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闽东南桉树人工林生态培育机制研究

作 者: 张顺恒
导 师: 陈辉
学 校: 福建农林大学
专 业: 森林培育
关键词: 桉树 生态效应 机制 造林 养分 林地管理
分类号: S792.3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94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桉树(Eucalyptus Spp)是世界三大速生丰产用材树种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华南、西南、福建东南部等地区广泛引种、大规模造林。本研究以福建省桉树主栽地区漳州、泉州、莆田、福州、宁德市为主要研究区域范围,以广泛推广种植的巨尾桉、尾巨桉、巨桉、尾叶桉等若干种桉树种(无性系)现实林分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该地区桉树人工林培育中已经出现的或可能存在的养分利用率低、地力衰退、植被多样性受干扰等生态问题,从林地管理、林分结构调整、抚育及抚育间伐、土壤营养与养分补偿调控机制、混交造林等方面对桉树人工林生长、植被多样性、土壤肥力等的作用效应进行研究探讨,通过综合分析(经济效益分析、生态效益分析、持续利用分析等),提出构建桉树人工林生态培育优化模式和持续经营利用的关键配套技术,克服桉树丰产与地力消耗间的矛盾、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地力,为闽东南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实现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林地管理及林分结构调整(林地清理、整地、造林密度、抚育施肥、间伐等)的生态效应差异显著:(1)不同林地清理方式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炼山方式清理林地后,林分生产力降低,3年生时树高、材积、蓄积均下降明显;炼山后林地受到人为干扰,严重影响林下植被的繁育和生长,造成物种多样性有所下降,土壤理化性状有所恶化,直接最终导致林地生产力下降。与炼山相比,不炼山林分平均树高、材积和蓄积量分别增加14.63%、22.16%和56.38%;林下植被种类和盖度分别比炼山的要多31.82%和9.57%;炼山后土壤密度增加4.92%、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和通气度分别与不炼山的降低了9.02%、5.53%、4.52%、25.45%、9.62%和25.00%。土壤有机质、全N、全P、水解N、有效P、速效K分别降低了14.32%、27.45%、6.44%、33.55%、16.48%和27.83%。(2)不同整地规格、造林密度的研究结果表明,整地挖穴规格对人工林林分生长量及抗风性的效应不明显,而造林密度对林分生长量及抗风性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整地规格对土壤肥力、林下植被以及水源涵养的影响较小,但造林密度对土壤肥力、林下植被以及水源涵养的影响却较大;综合林分生长量、抗风性、土壤肥力、林下植被多样性、水源涵养功能以及投资成本,在不严重影响生长量和抗风性的情况下,闽东南山地桉树人工林的整地方式,未必挖大穴,因为挖大穴不但增加造林成本,而且因动土面大、穴内土壤较松,一遇台风反而会加剧林分的风害程度(风倒木增加)。因此,闽东南沿海山地桉树造林整地挖穴规格以小规格(30 cm×20 cm×20 cm)即可。而造林密度以1110-1320株·hm-2较为适宜,不但有利于提高产量、增强抗风性且有利于地力维护。(3)经除草松土、垦覆、施肥等培育措施的桉树林分生长量明显高于无抚育施肥管理的林地,除草松土、垦覆、施肥等培育措施对桉树生长影响较大。经施肥管理,土壤肥力提高,可提供足够的养分给林木和林下植被生长,提高桉树林下植被多样性。适当的垦覆措施有利于提高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空隙度,仅施肥管理有可能降低土壤的水分含量。适当的垦覆措施会使土壤容重变小,疏松多孔,提高土壤水分渗透速率和含水率,不会造成土壤紧实板结、土壤结构破坏或退化。土壤容重的降低使得土壤具有良好的孔隙结构,能够为植被根系提供较好的通气透水条件,可以促进林木生长。2、林地养分资源管理和土壤质量控制是生态培育中的关键技术措施。(1)桉树人工林养分生物循环研究表明,桉树人工林对N、K、Ca的需求量较大,对Mn、Fe有很强的富集能力。P的循环速率最低,仅为11.33-14.70%,其次为K元素(低于20%);微量元素以Zn、Fe两元素为最低,仅在15%左右。因此,施用N、P、K、Ca肥是培育速生丰产林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对长期经营桉树的林地,在大量补充N、P、K、Ca肥的基础上,应配施适量的Mn、Zn、Fe肥以促进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促进林木高产、稳产,维护地力。(2)对养分在林木各器官的积累分布及林分的养分生物循环速率研究表明,营养元素的积累量及分布比例,以叶为最大,其次为皮,叶、皮在生态系统中对养分平衡、地力维持有着重要的作用。林木吸收的养分中大部分存留在树体内,而仅有24.16-26.58%的养分由枯落物归还于林地。因此,在采伐利用时,如实行“全树利用”,那么约有73.42-75.84%的养分被输出;如只取走杆材,损失率则下降至15-20%,这有利于林分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因此,在营林生产和采伐利用作业上,应尽可能多地保留采伐剩余物和枯枝落叶,在采伐时将叶、枝、皮归还林地及不炼山,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养分再循环,防止地力衰退。3.桉树生长性状与立地各因子间的相关性研究,揭示了影响闽东南巨桉树人工林生长的主导因子是土层厚度厚、腐殖质层厚度、土壤有机质、坡位、土壤容重及有效磷含量。