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农村信贷市场失灵与创新路径研究

作 者: 张龙耀
导 师: 褚保金
学 校: 南京农业大学
专 业: 农业经济管理
关键词: 农村信贷市场失灵 信息不对称 信贷配给 社会资本 信贷技术 信贷互联制度
分类号: F832.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5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资金无疑是众多要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延续了近年来的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政策,提出“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这是对农村金融发展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和目标。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通过增加农村收入、最终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无疑是当前中国政府发展农村金融的政策目标。包括农村信贷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的有效和完善是实现农村收入增长的保证。中国农村金融领域内的改革一直在进行,但是仅仅从制度和管理体制层面的改革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金融市场,中国的农村金融市场仍是一个低效率的市场,处于发展的初期。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相类似,中国农户也面临着较为严重的正规信贷约束。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和严重的信贷约束正是农村金融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而农村金融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交流不充分。同时,与城市金融机构不同,农村金融机构面对的是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和大量的农村中小企业,高交易成本、缺少传统的抵押物等特征使得农村金融市场不同于城市金融市场,农村金融市场的特殊特征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信息不对称。农村金融服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必须进行针对农村经济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农村金融体制”、“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等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8年10月提出《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要求“创造和发展一些适合农村实际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和完善涉农金融服务新机制,不断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农村金融创新成为解决农村金融长期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的改革方向,更是目前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中关注的焦点。尽管理论研究表明,农村信贷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是信息不对称。然而,国内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由于研究技术、研究手段的局限以及对市场失灵引起的信贷配给概念界定的差异、得到的研究结果还不能充分、准确地揭示信贷市场失灵的现状,引起中国农村信贷市场失灵的原因也仍有待在实证领域内得到进一步的证实,解决引起市场失灵的原因正是农村信贷市场创新的方向和目标。而正是由于对这个基本问题的研究不够充分,研究者对当前农村信贷市场中的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研究更多的是以单一形式的研究点的形式,不同的研究者研究不同形式的创新产品和服务,分析创新的方式及其绩效,其主要不足在于对农村信贷市场创新依据的研究未形成足够完善、系统的理论基础,同时对于这些研究点未进行高度的概况和抽象,寻找这些不同形式的信贷创新背后的共同点,完备的理论分析体系和框架仍未形成。本文遵循着解决发展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揭示的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农村信贷市场失灵”这一主线,以国内外典型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案例为研究对象,探究农村信贷市场创新的微观基础,提炼农村信贷市场创新背后的逻辑主线,为发展和完善农村信贷创新机制,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建议。全文共分为8个部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研究内容一:农村信贷市场失灵的宏观和微观表现农村信贷市场失灵的宏观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农村正规信贷部门供给效率低下且难以满足不断变化的金融需求,即农村信贷市场供需失衡,信息不对称和高交易成本使得正规金融机构不愿意服务于农村信贷市场,因此,我们可以观测到的现象如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不足、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较高等;二是农村信贷市场长期存在两个分割的部门——正规信贷部门和非正规信贷部门(民间融资),非正规信贷部门存在着收集和处理借款者信息的天然优势,从而在正规信贷部门无法有效配置资金时以各种形式广泛存在于农村信贷市场中。农村信贷市场失灵的微观表现为农村信贷市场中的微观经济主体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农户)面临着严重的信贷配给。本文集中研究了信息不对称的四类非价格配给机制——数量配给、交易成本配给、社会资本配给和风险配给。基于直接诱导式询问的方法设计的调查问卷,较为准确地考察了农户面临的不同的信贷配给机制。利用江苏金湖、泗洪等地农户样本调查数据,本文发现需求型信贷配给(交易成本配给、社会资本配给和风险配给)的农户占比为18.77%,供给型信贷配给(数量配给)的农户占比为14.95%,因此,非价格配给的农户占比占到样本农户总数的33.72%。考虑到有效信贷需求(扣除不需要贷款的农户),非价格配给的农户占比为52.86%。研究内容二:农村信贷市场失灵原因的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户主受教育年限、农户是否为种养大户或者个体工商户、农户家庭总收入、工资性收入以及区域金融资源供给状况均显著影响农户信贷配给的发生概率。+进一步深入分析正规金融机构对不同农户采取差别化信贷配给机制的影响因素时发现,农户生产的特征(种养大户或者个体工商户)能够显著降低其面临的交易成本、风险或者社会资本配给的概率;耕地规模较大的农户受到各种信贷配给的概率均显著较低;工资性收入越多的农户受到交易成本、风险或者社会资本配给的概率也越低;以往的贷款经历使得农户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相对较为对称,受到非价格配给的概率也较低,但是却增加了数量配给的概率;社会资本越多的农户受到数量配给的概率越高,反映了农村信用社未能有效开发利用农户的社会资本,但是社会资本却能降低农户非价格配给的概率。研究内容三:农村信贷市场创新的路径分析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通过缓解或降低借贷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进行农村信贷市场创新。研究的思路分为两部分:一是基于借贷双方之间的信贷机制和信贷产品的创新,二是在借贷双方之间加入中介组织(包括信息中介和风险中介)之后的信贷制度创新。首先是信贷机制创新,着重分析小额信贷的核心机制——小组贷款机制中的社会资本在修正农村信贷市场失灵中的作用,利用江苏泗洪地区联保贷款小组的微观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不同贷款小组中的社会资本对贷款小组还款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衡量社会资本的变量中社区内组织团体活跃程度、家族网络强度以及信任模式较好地解释了不同贷款小组在还款表现方面的差异。同时,对违约者的处罚——社会约束也可以对借款者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小组贷款成员的同质性也是成功的贷款小组的要素之一。同时,社会资本发挥作用存在其有效的边界,社区内部化的特征非常明显。其次是信贷产品创新,集中于研究如何利用基于“硬信息”的交易型信贷技术和基于“软信息”的关系型信贷技术来降低农村信贷市场中信息不对称以及信贷技术在农村信贷市场中的适用性。最后是信贷制度创新,不完备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中介治理市场为本文的农村信贷互联制度研究提供了思路,按照中介机构承担的功能的不同,本文将农村信贷市场的中介机构分为信息中介和风险中介,利用机制设计理论,从理论上探讨了对信息中介和风险中介与金融机构之间激励相容的条件,寻求对中介机构合理的补偿方案。在借鉴国际上成功的信贷互联案例基础上,本文设计了中国农村信贷互联制度的框架和构建要素。

