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南方稻田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资源利用效率及生产力优势研究

作 者: 李小勇
导 师: 唐启源
学 校: 湖南农业大学
专 业: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关键词: 春玉米-晚稻 生产力 资源利用效率 稻田 比较优势
分类号: S511.3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6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为了挖掘南方双季稻田的粮食生产潜力和保障粮食安全,应对因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南方季节性干旱问题,促进南方稻区“粮-经-饲”结构协调发展,提高稻田生产系统的综合效益,促进稻区农业可持续、健康和低碳发展,为稻田种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以传统双季稻种植模式(R-R)为对照,通过2年大田定位试验和土壤-作物系统相结合的方法,比较系统地研究了稻田“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M-R)的生产力资源利用效率及氮素利用特征;土壤背景供氮对M-R模式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及不同施氮水平和耕作方式对M-R模式中晚稻产量形成的影响,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M-R模式的周年生产力和资源利用效率优势显著,与传统R-R模式比较,产量和物质生产效率分别提高了20.0%和23.2%;土地资源利用率,光、温、水资源生产效率和光能利用率分别提高了9.75%,14.7%,20.4%,12.1%和19.1%;周年总产值和产投比分别提高了16.7%和8.04%,体现了M-R模式高产高效和资源高效利用的特点。2.M-R模式的N肥利用效率与R-R模式不同。与传统R-R模式比较,M-R模式的周年氮素收获指数提高3.01%~3.98%;氮肥籽粒和干物质生产效率分别提高10.8%~12.6%和12.7%~20.6%,氮肥吸收利用率(RE)增加13.0%-20.3%,而氮肥偏生产力(PFP)、农学利用率(AE)和生理利用率(PE)偏低,但与R-R模式差异均不显著。3.与R-R模式的连作晚稻比较,采用同一耕作方式,M-R模式的晚稻产量增幅为2.13%~6.47%;增产原因主要是由于叶面积指数增加,抽穗后剑叶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PSⅡ的光化学量子产量(EQY)提高,热耗散(qN)降低,表现出光化学利用效率优势,最终使晚稻总干物质重增加了3.7%~6.8%。与常规翻耕栽培(CT)比较,免耕移栽(NT)使M-R模式的晚稻产量显著增加10.5%,增产效应显著的原因在于单位面积有效穗和颖花量增加(8.53%和6.77%);采用翻耕+秸秆碳(CTC)、翻耕+秸秆还田(CTS)处理可使M-R模式晚稻产量分别增加6.4%和3.3。4.采用同一耕作方式,M-R模式晚稻收获后土壤全量养分与R-R模式比较,差异不显著;但速效钾、速效磷和碱解氮(CTC除外)有不同程度提高。正常翻耕条件下,与R-R模式比较,M-R模式晚稻收获后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了4.44%,且土壤pH值略有降低;采用免耕、秸秆还田和添加生物碳等措施可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10.8%,3.41%和44.4%。5.与R-R模式的连作晚稻比较,采用同一施氮水平,M-R模式的晚稻产量增加2.41%~6.32%,增产的原因主要是每穗粒数和单位面积颖花量的增加,生育后期(齐穗期后15天)LAI提高了1.34%~17.5%,叶片SPAD值提高0.75%~2.64%,剑叶净光合速率(Pn)提高7.77%~11.1%;同时提高PSⅡ的EQY和电子传递速率(ETR),降低热耗散(qN),辐射利用率(RUE)提高,最终使总干物重增加(1.64%~4.22%)而增产。6.在低土壤背景氮下,与NoNo比较,M-R模式NoN处理的晚稻产量显著增加41.8%,增产原因在于施氮处理显著提高了单位面积有效穗,在生育后期,LAI和叶片的SPAD显著提高了52.0%和13.0%;剑叶Pn明显提高13.2%、EQY、ETR和qP上相对优势较大,qN较低,RUE提高了4.49%;最终导致总干物质积累量显著提高了21.2%;高土壤背景氮下,与NN比较,M-R模式NNM处理的晚稻产量提高了4.73%,增产原因在于单位面积颖花量和有效穗的增加。7.晚季不同土壤背景供氮下,采用同一施氮水平,与R-R模式比较,M-R模式晚稻收获后的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降幅分别为5.44%~15.1%和1.4%~10.3%;土壤pH值略升高;在低土壤背景氮下,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平均降低了4.65%,13.7%%和10.5%;在高土壤背景氮下,碱解氮平均增加2.33%,速效钾平均降低了12.0%。在两季不施氮肥情况下,M-R模式的晚稻土壤碱解氮含量比R-R模式降低了9.30%,晚季增施氮肥能明显提高其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但会降低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在两季施氮情况下,土壤碱解氮则提高了2.5%,晚季增施有机肥能明显提高其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但降低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特别是速效钾的含量。8.整个生育期间,M-R模式晚季稻田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表现出与R-R模式一致动态特征:土壤pH呈“先降后升,再略降低”的趋势;有机质含量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再略升高”的趋势;全量养分含量变化较小;在低土壤背景氮下,速效养分含量均呈“先持续下降,后略升高”的趋势;在高土壤背景氮下,土壤速效钾和速效磷与低土壤背景氮的趋势一样,而碱解氮呈“先持续下降后升高,再略下降”趋势。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5
