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东营凹陷北带古近系次生孔隙发育带成因机制及演化模式

作 者: 王艳忠
导 师: 陈世悦;操应长
学 校: 中国石油大学
专 业: 地质学
关键词: 次生孔隙发育带 成因机制 演化模式 古近系 东营凹陷
分类号: P618.1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559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成因及演化是中深层优质储层评价和油气勘探部署的重要依据。一个含油气盆地往往发育多个次生孔隙发育带,目前普遍认为埋藏相对较浅、与有机质演化成熟阶段相对应的第一个次生孔隙发育带为有机酸溶解长石和碳酸盐胶结物成因;而对深层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成因存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深层次生孔隙发育带为深层溶蚀成因,另一种观点认为深层次生孔隙发育带为浅层形成、保存至深层的古次生孔隙发育带。如果对次生孔隙发育带成因及演化认识不清,将直接影响中深层油气勘探成功率。因此,开展次生孔隙发育带成因机制演化模式研究对中深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论文以东营凹陷北带古近系沙三中亚段~沙四段砂砾岩体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图像分析、扫描电镜观察、流体包裹体分析、粘土矿物分析、镜质体反射率测试和岩心物性分析等多种技术方法,结合构造演化史、有机质热演化史、油气成藏史等研究成果,对中深层次生孔隙发育带的形成机制和演化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次生孔隙发育带指次生孔隙百分含量大于50%的高孔隙度储层(或称为有效储层)集中发育带。据此,研究发现民丰洼陷北带沙四段次生孔隙发育带最为典型,共发育四个次生孔隙发育带,其中,沙四上亚段发育次生孔隙发育带Ⅰ、Ⅱ,深度范围分别为2800m-3500m、3750m-4050m;沙四下亚段发育次生孔隙发育带Ⅲ、Ⅳ,深度范围分别为4300m-4500m,4700m-4900m。因此,论文以民丰洼陷北带沙四段次生孔隙发育带为重点展开论述。民丰洼陷北带沙四段次生孔隙发育带储层均为近岸水下扇扇中辫状水道砂砾岩,次生孔隙主要为长石溶解孔隙,其次为碳酸盐胶结物溶解孔隙,发育少量石英溶解孔隙、黄铁矿溶解孔隙和裂缝。次生孔隙发育带Ⅰ、Ⅱ内储层主要为油层,少量为油水同层和含油水层;次生孔隙发育带Ⅲ、Ⅳ内储层均为气层。次生孔隙发育带Ⅰ、Ⅱ储层成岩作用以长石溶解强烈、碳酸盐胶结物充填长石溶解孔隙现象普遍、碳酸盐胶结物溶解为典型特征;次生孔隙发育带Ⅲ、Ⅳ内储层成岩作用以大量沥青和黄铁矿充填孔隙、碳酸盐自形程度高、溶解作用弱、长石溶解弱及其溶解孔被碳酸盐充填现象不明显为典型特征。次生孔隙发育带Ⅰ、Ⅱ内储层经历了“碱性-酸性-碱性-酸性-弱碱性”、“常压-常压-常压”、“地温升高-降低-升高”的成岩环境演化,具有“压实作用/黄铁矿胶结/菱铁矿胶结/石膏胶结→长石溶解/石英次生加大→碳酸盐胶结/石英溶解/长石加大→碳酸盐和长石的溶解/黄铁矿胶结”的成岩作用演化序列特征。次生孔隙发育带Ⅲ、Ⅳ内储层经历了“碱性-酸性-碱性-酸性-弱酸性”、“常压-超压-常压”、“升温-降温-升温”的成岩环境演化,具有“压实作用/硬石膏胶结/石盐胶结/黄铁矿胶结/菱铁矿胶结→长石溶解/石英加大→碳酸盐胶结/石英溶解/长石加大→碳酸盐溶解/长石溶解/石英加大→黄铁矿胶结和沥青充填”的成岩作用演化序列特征。在次生孔隙发育带成岩环境演化和成岩作用序列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沙四上亚段和沙四下亚段成岩环境演化及储层改造模式。次生孔隙发育带Ⅰ、Ⅱ为近岸水下扇沉积旋回中上部扇中辫状水道砂体中部储层在早期有机酸作用下形成大量次生孔隙,演化成以原生孔隙为主的孔隙发育带,之后受到碳酸盐胶结轻微破坏形成古次生孔隙发育带,在地层抬升过程中古次生孔隙发育带又经历了有机酸的再次溶解改造,最后油气充注成藏对次生孔隙发育带进行保护,形成现今次生孔隙发育带,其成因机制可概括为“酸溶为主、碱溶为辅、早期成孔、早期成带”,演化概括为“早期成因-多期改造-晚期油气充注保护”型演化模式。次生孔隙发育带Ⅲ、Ⅳ为近岸水下扇沉积旋回中上部扇中辫状水道砂体中部储层在早期有机酸作用下形成以原生孔隙为主(次生孔隙绝对量较大)的孔隙发育带,由于油气早期充注和超压的保护,在地层抬升和再次沉降过程中受轻微改造,直到深埋藏(埋深大于4000m,地层温度大于160℃)时“古油藏”原油裂解形成大量沥青和黄铁矿充填原生孔隙后才形成的现今次生孔隙发育带,其成因机制可概括为“酸溶为主、碱溶为辅、早期成孔、晚期成带”,其演化可概括为“早期油气充注-超压保护-晚期成因”型演化模式。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创新点摘要  10-13
第一章 引言  13-38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5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36
    1.2.1 次生孔隙形成机制  16-26
    1.2.2 次生孔隙发育的控制因素  26-31
    1.2.3 孔隙演化  31-33
    1.2.4 东营凹陷古近系次生孔隙研究现状  33-36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36-38
    1.3.1 研究内容  36-37
    1.3.2 技术路线  37-38
第二章 地质概况  38-42
  2.1 盆地构造-沉积演化特征  39
  2.2 地层发育特征  39-40
    2.2.1 孔店组  40
    2.2.2 沙河街组  40
    2.2.3 东营组  40
  2.3 重点研究区概况  40-42
第三章 次生孔隙发育带的分布特征  42-53
  3.1 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概念  42-45
  3.2 东营凹陷北带古近系次生孔隙带分布特征  45-48
  3.3 民丰洼陷北带古近系次生孔隙发育带分布特征  48-53
    3.3.1 有效储层孔隙度下限  50-52
    3.3.2 次生孔隙发育带分布特征  52-53
第四章 次生孔隙发育带成因机制  53-103
  4.1 次生孔隙发育带储层沉积特征  53
  4.2 次生孔隙发育带次生孔隙类型及特征  53-61
    4.2.1 次生孔隙发育带Ⅰ次生孔隙类型及特征  55-56
    4.2.2 次生孔隙发育带Ⅱ次生孔隙类型及特征  56
    4.2.3 次生孔隙发育带Ⅲ次生孔隙类型及特征  56-61
    4.2.4 次生孔隙发育带Ⅳ次生孔隙类型及特征  61
  4.3 次生孔隙发育带含油性特征  61-62
  4.4 次生孔隙发育带成岩作用特征及演化  62-78
    4.4.1 次生孔隙发育带Ⅰ成岩作用特征及演化  62-67
    4.4.2 次生孔隙发育带Ⅱ成岩作用特征及演化  67-68
    4.4.4 次生孔隙发育带Ⅲ成岩作用特征及演化  68-75
    4.4.4 次生孔隙发育带Ⅳ成岩作用特征及演化  75
    4.4.5 次生孔隙发育带成岩作用差异性  75-78
  4.5 次生孔隙发育带成岩环境特征及演化  78-93
    4.5.1 温度、压力特征及演化  78-81
    4.5.2 流体介质特征及演化  81-93
  4.6 成岩环境演化与储层改造  93-100
    4.6.1 沙四下亚段成岩环境演化与储层改造  93-97
    4.6.2 沙四上亚段成岩环境演化与储层改造  97-100
  4.7 次生孔隙发育带成因机制  100-103
    4.7.1 沙四下亚段次生孔隙发育带成因机制  100-101
    4.7.2 沙四上亚段次生孔隙发育带成因机制  101-103
第五章 次生孔隙发育带演化模式  103-117
  5.1 次生孔隙发育带形成与保存的控制因素  103-112
    5.1.1 沉积成岩作用对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控制作用  103-107
    5.1.2 油气充注对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控制作用  107-109
    5.1.3 砂砾岩体分布位置对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控制作用  109-112
    5.1.4 超压对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控制作用  112
  5.2 次生孔隙发育带演化模式  112-117
    5.2.1 演化模式  112-115
    5.2.2 石油地质意义  115-117
结论  117-119
参考文献  119-136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36-138
致谢  138-139
作者简介  139

