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马疏及“日损益斋”诗文研究

作 者: 王忠禄
导 师: 郝润华
学 校: 西北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古典文献学
关键词: 马疏 日损益斋古今体诗 日损益斋古文 题画诗 农事诗 唱和诗 陇右文学 陇右文学精神 陇右地域文化
分类号: I207.2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7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共分四章。绪论部分,结合陇右地域文化,对陇右文学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陇右曾产生了一大批杰出作家和著名作品,陇右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相较于其突出贡献而言,学界对陇右文学的关注是十分不够的,尤其对唐以后作家、作品的研究更其如此。我们应从陇右文学的实际出发,对其应有价值进行深入挖掘。陇右地域文化与陇右文学的发展紧密联系。陇右文化,是在西北独特的地理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里所说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大类。像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和疆域、政区、民族、人口、交通、农牧业等,都属于地理环境。陇右恶劣的自然环境是形成这种文化的基础。同时它也塑造了陇右特有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主要是充满生气,不拘一格和刚毅豪放等。与此同时,农牧文化的劣性在陇右文化中也体现得很充分,如循规、念旧、保守、容易满足等。陇右文学是陇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陇右古籍十分丰富,张维《陇右著作录》著录甘肃文献约1575种,其中清人著作占近一半。《宣统甘肃新通志》的《艺文类》,收录陇右文献798种。甘肃省图书馆现有藏书270万册,其中古籍10778种,385115册,尚有1900余种,21万册正在遴选分编。如此浩瀚的古籍中有相当一部分与陇右、西北或甘肃有关,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就作家、作品来说,可以说陇右群星灿烂、名作荟萃。《诗经》中歌咏西北的篇什,以及王符、赵壹、秦嘉、徐淑、阴铿、李益、李朝威、李梦阳等,都是闻名全国的陇右作家。就作品形式、体裁而言,陇右边塞诗、传奇小说、敦煌变文、陇右歌谣、花儿等,在中国文学史上特色独具,无可替代。可见,陇右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陇右作家及作品,无论在当时还是以后,都产生过很大影响。清代陇右著名作家马疏,诗文作品颇丰,艺术水平很高,其作品还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特点,得到时人和后来许多人的好评,但学界对他的关注不够,仅有的一点研究,远不能反映这位作家的创作及贡献。从第一章开始,论文进入对马疏的研究。首先详细介绍了马疏的家世、生平事迹及交游。马疏(1789-1853),字经帏,号南园,巩昌府安定县(今定西市安定区)人。《甘肃通志》有传。马疏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考中进士,入词垣,成为翰林。散馆后,铨授江西龙南县,因父亲请求改任近县,即改铨陕西府谷知县。此后,历任洛南、富平、咸宁等县知县。在陕西府谷、洛南两县,他的治绩突出。他勤于公事,在府谷期间,办理了许多多年未结之案件。因此,这里的老百姓都称之曰“马青天”。道光十一年十月(1831)题调咸宁后,任事一月有余,丁父忧去职。从此遂誓墓不出。后半生在家乡过着躬耕、授徒的生活,是清代陇右著名作家,在当时颇有影响。马疏归田后生活俭朴,务农之余,还为当地的教育事业作了许多工作。其学生如王笠天、翰林院编修王作枢等,都是陇右著名人物。同时,他在家乡还办了许多社会公益事业。比如,曾主持捐修了许铁堂祠。自丁忧归来后的整个后半生,马疏一直在家乡生活,在劳动之余,常与乡绅、乡贤及好友饮酒赏月、诗词唱和。卒于咸丰三年正月十七日(1853年2月24日),享年六十五岁。据《陇右著作录》载,马疏的著作有《日损益斋古文》八卷,《日损益斋古今体诗》十八卷,《日损益斋试帖》四卷,时文一卷,《花萼唱和集》一卷。其古文有121篇,主要是代人写的家传、寿序、碑记、祭文等。诗歌1328首,《花萼唱和集》为马考、马疏同著,其中收马疏诗作58首。本章还对马疏的家世、谱系作了考论。其祖先从河北迁至陕西兴平,后由兴平移到甘肃安定。并对其交游情况进行了考述。马疏的交游,根据其生平的学习与生活,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中进士之前之师友,如张澍、陆平泉等。第二类,回乡以后之乡友,如李竹坞、苏检斋、安半霞、王杏村等。马疏后半生退隐家乡,于耕种讲学之余,常常与他们诗酒往来,或赏菊、或宴集、或游玩,甚得其乐。第三类,其他。主要指当时定西的地方官员,如王铁山,周古愚等。因资料的缺乏,这些人的情况主要从马疏的诗文考知。第二章,介绍马疏诗文集的成书及版本,并对其创作分类作了研究。重点研究《日损益斋古今体诗》和《日损益斋古文》。文章从农事诗题画诗、赠答诗等三个方面,对其诗歌内容及特色进行论述。马疏的农事诗,来自于他丰富的农村生活经历和躬耕田亩的生活实践,诗歌中所描绘的一幅幅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画面,朴素清新。马疏农事诗为当时诗坛带来不少清新气息,与满纸考据、义理的清诗迥然不同。作为清代陇右著名诗人,马疏的赠答诗亦不容忽视。他继承了前代诗人优秀赠答诗传统,抒写真情,使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马疏题画诗数量较多,内容亦颇为丰富。虽然它取材多是人物、山水、走禽、竹菊等,直接触及社会的风俗画很少。