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远距离被保护层卸压煤层气地面井开发地质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以淮南矿区为例

作 者: 黄华州
导 师: 桑树勋;李国君
学 校: 中国矿业大学
专 业: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关键词: 储层改造 井孔稳定性 构造煤 卸压煤层气 地面井抽采 被保护层
分类号: P618.1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42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基于疏水降压的原位煤层气地面井抽采技术在淮南高瓦斯矿区效果不佳,针对淮南矿区煤层气富集、构造煤发育、长壁多煤层开采等地质与井巷开拓背景,试图探索一种煤矿采动区与煤炭开采相结合的远距离被保护层卸压煤层气地面井抽采地质理论与工程技术。论文以煤储层为切入点,应用光学显微镜观测、电子显微镜观测、地球物理测井、压汞分析、低温液氮吸附、高压等温吸附、渗透率测定等方法手段开展了构造煤的系统观测和储层特性分析,查明了构造煤的地质发育特征和卸压煤层气地面井抽采的储层条件;以卸压煤层气地面井抽采工程跟踪研究、矿井采场岩移监测数据、保护层开采上覆岩层变形与煤层气井孔破坏的相似材料实验模拟和数值模拟为依据,研究了保护层开采引起的被保护层储层改造与渗透性演变规律,奠定了卸压煤层气地面井可采的地质理论基础,并建立了作为煤层气抽采布井、钻井、完井地质依据的远距离卸压煤层气地面井井孔稳定性理论;最终将采场应力下煤储层改造理论与煤层气地面井井孔理论应用于卸压煤层气抽采工程实践,提出了远距离卸压煤层气地面井井位、井身优化设计方案。证实了构造煤储层是卸压煤层气地面井抽采的优质储层。煤体结构的破坏通过增加外生孔的数量,不仅增加了煤孔隙度、总孔容、大孔孔容及中孔孔容,还使微孔孔容及微孔比比表面积大幅增加,使得构造煤煤体破坏程度越高吸附能力越强,储气能力越强。自制加卸载试验仪的实验结果表明构造煤渗透性对于应力的增减较原生结构煤更为敏感,具有更为明显的“加压减流”、“卸压增流”能力,且煤体结构破坏程度越高对应力变化的响应越迅速。原因是应力释放会导致孔隙度的大幅增大、数量较多的高连通性的采动裂隙、卸压松弛裂隙的伴生。揭示了采动影响下远距离被保护层储层渗透性的时空演变规律与改造机理。工作面推进过程中被保护层裂隙发育区及高渗区位于工作面后方的未压实采空区中部,其具有随工作面前移而移动的动态发育规律,且高渗特性保持时间短,限制了地面井抽采的有效抽采时间和产能。采动影响稳定后,裂隙发育区及高渗区位于压实线与四周断裂线限定的环形圈内,构造煤储层得到显著改造,且采动发生后即发育,稳定后仍保持,为卸压煤层气地面井长期高效抽采提供了理论依据。建立了卸压煤层气地面井的井孔稳定性理论。采场应力下上覆岩层移动对井孔的破坏存在平面和层域控制效应,井孔破坏主要表现为剪切破坏和轴向拉压破坏及两者兼有的组合破坏三种力学破坏类型和松散层中下部、岩层软弱结构面、软硬岩层交界、厚软岩层内部四处主要破坏位置。地质及采场工程要素显著影响煤层气井孔稳定性。岩移的大小和速率变化控制了井孔受破坏程度,在平面上采区中线附近受破坏程度大,在层域上靠近开采层的位置受破坏程度大。岩层厚度和岩性组合的综合作用控制了岩层内部井孔破坏位置,上硬下软的岩性组合易发生由离层发育引起的轴向拉压破坏,硬软硬的岩性组合极易在软弱结构面发生剪切破坏,上厚下薄、上软下硬的软岩层中部易发生组合破坏。同时大采高、快推进速度则会加剧以上的各种破坏。以煤储层卸压改造和井孔稳定性理论为依据,探索性地提出了卸压煤层气地面井的采区优化布置和井身优化设计方案,认为采空区压实线与采场四周边界线限定的区域是卸压煤层气抽采布井的最佳位置;提出Ⅰ类井身结构在采高不大于2.0m,推进速度不大于5m/d,松基比不大于1时,Ⅱ类井身结构在采高不大于2.6m,推进速度不大于5m/d,松基比不大于1.8时,具有高稳定性。