相似论文

  1. 渤中凹陷北坡古近系层序地层与岩性圈闭预测,P618.13
  2. 英买力地区古近系末期流体势场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成藏的影响,P618.13
  3. 楞古水电站唐古栋巨型滑坡成因机制及稳定性研究,P642.22
  4. 托马斯·休斯技术系统方法研究,N03
  5. 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多边断层成因机制及控藏机理研究,P618.13
  6. 陡倾顺层岩质斜坡倾倒变形破坏机制的数值模拟研究,P642.22
  7. 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恩子坪1~#滑坡稳定性研究,TV221.2
  8. 卡拉水电站上田镇滑坡成因机制及稳定性研究,P642.22
  9. 渤海海域石南斜坡区古近系东营组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研究,P512.2
  10. 渤中凹陷古近系中深层砂体分布规律研究,P618.13
  11. 怒江罗拉水电站坝前左岸大型堆积体稳定性研究,TV221.2
  12. 基于动力演化的云南省电子政务发展研究,D630
  13. 海塔盆地中部断陷油气成因机制研究,P618.13
  14. 反倾岩质滑坡成因机制及动力响应研究,P642.22
  15. 东营凹陷中深层压力系统特征与演化研究,P618.13
  16. 广花盆地岩溶地面塌陷灾害形成机理及风险评估研究,P642.26
  17. 琼东南盆地古近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P618.11
  18.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沙三、沙四段有效储层成因及评价,P618.13
  19. 东营凹陷盐22块砂砾岩储层预测研究,P618.13
  20. 八面河地区南斜坡沙河街组层序地层研究,P618.13
  21. 东营凹陷沙四段滩坝砂体沉积特征及储层预测,P618.13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矿床学 > 矿床分类 > 燃料矿床 > 石油、天然气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