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新遗产城市
作 者: 李玉峰
导 师: 张宝玮
学 校: 中央美术学院
专 业: 设计艺术学
关键词: 城市化 城市原型 城市类型 城市模型 世界遗产 遗产城市 新遗产城市
分类号: G12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30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国老庄学说中出现的“乌有乡”,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和英国人莫尔提出的“乌托邦”是历史上理想社会的几个重要概念,也成为探寻“理想城市”的重要原型。近二百年来,为应对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领域此起彼伏的发展困境,出现了以“花园城市”,“明日城市”、“广亩城市”,“宜居城市”,“工业城市”、“健康城市”,“可持续城市”,“遗产城市”、“低碳城市”等为代表的城市类型概念,它们是人类城市化进程重要的成就,也为“新城市类型”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英国学者彼得·霍尔(Peter Hall)城市规划发展史的“七段论”认为,人类自十九世纪以来经历了从“病理学”;“美学”;“功能”;“幻想”;“更新视野”;“纯理论”;“企业、生态以及再从病理学”等七个不同视角研发城市的阶段,它清晰地勾勒出传统城市类型和学说的产生背景和方法渊源。事实证明,以“环境美化”、“社会公平”、“产业进步”、“空间集约”“健康指数”、“节能减排”等“技术性”动机产生的城市类型概念,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动机特性,这种“以管窥豹”“以偏概全”的方式无法全面触及城市的系统本质,使城市发展陷入“急功近利”、“顾此失彼”的常态,众多“经典”的城市类型概念也成为时过境迁的“一现昙花”,难以对未来的城市发展和革新提供更深远和普遍的指导意义,人类寻求“理想城市”的方法有如“近视眼摸象”一般难得要领,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之中“循序渐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发起了世界遗产保护运动,颁布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世界遗产评价标准,城市作为一项特殊的文化遗产类型被纳入其中。世界文化遗产标准选择了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多维角度评判和审视城市的“普遍价值”,将“独特的艺术成就”、“对人类文明或文化传统的特殊见证”、“对城市、建筑设计带来的重要的影响”、“人类重要阶段的杰出范例”以及“与特殊人类观念的联系”等要素作为评价“遗产城市”的核心要领。“遗产城市”也因此成为一项特殊的城市类型概念在1991出现,典型的“遗产城市”包括特拉维夫,巴西利亚等。研究者发现,有别于“花园城市”、“广亩城市”、“宜居城市”等传统城市类型仅将焦点集中在社会,经济,环境等某一和几个“技术性”范畴的定义和发展模式,“遗产城市”更注重在“观念性”(方法论的核心)‘艺术性”(思维的整体性)、“历史性”(可持续发展的时间要素)和“价值性”(存在的普遍意义)等领域审视和评价城市,在更高远和深刻的层面触及城市评价及其方法模式的本质,这对本研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因此,通过对世界文化遗产体系,特别是“遗产城市”中蕴含的“知识”‘常识”和“智慧”(后两者往往处于“被忽视”和“难以明辨”的令人遗憾的状态)的深度认知,摒弃传统城市“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发展模式,而从“艺术”、“学术”而非“技术”,“系统”而非“细节”,“价值”而非“价格”,“时间”而非“空间”,“方法”而非“方案”的视野审视城市的“发展动机”和“衍生模式”,探讨具有“遗产价值”的“新城市类型”成为本课题试图研究的核心命题。其中,对影响城市“价值观”和“评价标准”这两种典型“文化形态要素”的创造性思考,将既是研究的“起点”,也是贯穿始终的“重点”。论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对三个重要“理想城市”概念原型和八个近现代城市概念类型进行了简要回顾,对塑造“新城市类型”的“方向”和“方法”要素予以辨析。在“世界遗产运动”和“遗产城市”的启发下,本论文提出了“符合世界遗产标准的‘新城市’是可以有意识创造的”观念结论和以“世界遗产标准”为参照,以“贮存、流传和创造文化”为使命的“新遗产城市”概念结论。并将“新遗产城市”定义为“以‘世界遗产标准’为参照,以‘贮存、流传和创造文化’为使命,最终衍生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新城市类型”。本研究认为,作为“理想动机和朴素观念”的产物,以“新遗产”观念为指导的“新遗产城市”概念也许可以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常识”,启发新时代背景下以探寻“理想城市”为宗旨的城市化课题的研究和实践。第三章和第四章则通过“跨专业”路径,构建以“全通感观念模式”、“原形态发展模式”、“多维度价值模式”、“跨专业规划模式”、“新人性设计模式”和“泛文化空间模式”为结构的“新遗产城市”方法模式。论文的第五章和第六章结构性描述了“新遗产城市”类型概念和方法模式在武当山太极镇项目的应用过程,以此作为“新遗产城市”研究成果的实践验证和后续研究的重要基础。