第一章 绪论  15-38
  1 研究背景  15-19
  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19-29
    2.1 国外稻田种植模式发展和研究概况  19-20
    2.2 我国稻田种植模式发展概况  20-22
    2.3 南方双季稻区主要种植模式研究  22-25
    2.4 南方稻田水旱轮作研究概况  25-29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9-30
  参考文献  30-38
第二章 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周年生产力特征及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38-57
  引言  38-39
  1 材料与方法  39-43
    1.1 供试材料  39
    1.2 试验设计  39-41
    1.3 项目测定与方法  41-43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2 结果与分析  43-51
    2.1 春玉米-晚稻模式的周年生产力特征  43-45
    2.2 春玉米-晚稻模式的周年物质生产特点  45-46
    2.3 春玉米-晚稻模式的周年资源利用效率特征  46-50
    2.4 春玉米-晚稻模式的周年光能利用率比较  50-51
    2.5 春玉米-晚稻模式的周年经济效益分析  51
  3 讨论  51-54
    3.1 南方双季稻区发展春玉米-晚稻复种轮作模式的可行性  51-52
    3.2 稻田春玉米-晚稻复种轮作是资源高效生产种植模式  52-53
    3.3 春玉米-晚稻复种轮作模式为稻田改制提供了一条重要技术途径  53-54
  4 结论  54-55
  参考文献  55-57
第三章 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周年氮肥吸收、转运及利用特征研究  57-76
  引言  57-58
  1 材料与方法  58-60
    1.1 供试材料  58
    1.2 试验设计  58-59
    1.3 项目测定与方法  59-60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60
  2 结果与分析  60-70
    2.1 不同施氮水平对春玉米-晚稻模式周年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60-61
    2.2 不同施氮水平对春玉米-晚稻周年氮素转运的影响  61-64
    2.3 不同施氮水平对春玉米-晚稻模式周年氮素生产效率的影响  64-67
    2.4 不同施氮水平对春玉米-晚稻模式周年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67-70
  3 讨论  70-73
    3.1 施氮水平对春玉米-晚稻模式周年氮素吸收和转运的影响  70-71
    3.2 施氮水平对春玉米-晚稻模式周年氮素生产效率的影响  71
    3.3 施氮水平对春玉米-晚稻模式周年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71-72
    3.4 提高稻田生产系统周年氮肥利用率的途径  72-73
  4 结论  73
  参考文献  73-76
第四章 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下耕作方式对晚稻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76-101
  引言  76-77
  1 材料与方法  77-79
    1.1 供试材料  77
    1.2 试验设计  77-78
    1.3 项目测定与方法  78-79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79
  2 结果与分析  79-95
    2.1 不同耕作方式对晚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79-81
    2.2 不同耕作方式对晚稻干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  81-83
    2.3 不同耕作方式对晚稻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83-87
    2.4 不同耕作方式对剑叶荧光参数特征的影响  87-91
    2.5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91-95
  3 讨论  95-98
    3.1 春玉米-晚稻模式下对耕作方式对晚稻产量结构影响  95-96
    3.2 春玉米-晚稻模式下耕作方式对晚稻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  96
    3.3 春玉米-晚稻模式下耕作方式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96-97
    3.4 春玉米-晚稻模式下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97-98
  4 结论  98-99
  参考文献  99-101
第五章 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下施氮对晚稻产量及辐射利用率的影响  101-125
  引言  101
  1 材料与方法  101-104
    1.1 供试材料  101-102
    1.2 试验设计  102
    1.3 项目测定与方法  102-104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104
