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场协同原理的车用冷却系统流动传热耦合分析与结构优化

作 者: 黄钰期
导 师: 俞小莉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车辆工程
关键词: 流动传热 CFD数值仿真 风洞实验 场协同原理 流动不均匀性 冷却模块组合 风扇配置
分类号: U464.138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496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汽车冷却系统是保障车辆稳定运行的重要辅助系统,对节能减排具有直接影响。在当前环境下,随高密度、大功率发动机的出现以及众多新技术、新系统在汽车上的应用,车辆散热环境日趋恶劣,对冷却系统的体积、重量、工作效率等也提出了新的需求。而各热交换器组件的性能优化是实现冷却系统整体优化设计的基础。如何在不借助辅助设备,不改变使用条件并合理控制阻力能耗的前提下,实现流动传热过程的优化,是现代汽车冷却系统设计和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以强化传热的场协同原理为理论依托,以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为主要研究手段,与风洞实验技术相结合,对车用冷却系统从单元到组合模块,从局部到整场,从微观到宏观的流动传热特性分别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对车用冷却系统的局部换热单元、单个热交换器、热交换器组件以及热交换器与风扇组合分别建立CFD三维仿真模型,研究换热过程的流动传热特性。2.采用多尺度耦合法对单个热交换器进行微观分析和整体仿真。3.利用风洞实验平台,采集实验数据以验证仿真模型的有效性。4.根据实际工作时可能遇到的状况对原始模型和边界条件进行调整,分析冷热介质流动不均匀性对单元换热过程的影响。5.研究单个热交换器内外侧的流动特性,分析结构、冷却介质分布规律等因素对整体换热效果的影响,提出可行的结构优化方案。6.分析两相邻热交换器之间的相对位置、距离以及热介质流动方式对组合模块换热过程的影响。7.研究吸气式风扇驱动时空气的流动特性。将热交换器和风扇进行组合,比较不同风扇配置方案对热交换器换热效果的影响。8.结合热交换器中的场协同原理,对以上研究结果进行印证和解释,设计相应的强化传热方法或结构优化方案。通过以上一些研究,发现:对以空气(气体)为冷热介质的换热过程,如果在计算时考虑介质的物性变化,与常物性并参照入口温度设置物性参数的仿真模型相比,会使冷热侧温差略为降低,冷空气压降略有增加,而热空气的压降明显减少。对局部单元的换热,如果热介质流速分布不均匀,尤其是热介质流速沿冷却介质流动方向降低时,会使单元换热能力降低。如果冷却介质的温度分布沿热介质流向降低,冷热介质温度场协同性相对更好,能适当提高换热效果,反之则使换热效果变差;如果冷却介质的流速沿热介质流动方向升高,流速升高导致温度降低,也能改善冷热介质温度场的协同性,使换热效果略好,反之则换热较差。对单个热交换器,如果采用多尺度耦合分析方法对热交换器进行详解,能显著提高计算精度,但操作过程较为复杂。在车用热交换器中,热介质在各通道的不均匀分布是降低整体工作效率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改良热交换器结构,使热介质在各通道分布更均匀,是有效的优化方向。此外,增大热交换器低温区的冷却介质流量,能降低低温区冷却介质的温度,改善冷热流体温度场的协同性,实现强化换热的目的。对相邻热交换器组合模块,在不考虑热辐射因素时,变换芯部上下的相对位置会对换热有轻微的影响,而当芯部距离达到一定范围且四周密封时,再增大芯部间距也并不会影响前后热交换器的换热效果。改变上游热交换器热介质流动方向,使热通道中的流量和温度分配更均匀,能显著提高该热交换器的换热效率,但由于冷却风在流经该热交换器后的温升更高,将导致下游热交换器的换热效果变差。在吸气式风扇的驱动下,风扇上游速度分布并不均匀,叶片尤其是叶尖正前方的来流速度较高,轴心和边角处速度较低。将热交换器及风扇区域密封,对提高风扇的工作效率十分关键。对典型的乘用车水散热器,采用一个较大风扇和两个小风扇的组合,和传统风扇配置方案相比,在静压(总和)相等的情况下,能实现更好的换热效果。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2
表格目录  12-14
1 绪论  14-32
  1.1 引言  14-17
  1.2 车用热交换器强化传热技术研究现状  17-25
    1.2.1 热交换器翅片参数的实验研究和优化  17-20
    1.2.2 热交换器整体结构改良  20
    1.2.3 车用热交换器被动强化技术研究  20-21
    1.2.4 热交换器仿真计算研究工作进展  21-25
  1.3 车用热交换器流动传热耦合问题分析和场协同研究综述  25-29
    1.3.1 流动传热耦合问题  25-27
    1.3.2 流固边界耦合问题  27-28
    1.3.3 多尺度耦合问题  28-29
  1.4 冷却系统组合模块优化研究和整体性能分析  29-31
  1.5 主要工作目标和研究内容  31-32
2 换热单元流动传热问题的三维数值仿真与影响因素研究  32-58
  2.1 换热单元仿真模型分析  32-39
    2.1.1 三维模型的建立与网格划分  32-34
    2.1.2 边界条件和假设  34
    2.1.3 数学模型和参数设定  34-36
    2.1.4 仿真结果分析  36-39
  2.2 仿真模型的实验验证  39-43
    2.2.1 实验装置  39-40
    2.2.2 测试结果  40-41
    2.2.3 仿真模型验证  41-42
    2.2.4 误差分析  42-43
  2.3 气体物性对单元换热效果的影响  43-49
    2.3.1 气体物性分析  43-46
    2.3.2 物性变化在流动传热过程中的影响  46-49
  2.4 流动不均匀性对单元换热性能的影响  49-56
    2.4.1 热侧流速不均匀对单元换热的影响  49-51
    2.4.2 冷侧温度分布不均匀对单元换热的影响  51-54
    2.4.3 冷侧速度分布不均匀对单元换热的影响  54-56
  2.5 小结  56-58
3 单个热交换器换热过程的多尺度耦合研究与场协同分析  58-94
  3.1 单个中冷器整体仿真模型分析  58-74
    3.1.1 建立单个中冷器多孔介质简化模型  59-62
    3.1.2 仿真结果分析与重点区域数据提取  62-66
    3.1.3 重点区域细化模型仿真研究  66-68
    3.1.4 细化模型流动换热微观分析与简化模型修正  68-74
  3.2 风洞实验与仿真结果验证  74-78
    3.2.1 实验设备说明  74-76
    3.2.2 测试结果  76
    3.2.3 单个热交换器仿真结果验证  76-77
    3.2.4 误差分析  77-78
  3.3 中冷器内流场分析及对整体换热性能的影响  78-85
    3.3.1 气室内流动特性研究  78-82
    3.3.2 均匀流动假设对整体换热性能的影响  82-85
  3.4 冷却空气侧整场流动分布特性研究  85-88
    3.4.1 冷却空气侧场协同分析  85-86
    3.4.2 流场局部强化的假设对整体换热性能的影响  86-88
  3.5 优化方案设计  88-92
    3.5.1 气室改造  88-91
    3.5.2 局部区域翅片加密  91-92
  3.6 小结  92-94
4 热交换器组合模块的协同分析  94-116
  4.1 中冷器与水散热器组合模块的仿真研究  94-99
    4.1.1 建立三维物理模型  94-96
    4.1.2 仿真结果分析  96-99
  4.2 实验验证  99-106
    4.2.1 实验台架  99-101
    4.2.2 测量仪器及传感器  101-103
    4.2.3 热交换器组合模块实验方案  103-104
    4.2.4 计算结果验证  104-105
    4.2.5 误差分析  105-106
  4.3 组合模块的协同分析  106-115
    4.3.1 变换芯部相对位置对总体换热效果的影响  106-109
    4.3.2 热交换器间距对总体换热效果的影响  109
    4.3.3 中冷器热介质流动方式对总体换热效果的影响  109-115
  4.4 小结  115-116
5 基于整场流量控制的风扇配置探索性研究  116-136
  5.1 乘用车水散热器的整体仿真与分析  116-123
    5.1.1 水散热器整体仿真模型的建立  117-118
    5.1.2 仿真结果分析  118-120
    5.1.3 乘用车水散热器仿真模型的实验验证  120-122
    5.1.4 误差分析  122-123
  5.2 风扇流动特性分析  123-126
  5.3 水散热器与传统风扇组合模型的仿真研究  126-129
  5.4 不同风扇配置方案对空气侧流场的影响  129-134
  5.5 小结  134-136
6 全文工作总结与展望  136-140
  6.1 工作总结  136-137
  6.2 创新点  137-138
  6.3 后续研究展望  138-140
参考文献  140-147
致谢  147-148
作者简历  148