全文目录


摘要  10-13
ABSTRACT  13-17
第一章 引言  17-32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7-20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0-25
    1.2.1 关于农村信贷市场失灵方面的研究  20-22
    1.2.2 关于农村信贷市场创新的研究  22-24
    1.2.3 研究评述  24-25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25-27
    1.3.1 研究目标  25
    1.3.2 研究内容  25-27
  1.4 技术路线  27
  1.5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和基本概念界定  27-30
    1.5.1 研究方法  27-28
    1.5.2 数据来源  28
    1.5.3 基本概念界定  28-30
  1.6 研究的可能创新与不足  30-32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调查设计  32-45
  2.1 理论基础  32-41
    2.1.1 农村信贷市场失灵—信息经济学视角的理论解释  32-38
    2.1.2 社会资本与市场失灵理论  38-39
    2.1.3 农村信贷互联理论  39-40
    2.1.4 现代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40-41
  2.2 调查设计及样本选取  41-45
    2.2.1 调查地区及样本代表性分析  41-42
    2.2.2 调查抽样情况  42-45
第三章 农村信贷市场失灵的宏观表现和成因实证分析  45-56
  3.1 农村正规信贷市场供需失衡  45-49
    3.1.1 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不足  45-46
    3.1.2 农村地区资金运用率较低  46-47
    3.1.3 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较高  47-48
    3.1.4 农村信贷需求远远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48-49
  3.2 农村信贷市场的分割均衡  49-54
    3.2.1 农村信贷市场二元结构: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  49-50
    3.2.2 农村非正规信贷市场长期存在的原因—信息不对称视角的解释  50-51
    3.2.3 发展中国家农村信贷市场分割均衡的实证案例  51-54
  3.3 小结  54-56
第四章 农村信贷市场失灵的微观表现和成因实证分析  56-82
  4.1 引言  56
  4.2 信贷配给的定义和衡量方法  56-59
    4.2.1 信贷配给定义  57-58
    4.2.2 信贷配给衡量方法  58-59
  4.3 信息不对称下的非价格信贷配给机制:一个分析框架  59-67
    4.3.1 分析框架  60-63
    4.3.2 基于信贷配给机制的研究设计  63-67
  4.4 规金融机构信贷配给程度的衡量  67-70
    4.4.1 申请贷款、获得贷款与超额信贷需求  67-68
    4.4.2 信贷资金来源与信贷配给  68
    4.4.3 信贷配给机制分类和程度衡量  68-70
  4.5 影响正规金融机构信贷配给因素实证分析  70-75
    4.5.1 计量模型和变量选取  70-72
    4.5.2 影响正规金融机构信贷配给因素回归结果和分析  72-75
  4.6 影响正规金融机构信贷配给机制实证分析  75-79
    4.6.1 计量模型和变量选取  75-76
    4.6.2 正规金融机构信贷配给机制模型回归结果和分析  76-79
  4.7 小结  79-82
第五章 信贷机制创新:社会资本的修正作用  82-104
  5.1 引言  82-83
  5.2 社会资本与农村信贷市场失灵  83-86
    5.2.1 社会资本概念、分类和作用  83-85
    5.2.2 社会资本与农村信贷市场失灵:小额信贷研究  85-86
  5.3 社会资本修正农村信贷市场失灵的理论模型  86-91
    5.3.1 社会资本修正逆向选择的理论解释  87-88
    5.3.2 社会资本修正道德风险的理论解释  88-91
  5.4 社会资本修正农村信贷市场失灵的作用机制分析  91-93
    5.4.1 分析背景及中国的实践  92
    5.4.2 社会资本修正农村信贷市场失灵的分析框架  92-93
  5.5 小组贷款还款表现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社会资本视角  93-101
    5.5.1 社会资本变量选取  93-95
    5.5.2 数据来源和样本特征  95-96
    5.5.3 模型设定与变量描述性统计  96-97
    5.5.4 模型结果解释  97-101
  5.6 进一步的探讨:社会资本的作用边界  101-102
  5.7 小结  102-104
第六章 信贷产品创新:基于信贷技术的应用  104-127
  6.1 引言  104-105
  6.2 信贷技术甄别信息的理论作用机制分析  105-108