但在一定程度上,干预了社会,几乎间接地、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通过它,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艺术化了的人物、山水风光,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的感染,而且还从这些灿烂夺目的折光中,看到社会风俗之一斑,从中给人以可贵的思想启迪和高尚情操的熏陶。第三节对他的散文成就作了概括。马疏散文以应用文为主,其中寿序、墓志铭、祭文等占了大多数,但不乏可读之作。他学习《左传》《史记》和唐宋古文家的优秀篇章,创作出具有一定特点的散文作品。第三章,对他的文学观作了详尽的阐述。马疏的文学观颇值得关注,其理论大体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文学创作应有“风骨”、“风雅”。二、文学创作应抒写“性情”。三、文学创作当求创新。他既是清代甘肃很有影响的作家,又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文学理论家,他的“风骨”、“风雅”主张,提倡抒写性情和创新理念,不仅指导了自己的创作实践,使其作品达到了“醇乎其醇”的艺术高度,而且直接体现了有清一代作家的文学思想,应当受到学界的重视。马疏的诗文还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这种意蕴包括:一、反映陇右历史,尤其是他的家乡陇中地区的历史。二、文化价值。在他的有些诗文中,保存了秦陇地区的一些珍贵史料,对现在修地方志很有用处。《定西县志》中的许多人物传,都来自于他的《日损益斋古文》。三、民风、民俗方面的价值。陇右地处内陆,以农为主,这里民风朴素,人情厚道。从马疏诗文,可以看出陇右人的思想和精神。以上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通过对马疏创作的详细研究,得出许多具有地区性特点的启示。第四章,从对马疏这个个案研究引申到对陇右文学的宏观把握。马疏的文学具有突出的地域特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他的文学同时也体现了清代陇右文学的创作现状和陇右文学精神。通过他的创作情况,我们完全可以看出清代陇右作家创作的一般性。清代陇右,不仅诗歌、散文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而且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亦有一定的尝试。一些作家透过封建盛世,写出了暴露社会现实,反映人民苦难的作品。当然,此时的陇右文学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有的作家反映个人思想及生活的作品较多,有的作家传统思想占主要地位,甚至具有迂腐的忠君思想。而反映新的时代气息的作品较少(如民族压迫、商业及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等)。陇右清代文学的现状,大体有如下特点:其一,文学体裁单一,但诗歌成就突出。清代中叶,社会进入全面繁盛时期。这时候,统治者对表现盛世气象有更加明确的要求,儒家注重诗歌政教作用的传统得到统治者的进一步提倡。[1]所以,相较于其他样式的作品而言,诗歌创作更多。陇右作家也如此。其二,继承传统多,创新少。政治、思想上的种种束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作家们的创作。所以,他们的作品在内容上,较少创新,“继承多而创新少”。陇右因地处内陆,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其三,描绘陇右山河风貌的多,关注社会现实的少。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满清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文化专制政策,不少文人脱离现实,埋首于考据之学,文坛上多是粉饰现实的作品。陇右作家也不例外。虽然,有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但其深度、广度都显欠缺。可他们对陇右山川景物的描写则相当多。尽管如此,但清代陇右文学的走向衰微,则是不争的事实。第三节,论述了陇右文学精神。陇右文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期望世风真淳。“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悲叹反映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感受和对精神家园的选择。作家们对现实世界无能为力,就在文学作品里构筑自己的理想,与现实进行抗争。2、关心民生疾苦。中国古典诗歌极多的一个题材,就是反映民生活疾苦。他们有的是作为受疾苦人群的一部分、当事人来反映的;也有些诗人秉承诗骚传统和儒家思想,有意识地创作。3、克俭于家的优秀品质。陇右自然条件艰苦,人民生活困难。他们只有辛勤劳动,克俭于家,才能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生活下去。陇右人刚强、劲悍、纯朴、诚实,但同时又安贫乐道,易于满足。这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双重合力的结果,但主要得力于陇右特殊的自然环境的含孕化育。[1]4、不屈不挠、开拓进取的自强不息精神。自强不息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每一个实践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性,积极向上、勇往直前,奋发图强的精神。5、尚武精神。陇右是多民族聚居区,这里自古战争多发,人们有习武的习惯。最后是附录部分。将马疏年谱、有关马疏的研究资料和“日损益斋”诗的校点附于文后,以便同仁作进一步研究之用。