巨桉的树高生长随土壤有机质、土厚、腐殖质层厚度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而胸径生长则随坡位下降、土壤容重降低、有效P含量的增加而有增粗的趋势;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下降,通常对桉树生长影响较大,但巨桉耐寒性较强,试验地海拔在110-350 m之间,因而造成了海拔与生长量之间相关不大。但对其它耐寒性不强的桉树品系如尾巨桉等造林应该控制海拔高度,以避免冻害和出现可能产生的负面生态效应。4.通过抚育间伐合理控制巨尾桉林分密度,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1)从林下植被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和林分水源涵养功能的角度进行对比,长周期的巨尾桉人工林以间伐密度950株·hm-2的生态效应最好。巨尾桉林分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均表现出随密度增大而降低的变化趋势,说明保留合理的密度有利于林下植被的生长,促进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稳定。(2)从不同密度巨尾桉林土壤养分含量的测定结果,可以看出,随着保留密度的增大,2个土层厚度的土壤中各种养分含量均呈递增的趋势,在保留密度在950株·hm-2时林分的土壤养分达到最大,各项因子达到最佳。(3)土壤层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土层厚度0-40 cm的土壤贮水量占土壤总持水量的90%以上,不同密度林分总持水量以950株·hm-2最大,为147.1t·hm-2,700株·hm-2最小,为133.3 t·hm-2,林分间伐密度偏大或偏小都会引起林分涵养水源功能降低,以间伐保留密度为950株·hm-2时,水源涵养功能最好。5、采用混交造林是桉树人工林生态培育有效的生物措施之一,研究结果表明:(1)混交林的生长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生长潜力大。采用杉木与桉树星状混交(8:2)不论对提高桉树还是杉木的产量以及地力维护都是有利的,适合作为15-20 a中长周期经营。而作为中短周期经营(8-12 a),采用桉树与卷荚等速生相思混交是个很好的选择。(2)混交林在维护地力上优势明显,对桉树人工林持续经营及防治地力衰退意义重大。桉树与杉木或卷荚相思混交,混交林内枯枝落叶量多、成分复杂且养分含量高,明显地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此外,桉树与杉木或相思混交,由于形成特殊的复层林分结构,也促进了林下植被的发育,提高物种多样性。(3)根据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由于两个混交树种成熟年龄不一,杉木与桉树混交,以培育大径材为目标,可实行中长轮伐期经营(15-20 a左右),但应注意种植密度不宜太大,并应采取翻耕、施肥等措施。巨尾桉-卷荚相思混交由于相思的生长速度会比桉树慢,短期内混交林的产量有可能不如桉树纯林,因此主伐时间应适当延长至8-12 a,不仅能提高林分产量,而且促进地力的改良,产生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全文目录


摘要  10-14
Abstract  14-18
第一章 国内外桉树人工林生态培育研究现状  18-32
  1 桉树人工林生态效应研究现状  19-23
    1.1 桉树人工林对地力影响研究现状  19-21
    1.2 桉树人工林对林下植被影响研究现状  21-22
    1.3 桉树人工林对水资源的影响研究现状  22-23
  2 桉树与生态效应密切相关的主要培育技术研究现状  23-28
    2.1 造林密度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23-24
    2.2 树体营养与施肥技术研究现状  24-27
    2.3 桉树人工林土壤质量状况及管理技术研究进展  27-28
  3 存在问题  28-30
    3.1 桉树人工林经营中的生态问题  28-29
    3.2 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问题  29
    3.3 施肥不够科学合理  29
    3.4 林地养分资源的高效管理利用较薄弱  29-30
  4 本研究方向及意义  30-32
第二章 林地清理方式的生态效应研究  32-37
  1 研究区概况  32
  2 研究方法  32-34
    2.1 试验设计  32-33
    2.2 调查方法  33
    2.3 内业分析  33-34
  3 结果与分析  34-36
    3.1 不同林地清理方式对林分生长和植被的影响  34-35
    3.2 不同林地清理方式对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  35-36
  4 结论与讨论  36-37
第三章 整地方式与造林密度的生态效应研究  37-54
  1 试验地概况  37-38
  2 材料与方法  38-39
    2.1 供试材料  38
    2.2 试验设计与造林  38
    2.3 调查与分析  38-39
  3 结果与分析  39-54
    3.1 造林密度与整地互作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39-42
    3.2 整地挖穴规格与造林密度互作对林分抗风性的影响  42-44
    3.3 不同整地规格与造林密度互作对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  44-49
    3.4 不同整地规格与造林密度互作的林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效应  49-51
    3.5 不同整地规格与造林密度互作对林下植被的影响  51-52
    3.6 结论与讨论  52-54
第四章 土壤肥力变化动态与养分资源管理技术研究  54-86
  1 立地环境因子与桉树丰产的相关性研究  54-59
    1.1 材料与方法  54-56
    1.2 结果与分析  56-58
      1.2.1 生长性状与立地因子间的典型相关分析  56-58
    1.3 小结与讨论  58-59
  2 桉树人工林养分生物循环研究  59-65