|
全文目录
摘要 5-9 Abstract 9-21 [第一部分 方向和方法] 21-163 第一章 、城市原型和类型 22-61 1—1、城市缘起和城市理论 22-25 1—2、城市理想和理想城市 25-31 1—3、经典城市类型和概念 31-58 1—4、城市类型的范畴定义 58-61 第二章、城市危机、动机和契机 61-72 2—1、城市危机—文化危机 61-63 2—2、城市动机—新遗产文化 63-67 2—3、城市契机—新遗产城市 67-72 第三章、方法模式研究 72-156 3—1、观念模式 76-84 3—2、价值模式 84-91 3—3、发展模式 91-101 3—4、规划模式 101-133 3—5、设计模式 133-149 3—6、空间模式 149-156 第四章、"新遗产城市"方法模式 156-163 4—1、"新遗产城市"方法要素 156-158 4—2、"新遗产城市"方法模式 158-163 [第二部分 方案] 163-218 第五章、武当山和太极湖 164-170 5—1、项目背景:世界遗产,国家名片,旅游特区 164-167 5—2、发展愿景: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区 167-169 5—3、基地场景:太极湖与太极镇 169-170 第六章、乌有乡和太极镇 170-218 6—1、太极镇"文化原型"…"乌有乡" 171-172 6—2、太极镇"概念类型"…"新遗产小镇" 172-175 6—3、太极镇"规划模型"…"环境,经济,社会,文化" 175-177 6—4、太极镇"空间造型"…"空间、建筑、环境、交通" 177-188 6—5、太极镇"遗产文化"…"道教文化、武术文化、养生文化" 188-207 6—6、案例研究 207-218 [附录] 218-256 一、参考文献 219-222 二、世界遗产专题研究 222-256 [致谢] 256-257 [后记] 257
|
相似论文
- 当代高层建筑共享空间发展趋向设计研究,TU972.2
- 云南民族旅游地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研究,F592.7
- 农民工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412.6
- 苏州市“村改居”社区管理体制研究,D669.3
- 世界自然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的中外比较研究,P96
- 日本明治时期城市化剖析,K313.4
-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拆迁安置问题研究,D630
-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补偿机制研究,F301
- 离石气温变化及城市化影响初步分析,P467
- 城市化进程中征地拆迁补偿模式及其改革的探析,F301
- 城市化视角的东乡族流迁人口宗教生活考察,B968
- 产业升级背景下东莞小城镇空间发展对策研究,TU984.113
- 沈阳市财政教育支出结构优化研究,G526
- 旅游业发展对张家界市城市化的影响研究,F299.27
- 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交互作用研究,F299.2;F224
- 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耗响应机制研究,F299.2;F206
- 农民城市化视角下的江苏省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研究,F299.27
- 服务业集聚对城市化的影响研究,F299.2;F224
-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心理问题研究,B844.3
- 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黑人居住隔离问题研究,K712
- 城市化进程中文化遗产保护研究,G122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 中国 > 文化专题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