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社会凝聚力作用的定量研究

作 者: 李艳春
导 师: 刘军
学 校: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凝聚力 大学生 定量研究
分类号: G64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0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问题是困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期望能够提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有效措施。基于此,本文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进行检验与评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观态度及课程效果进行测量,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标具体化,将其分解成为一系列具体的、可测量的、可操作化的子目标,并以总目标和子目标作为因变量,制定指标体系,考核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的具体效果。具体而言,本文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自变量,以大学生社会凝聚力作为因变量,通过数据分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做出客观评价。本文利用文献研究法对社会凝聚力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之进行操作化;利用访谈法以及词频分析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以及大学生的主观因素进行维度分析。再利用SPSS、STATA以及结构方程模型对二者的相关性及因果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社会凝聚力分为信任感、参与性、公平正义感、责任感以及归属感等五个维度;主观因素分为态度、动机、课外实践活动评价、课内授课方式评价、内容评价等五个维度;课程效果分为两个概论课程、纲要形策以及基础等三个维度。对这些维度的横向相关性、纵向相关性以及大学生人口学变量在这些维度上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相关性分析结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观因素同其效果的相关系数为0.52,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同社会凝聚力的相关系数为0.49,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观因素同社会凝聚力的相关系数为0.94,而且这些相关系数全部在不同显著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差异性分析结果为:民族、干部、党员、专业、学习成绩、学校性质、独生子女、生源地等大学生的人口学变量在社会凝聚力的不同维度上呈现出不同的显著性差异。干部、党员、专业、学习成绩、学校性质等大学生人口学变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观因素的不同维度上呈现出不同的显著性差异。学校性质这一变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效果上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重点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好于普通院校,普通院校课程效果好于民营高校。从整体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大学生社会凝聚力变异的解释量为22%,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观因素对社会凝聚力变异的解释量为77%,这二者共同对大学生社会凝聚力变异的解释量为81%,若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观因素作为中介变量进行分析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社会凝聚力变异的解释量为85%。根据以上分析结论,从教育主管部门、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介体等方面提出了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建议和措施,并就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3
第1章 绪论  13-23
  1.1 问题的提出  13-14
  1.2 研究背景  14-17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17-18
    1.3.1 研究内容  17-18
    1.3.2 研究目的  18
  1.4 研究意义  18-20
    1.4.1 理论意义  18-19
    1.4.2 现实意义  19-20
  1.5 研究方法论  20-22
    1.5.1 研究范式  20-21
    1.5.2 具体研究方法  21-22
  1.6 重点与难点  22
  1.7 创新之处  22-23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23-55
  2.1 国内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23-40
    2.1.1 先秦儒家凝聚力思想  23-24
    2.1.2 近现代凝聚力思想  24-29
    2.1.3 当代学者对社会凝聚力的研究  29-34
    2.1.4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34-36
    2.1.5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凝聚力相关性分析  36-40
  2.2 国外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40-54
    2.2.1 古代思想家凝聚力思想  40-43
    2.2.2 近现代学者凝聚力思想  43-48
    2.2.3 当代学者对社会凝聚力的研究  48-51
    2.2.4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51-52
    2.2.5 教育与社会凝聚力相关性分析  52-54
  2.3 本章小结  54-55
第3章 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55-68
  3.1 研究框架  55
  3.2 研究假设  55-64
  3.3 研究方法  64-67
    3.3.1 抽样设计  64-65
    3.3.2 被试选择  65-67
    3.3.3 研究工具  67
    3.3.4 数据处理与统计  67
  3.4 本章小结  67-68
第4章 大学生社会凝聚力现状研究  68-95
  4.1 研究目的  68
  4.2 大学生社会凝聚力问卷编制  68-79
    4.2.1 预试问卷编制  68-70
    4.2.2 正式问卷编制  70
    4.2.3 正式问卷结果分析  70-79
  4.3 大学生社会凝聚力现状实证分析  79-94
    4.3.1 大学生社会凝聚力总体特征  79
    4.3.2 大学生社会凝聚力各维度相关分析  79-80
    4.3.3 大学生社会凝聚力单因素方差分析  80-89
    4.3.4 大学生社会凝聚力多因素方差分析  89-94
  4.4 本章小结  94-95
第5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  95-122
  5.1 研究目的  95
  5.2 访谈研究  95-98
    5.2.1 访谈对象  95
    5.2.2 访谈内容  95-98
  5.3 问卷编制  98-108
    5.3.1 开放式问卷编制  98-100
    5.3.2 预试问卷编制  100
    5.3.3 正式问卷编制  100-101
    5.3.4 正式问卷结果分析  101-108
  5.4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实证分析  108-121
    5.4.1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总体特征  108
    5.4.2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各维度相关分析  108-111
    5.4.3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单因素方差分析  111-118
    5.4.4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多因素方差分析  118-121
  5.5 本章小结  121-122
第6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社会凝聚力作用的实证研究  122-147
  6.1 研究目的  122
  6.2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社会凝聚力相关作用研究  122-126
    6.2.1 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观因素与大学生社会凝聚力相关分析  122-124
    6.2.2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效果与大学生社会凝聚力相关分析  124-125
    6.2.3 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观因素与课程效果同大学生社会凝聚力相关分析  125-126
  6.3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社会凝聚力的作用分析  126-140
    6.3.1 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观因素对大学生社会凝聚力的回归分析  126-129
    6.3.2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效果对大学生社会凝聚力的回归分析  129-131
    6.3.3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社会凝聚力作用的模型构建  131-140
  6.4 中间作用研究  140-146
    6.4.1 中介变量与中介效应  140-143
    6.4.2 调节变量与调节效应  143-146
  6.5 本章小结  146-147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147-165
  7.1 全文总结  147-152
    7.1.1 社会凝聚力分析  147-148
    7.1.2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分析  148-149
    7.1.3 全模型分析  149-152
  7.2 建议与对策  152-160
    7.2.1 教育主管方面  152-153
    7.2.2 教育者方面  153-157
    7.2.3 教育介体方面  157-160
    7.2.4 受教育者方面  160
  7.3 本研究的局限性  160-165
    7.3.1 关于方法论  160-161
    7.3.2 关于操作化  161-162
    7.3.3 关于问卷编制  162
    7.3.4 关于样本  162-163
    7.3.5 关于推论  163-165
参考文献  165-17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174-175
致谢  175-178
附录1:抽样高校名单  178-179
附录2:社会凝聚力预试问卷  179-182
附录3: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预试问卷  182-186
附录4:正式问卷  186-188

相似论文

  1. 马洛—克罗恩社会赞许性量表的修订及相关研究,B841.7
  2.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科学信仰研究,G641
  3. 对体育类大学生学业自尊、身体自尊、内隐自尊以及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G807.4
  4. 大学生应对能力现状及其干预研究,B844.2
  5.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社会适应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B844.2
  6. 高校成人大学生心理压力、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G724
  7.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G641
  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研究,G641
  9. 福建省高职院校女子篮球队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G841
  10. 艺术体操教学对女大学生心功能的影响,G834-4
  11. 第三套《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初级套路对普通女大学生健康体适能影响的实验研究,G831.3
  12.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G645.5
  13. 大学生灵性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B844.2
  14.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党建工作研究,D267.6
  15.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哲学思考,G641
  16. 大学生成人依恋、完美主义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B844.2
  17. “美国大学生早期干预计划”理论与实践研究,G649.712
  18. 英国大学生个人发展规划研究,G649.561
  19. 自传体记忆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B842.3
  20. 大学生人际压力与人际交往效能感、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B844.2
  21. 大学生道义推理研究,B841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高等教育 > 思想政治教育、德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