全文目录


致谢  5-6
摘要  6-8
Abstract  8-10
Extended Abstract  10-13
目录  13-17
图清单  17-26
表清单  26-28
1 绪论  28-42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28-29
  1.2 研究现状  29-39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39-40
  1.4 技术路线  40
  1.5 实物工作量  40-42
2 淮南矿区研究背景  42-62
  2.1 淮南矿区地质背景  42-51
  2.2 煤炭生产背景  51-55
  2.3 卸压煤层气抽采工程背景  55-62
3 淮南矿区构造煤储层特征  62-106
  3.1 构造煤的发育特征  62-66
  3.2 构造煤的脱吸附性能与含气性  66-72
  3.3 构造煤孔裂隙系统特征  72-87
  3.4 构造煤储层渗流特性实验研究  87-97
  3.5 构造煤储层特征相关性及其对开发意义  97-103
  3.6 小结  103-106
4 保护层采动引起上覆岩层变形变位的模拟研究  106-126
  4.1 保护层采动引起上覆岩层变形变位的实验模拟  106-118
  4.2 保护层采动引起上覆岩层变形变位的数值模拟  118-120
  4.3 采动过程中采区范围覆岩变形变位规律  120-124
  4.4 小结  124-126
5 远距离被保护层构造煤渗透性的演变规律与改造机理  126-145
  5.1 远距离被保护层构造煤储层的变形变位  126-131
  5.2 远距离被保护层构造煤储层改造机理  131-133
  5.3 远距离被保护层构造煤储层改造规律  133-137
  5.4 远距离被保护层构造煤储层渗透性的时空演变规律  137-140
  5.5 远距离被保护层构造煤储层渗透性演变控制的地面井产能  140-143
  5.6 小结  143-145
6 卸压煤层气地面抽采井井孔稳定性理论  145-171
  6.1 卸压煤层气地面井井孔破断特征  145-152
  6.2 影响井孔稳定性模拟实验结果分析  152-157
  6.3 卸压煤层气地面井井孔破断机理  157-169
  6.4 小结  169-171
7 远距离被保护层卸压煤层气地面井抽采理论的应用研究  171-190
  7.1 卸压煤层气地面井井位优化设计  171-179
  7.2 卸压煤层气地面井井身结构设计  179-185
  7.3 卸压煤层气地面井钻井完井施工工艺  185-186
  7.4 煤炭开采与煤层气开发的合理生产接替  186-188
  7.5 小结  188-190
8 结论  190-195
  8.1 主要结论  190-193
  8.2 创新点  193
  8.3 问题及今后的工作  193-195
参考文献  195-206
作者简历  206-209
学位论文数据集  209

相似论文

  1. 低渗煤层气储层压裂参数优化研究,P618.13
  2. 路44断块低渗储层开发技术对策研究,P618.13
  3. 构造煤瓦斯解吸规律的实验研究,TD712
  4. 瓦斯涌出量与区域突出危险性关系研究,TD713
  5. 溱潼凹陷阜宁组低渗透储层改造技术研究,TE357.1
  6. 塔中1号气田水平井酸压改造技术研究与应用,TE357.2
  7. 深部煤层稳定性与煤岩体力学性质的研究,TD313
  8. 薛湖井田瓦斯地质规律与瓦斯预测,TD712.5
  9. 宣东二矿岩浆侵入对瓦斯赋存的影响,TD712.2
  10. 构造煤的微观和超微观结构特征研究,P618.11
  11. 水分对构造煤瓦斯解吸规律影响的实验研究,TD712
  12. 五沟煤矿瓦斯地质规律研究与瓦斯预测,TD712
  13. 随钻测井构造煤判识方法研究,P618.11
  14. 构造煤微观结构与甲烷吸附相关性研究,P618.11
  15. 褶皱构造及其对瓦斯赋存控制规律研究,TD712.2
  16. 构造煤瓦斯解吸初期特征实验研究,TD713
  17. 平煤十三矿煤与瓦斯赋存规律与构造控制作用研究,TD712.2
  18. 祁东煤矿地质构造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研究,TD163
  19. 构造煤判识及其在预测矿井瓦斯突出中的应用,TD713
  20. 蜀南地区嘉陵江组储层改造技术及应用研究,P618.13
  21. 芦岭矿特厚构造煤储层特征及抽取性评价,P618.11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矿床学 > 矿床分类 > 燃料矿床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