相似论文

  1. 多路压力传感器自动校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TP212
  2. 翅片管换热器计算机辅助平台的研制,TK172
  3. 新疆艾比湖周边灌(草)丛沙堆发育机制的风洞实验研究,P931.3
  4. 基于电磁制动技术的结晶器内流场和温度场的数值模拟,TF777
  5. 轿车发动机冷却水套稳态流动传热仿真研究,U464.138
  6. 小型无人直升机风洞实验及数据处理,V216.5
  7. 典型超高层建筑气动弹性的实验研究,TU973.2
  8. 微通道内纳米流体流动与传热特性的数值模拟,TK124
  9. 后台阶流动传热的格子Boltzmann模拟,O35
  10. 空冷凝汽器单元空气导流装置的流动传热特性,TM621
  11. 防沙明洞对风速影响的风洞模拟研究,P931.3
  12. 用于超临界水的传热查询表的建立与评价,TK124
  13. 空冷凝汽器翅片管束空气流动传热性能数值研究,TK264.11
  14. 碳基储氢材料多孔结构中传输与吸附的模拟与优化,TB383.4
  15. 喷雾干燥脱硫塔内气液两相流动与传热传质动态特性,X701.3
  16. R-134a在水平放置的微槽道内流动的阻力特性及沸腾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TK124
  17. 航空发动机旋转盘腔的流动和换热的数值模拟,V231
  18. 方坯连铸结晶器内钢液行为的数值模拟,TF777
  19. 物性参数对硅单晶CZ法生长过程影响的全局数值分析,O782
  20. 异形管传热与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TK124
  21. 高温高压燃气壁面层板微小冷却通道的传热计算与分析,V434

中图分类: > 交通运输 > 公路运输 > 汽车工程 > 汽车发动机 > 往复式发动机 > 部件、零件 > 冷却系统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