  2 结果与分析  104-119
    2.1 不同施氮水平对晚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104-106
    2.2 不同施氮水平对晚稻干物质积累特性的影响  106-108
    2.3 不同施氮水平对晚稻光合特性指标的影响  108-113
    2.4 不同施氮水平对晚稻剑叶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113-117
    2.5 不同施氮水平对晚稻光合辐射特征指标的影响  117-119
  3 讨论  119-123
    3.1 春玉米-晚稻模式下施氮水平对晚稻产量的影响  119-120
    3.2 春玉米-晚稻模式下施氮水平对晚稻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  120-121
    3.3 春玉米-晚稻模式下施氮水平对晚稻光合作用参数的影响  121
    3.4 春玉米-晚稻模式下施氮水平对晚稻剑叶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121-122
    3.5 春玉米-晚稻模式下施氮水平对晚稻群体辐射利用率的影响  122-123
  4 结论  123
  参考文献  123-125
第六章 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下土壤背景氮对土壤养分特性的影响  125-139
  引言  125-126
  1 材料与方法  126-127
    1.1 供试材料  126
    1.2 试验设计  126
    1.3 项目测定与方法  126-127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127
  2 结果与分析  127-134
    2.1 不同土壤背景氮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127-129
    2.2 土壤背景氮对晚稻不同生育时期土壤pH值和有机质的影响  129-131
    2.3 土壤背景氮对晚稻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养分供应潜力的影响  131-134
  3 讨论  134-136
    3.1 土壤背景氮供应对土壤养分含量影响  134-135
    3.2 土壤背景氮供应对土壤养分动态变化的影响  135-136
  4 结论  136-137
  参考文献  137-139
第七章 结论及创新点  139-142
  1 全文结论  139-141
    1.1 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周年生产力特征及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139
    1.2 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周年氮肥吸收、转运及利用特征研究  139
    1.3 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下耕作方式对晚稻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139-140
    1.4 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下施氮对晚稻产量及辐射利用率的影响  140-141
    1.5 土壤背景供氮对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141
  2 主要创新点  141-142
缩写符号列表  142-143
致谢  143-145
作者简历  145

相似论文

  1. 长期不同施肥下江西双季稻田系统生产力与抗逆性的比较分析,S511.42
  2. 晋江社会体育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G812.7
  3. 温州天河不同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研究,Q958.8
  4. 上海市青浦区稻田杂草群落演替及其防除技术研究,S451
  5. 淮北地区直播稻田杂草发生、危害及化除技术研究,S451.1
  6. 江淮历代小麦主栽品种生产力与氮肥效率的比较研究,S512.1
  7. 长期绿肥还田对江西双季稻田系统生产力与抗逆性的影响研究,S511.42
  8. 基于遥感信息与模型耦合的水稻生长预测技术研究,S511
  9. 福建海坛岛主要防护林树种的生物生产力研究和土壤养分特征分析,S727.2
  10. 基于遥感信息与模型耦合的小麦生长监测预测技术研究,S512.1
  11. 南京市溧水县稻田土壤全氮的遥感估测,S153
  12. 丹阳市稻麦复种系统作物生产力与氮素利用效率研究,S511
  13. 论人的全面发展及其现实意义,B038
  14. 论实践标准的与时俱进性,D61
  15. 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吉林省经济增长影响研究,F832.6;F127
  16. 我国知识型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分析,F752.68
  17. 东、黄海大气沉降中营养盐的研究,P734.2
  18. 广西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政策执行力研究,F127
  19. 线虫对土壤CO2、CH4、N2O排放/吸收的影响,X174
  20. 长沙市郊稻田土壤肥力调查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研究,S147.2
  21. 山东省水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F326.4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 按成熟时期早迟分 > 晚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