-120
结语  120-122
参考文献  122-132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32-133
致谢  133

相似论文

  1. 刑事司法中的法官解释研究,D926.2
  2. 一种新的改进聚类精确度和稳定性的融合技术,TP311.13
  3. 哈贝马斯交往理性视域下的网络空间交往行为研究,B516
  4. 关联理论对英语新闻标题中词汇语用充实的阐释,H313
  5. 以人为本视阈下和谐社会的价值共识,D61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D61
  7. 民主集中制:公共治理共识形成机制研究,D262.11
  8. 随机不确定时滞系统共识问题的研究,TP13
  9. 中国与欧盟在国际气候谈判的立场比较分析,X321
  10. 法律接受过程中的商谈,D90
  11. “汪辜会谈”中的新加坡作用分析,D618
  12. 教学交往理性的研究,G420
  13. 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研究,A811
  14. 基于数值决策矩阵偏好信息的群决策方法研究与应用,C934
  15. 综合集成研讨环境中决策研讨模型的研究与实现,TP311.52
  16. 剧变后东欧左翼联合政府研究,D751
  17. 对西方相对主义道德教育观之基础的反思,B82
  18. 论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B089
  19. 消费者潜意识分析在服装橱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525.2
  20. 科学发展的道德思考,D648
  21. 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对教育的研究,G40-05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伦理学(道德哲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