    6.2.1 交易型信贷技术中"硬信息"的理论作用  105-107
    6.2.2 关系型信贷技术中"软信息"的理论作用  107-108
  6.3 基于"硬信息"的农村信贷产品创新之一—农村抵押贷款  108-115
    6.3.1 农村抵押贷款创新模式:宁波"两权一房"抵(质)款  109
    6.3.2 农村资产"所有权"抵押化的制度背景—宁波样本  109-114
    6.3.3 农村资产"所有权"抵押化的一般路径—宁波样本的启示  114-115
  6.4 基于"硬信息"的农村信贷产品创新之二—应用信用评分技术  115-122
    6.4.1 信用评分信贷技术应用案例一—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  115-118
    6.4.2 信用评分信贷技术应用案例二—江苏"阳光信贷"  118-119
    6.4.3 信用评分信贷技术应用案例三—美国小企业信用评分技术  119-122
  6.5 基于"软信息"的农村信贷产品创新  122-126
    6.5.1 农村信贷市场中关系型信贷的应用  122-124
    6.5.2 农村信贷市场中关系型信贷应用前提  124-126
  6.6 小结  126-127
第七章 信贷制度创新:农村信贷互联制度  127-153
  7.1 引言  127-130
  7.2 农村信贷互联机制设计:理论模型  130-135
    7.2.1 农村信贷互联模型描述  130-131
    7.2.2 信息中介激励相容的机制设计  131-134
    7.2.3 风险中介激励相容的机制设计  134-135
  7.3 农村信贷互联:国际实践案例及经验启示  135-143
    7.3.1 农村信贷互联的一般框架  135-137
    7.3.2 农村信贷互联的实践案例  137-142
    7.3.3 农村信贷互联国际实践的经验启示  142-143
  7.4 农村信贷互联:中国的实践案例  143-147
    7.4.1 历史上的农村信贷互联实践  143-145
    7.4.2 农村信贷互联实践的现状和典型案例  145-147
  7.5 中国农村信贷互联制度设计  147-152
    7.5.1 中国农村信贷互联制度框架  147-149
    7.5.2 中国农村信贷互联制度构建要素  149-152
  7.6 未来的展望  152-153
第八章 全文结论与政策建议  153-159
  8.1 全文结论  153-156
    8.1.1 农村信贷市场失灵的表现和成因分析  153-154
    8.1.2 农村信贷市场创新路径一:基于社会资本的信贷机制创新  154
    8.1.3 农村信贷市场创新路径二:基于信贷技术的信贷产品创新  154-155
    8.1.4 农村信贷市场创新路径三:农村信贷互联制度创新  155-156
  8.2 政策建议  156-158
    8.2.1 农村金融机构未来的改变和选择  156-157
    8.2.2 政府在农村信贷市场创新中的合理作用  157-158
  8.3 未来研究展望  158-159
附录1 "两权一房"抵质押贷款流程图  159-162
附录2 调查问卷  162-166
参考文献  166-175
致谢  175-177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77

相似论文

  1. “中国NGO”的发展现状研究,D632.9
  2. 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视域下的著作权问题研究,D923.41
  3. 从虚拟到现实—试析虚拟社区之传播明星地位对现实生活中人脉的影响,G206
  4.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策略研究,F832.4
  5. 食品消费领域消费者知情权法律保护研究,D923.8
  6. 知识的黏着性、组织社会资本对零售企业跨国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F721
  7. 水库移民养老问题研究,D632.1
  8.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返乡农民工创业,D412.6
  9. 社交网站SNS使用与用户社会资本的关系研究,G206
  10. 中国IPO市场询价机制的有效性研究,F224
  11. 内部人交易对股票流动性影响研究,F224
  12. 社会资本:和谐社会的粘合剂,C912
  13. 组织间机会主义的治理机制研究,F224
  14. 企业家自我效能、企业家社会资本与战略变革的关系研究,F224
  15. 无背景大学毕业生生存发展困境的调查研究,G647.38
  16.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个体因素实证研究,F224
  17. 基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视角的农民工城市认同感研究,F249.2
  18. 浙江制造业集群企业社会资本对其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F427
  19. 社会资本对个人知识组织化的影响,F272.92
  20. 消费者知情权研究,D923.8
  21. 社会资本对于退役士兵就业的影响的研究,E263

中图分类: > 经济 > 财政、金融 > 金融、银行 > 中国金融、银行 > 信贷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