    2.1 材料与方法  59
    2.2 结果与分析  59-64
      2.2.1 营养元素的积累与分配  59-61
      2.2.2 林分营养元素的存留量  61-62
      2.2.3 林分营养元素的归还  62-63
      2.2.4 林分养分的生物循环  63-64
    2.4 结论与讨论  64-65
  3 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动态变化  65-67
    3.1 材料与方法  65-66
    3.2 结果与分析  66-67
  4 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状况与评价  67-72
    4.1 材料与方法  67
    4.2 结果与分析  67-72
  5 营养诊断及养分补偿机制研究  72-78
    5.1 材料与方法  72-74
    5.2 结果与分析  74-78
      5.2.1 适宜养分浓度的划分  74
      5.2.2 叶生物量与生长量间的回归方程  74-75
      5.2.3 肥料利用率(叶对某一肥料养分的利用率)的确定  75-76
      5.2.5 配方施肥量的估算  76-78
  6 养分补偿效应  78-86
    6.1 试验地概况  78-79
    6.2 养分补偿试验设计  79
    6.3 结果与分析  79-84
      6.3.1 不同养分补偿组合处理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79-82
      6.3.2 养分补偿对林地土壤肥力的贡献  82-84
      6.3.3 养分补偿对桉树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效应  84
    6.4 结论与讨论  84-86
第五章 桉树人工林抚育施肥的生态效应研究  86-98
  1 试验区概况  86
  2 研究方法  86-87
    2.1 调查方法  86-87
    2.2 数据分析和实验方法  87
  3 结果与分析  87-97
    3.1 抚育施肥对林下植被的影响  87-94
      3.1.1 各样地植被基本情况  87-89
      3.1.2 各样地灌木层植被概况  89-91
      3.1.3 各样地草本层植被概况  91-93
      3.1.4 各样地层间层植被概况  93-94
    3.2 抚育施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94-97
      3.2.1 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94-96
      3.2.2 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96-97
  4 小结与讨论  97-98
第六章 桉树人工林间伐的生态效应研究  98-103
  1 试验地概况  98
    1.1 研究方法  98
    1.2 试验设计  98
  2 调查计算  98-99
  3 结果与分析  99-102
    3.1 不同保留密度林下植被多样性分析  99
    3.2 不同保留密度林地土壤肥力状况  99-100
    3.3 不同保留密度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  100-102
  4 结论与讨论  102-103
第七章 桉树混交林的生态效应研究  103-112
  1 材料  103-104
  2 研究方法  104-105
    2.1 林分生长调查  104
    2.2 土壤肥力测定  104-105
    2.3 林下植被调查  105
  3 结果与分析  105-110
    3.1 不同类型混交林生长情况  105-107
    3.2 混交林改良土壤效应  107-109
    3.3 桉树混交林林下植被多样性  109-110
  4 结论与讨论  110-112
结语  112-113
参考文献  113-119
致谢  119-120
附:作者业务工作简历及历年发表的相关论文目录  120

相似论文

  1. 文学语言的模糊修辞研究,H05
  2. 昆明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初步研究,C924.25
  3. 高端容错计算系统高可靠监控子系统的研究和设计,TP311.52
  4. 不同原料烟熏液的制备、精制及灌肠液熏工艺的研究,TS251.65
  5. 稻—蛙、瓜—蛙—鱼生态种养及养分平衡的研究,S-0
  6. 当代广告舆论化现象研究,G206
  7. 无线传感器网络组播路由协议研究,TN929.5
  8. 新生代农民工激励机制研究,F272.92
  9. 山东省高校科研项目集成管理模式研究,G644
  10. 我国少数民族环境权研究,D922.68
  11. 面向服务的多主体协作机制的研究与实现,TP393.09
  12. 中国海洋管理体制改革模式研究,D630
  13. 我国清洁发展机制的实践和展望,X38
  14. 基于GIS的植烟土壤养分分区及推荐施肥研究,S158
  15. NaHCO3在杨树溃疡病防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S763.7
  16. 基于SOA的Portal定制系统的优化与实现,TP311.5
  17. 基于移动Agent的分布式网络通信机制的研究,TP393.02
  18. 高产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素的调控与管理,S512.1
  19. 不同肥料配施对烤烟生长发育、品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S572
  20. 玉米生态核雄性不育系春杂的鉴定与初步研究,S513
  21. 不同处理血粉的营养价值评定及其在肉仔鸡饲粮中的应用研究,S831.5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林业 > 森林树种 > 阔叶乔木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