全文目录


摘要  4-8
Abstract  8-10
绪论  10-13
  一 研究史回顾  10-11
  二 本选题的学术意义、研究方法与思路  11-13
第一章 马疏的生平及交游  13-30
  第一节 马疏家世考  13-20
  第二节 马疏生平  20-23
  第三节 马疏交游考  23-30
第二章 马疏的文学创作  30-62
  第一节 马疏诗歌的内容及特色  30-53
  第二节 《日损益斋古文》的内容及成就  53-62
第三章 马疏的文学理论  62-72
  第一节 "风骨"与"风雅"  62-64
  第二节 抒写"性情"与"求新"  64-68
  第三节 马疏文学创作与理论的文化价值  68-72
第四章 从马疏的文学创作看清代陇右文学现状  72-85
  第一节 马疏文学的地域文化特征  72-75
  第二节 清代陇右文学情况  75-81
  第三节 陇右文学精神  81-85
结语  85-87
附录  87-202
  1、马疏年谱  87-97
  2、马疏研究资料  97-109
  3、《日损益斋古今体诗》校点  109-202
主要参考文献  202-207
后记  207

相似论文

  1. 姚鼐题画诗研究,I207.22
  2. 诗意的栖居与中和之美,I207.22
  3. 元稹唱和诗研究,I207.22
  4. “元画四大家”题画诗研究,I207.22
  5. 论杜甫、苏轼题画诗折射出的文化意蕴,I207.22
  6. 南宋江湖派农事诗歌研究,I207.22
  7. 论中国古代题画诗中的文论思想,I207.22
  8. 北宋文化关照下的苏黄题画诗研究,I207.22
  9. 论文人画题款艺术,J205
  10. 陶渊明田园诗对《诗经》农事诗的继承与发展,I207.22
  11. 柳如是及其诗词研究,I207.22
  12. 论唐宋题画诗的审美转变,I207.22
  13. 苏轼唱和诗研究,I207.22
  14. 赵鼎交游及其唱和诗研究,I207.22
  15. 王寂《拙轩集》诗作研究,I207.22
  16. 袁易《静春堂诗集》注释及研究,I207.22
  17. 北宋山水题画诗研究,I207.22
  18. 《声画集》与宋代题山水画诗,I207.22
  19. 魏晋赠答诗研究,I207.22
  20. 陆游农事诗研究,I207.22
  21. 唐代山水题画诗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I207.2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诗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