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双频容性耦合等离子体的全悬浮双探针及质谱诊断研究

作 者: 蒋相站
导 师: 王友年;陆文琪
学 校: 大连理工大学
专 业: 等离子体物理
关键词: 双频容性耦合等离子体 双探针 空间均匀性 耦合效应 离子能量分布
分类号: O53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双频容性耦合等离子体源(DF-CCP)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等离子体源,它通过采用一个高频源和一个低频源来共同激发等离子体,可以实现等离子体密度和离子能量的单独控制,能够获得很好的刻蚀速率和均匀性。DF-CCP可以产生大面积较均匀的高密度等离子体,其实验装置结构简单,操作容易,符合半导体工业生产的需求,因此这种等离子体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介质刻蚀方面,它目前正逐步取代其它效率较低的等离子体源。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这种双频容性耦合等离子体的均匀性、双频电源的解耦和用于刻蚀的离子的能量分布受到了各种放电参数的影响,使得其应用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因此,有必要对该等离子体的物理特性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由于这种双频放电中存在着很强的高次谐波干扰,直接对其电学参数进行实验诊断是比较困难的。具体来说,实验诊断面临的问题是怎样实现在不影响等离子体放电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原位诊断,获得等离子体密度、电子温度、电子能量分布函数和离子能量分布等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基于此目的,本论文采用自主研制的全悬浮双探针诊断系统,实现了对DF-CCP等离子体密度和电子温度的空间测量;系统研究了双频电源在不同放电参数下的耦合效应。最后,利用具有能量分辨能力的四极杆质谱测量系统对Ar/O2混合气体放电展开了研究,获得了不同放电条件下的离子能量分布和平均能量。论文的前三章分别是绪论、实验诊断方法和实验装置的介绍;后三章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第四章研究的是双频容性耦合等离子体的空间均匀性,并且给出了部分实验结果和二维流体模拟的比较,第五章研究了双频电源的耦合效应,第六章研究了Ar/O2混合气体放电的离子能量和平均能量分布。第一章绪论介绍了低温等离子体在微电子工业中的应用,分析比较了几种常见的等离子体源,阐述了本论文所采用的双频容性耦合等离子体源的特性,对DF-CCP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进展做了详细的综述,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安排。第二章,较详细地介绍了等离子体实验诊断经常采用的几种诊断方法的原理,包括单探针和双探针法、质谱法以及发射和吸收光谱法。第三章,介绍了我们的实验装置,包括DF-CCP放电装置、全悬浮双探针诊断系统及四极杆质谱诊断系统。第四章,利用自主研制的全悬浮双探针,在不同放电参数下对等离子体密度及电子温度的径向及轴向分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气压、低频功率、放电间距和低频频率对等离子体密度的径向均匀性影响较大,而高频电源的功率对其影响不大;选择合适的放电参数,可以获得径向均匀性较好的等离子体。电子温度与等离子体密度的变化趋势大体相反。等离子体密度的轴向分布显示,随着气压的升高,从驱动电极到地电极呈现出由对称抛物线分布向非对称抛物线分布的变化,最大值逐渐偏向驱动电极处。气压升高,电离源逐渐偏向驱动电极处,而且放电电极的不对称造成电极附近的鞘层厚度不对称,从而导致等离子体密度轴向分布的不对称。高频功率的增加能够提高等离子体密度,而低频功率增加可以使等离子体密度降低。电子温度受轴向位置的影响较小,变化平稳。对这种放电等离子体进行了二维流体模拟,结果表明实验结果和流体模拟结果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两者符合得较好。第五章,利用全悬浮双探针诊断系统研究了DF-CCP高低频电源的耦合效应。通过对腔室中心点的等离子体密度和电子温度的测量,分析了放电间距、气压和高低频频率组合等对耦合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低频电源具有较强的耦合效应,实现完全解耦是比较困难的。增加低频功率,在较低的高频功率下,等离子体放电类似于单频放电,低频功率的加入对等离子体放电起促进作用,密度逐渐增加;而当高频功率较大时,鞘层扩展,主等离子体区域减小,等离子体密度逐渐降低,电子温度逐渐升高。在较小的放电间距下,等离子体密度随低频功率的增大而降低,电极间距较大时,二次电子发射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增加低频功率,等离子体密度增大。气压较低时,增加低频功率,等离子体密度变化不大,较容易实现解耦;而随着气压的升高,电子碰撞加剧,欧姆加热效率升高,随着低频功率增加,等离子体密度也呈现出增大的趋势,相同高低频功率下的等离子体密度随着气压的升高而降低。低频频率较小时,等离子体密度变化幅度小,较容易实现解耦。第六章,利用四极杆质谱仪研究了Ar/O2混合气体放电的离子能量分布和平均能量的影响因素,质谱仪收集的离子穿过鞘层由下电极直接进入质谱小孔,属于原位诊断。研究了低频功率、放电气压、低频频率和氧气的含量对Ar+离子和O2+离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增加低频功率,鞘层电势增加,离子穿过鞘层获得更高的能量,Ar+离子和O2+离子的能量逐渐增大,高能峰向高能区移动,能量宽度加大。Ar+离子由于共振电荷交换反应损失掉较多的能量,不同的低频功率下,其平均能量均低于O2+离子。气压升高时,Ar+离子在穿越鞘层过程中的碰撞次数较多,其双峰结构越来越不明显,高能峰逐渐消失,低能区离子越来越多,而O2+离子的碰撞截面较小,其碰撞效应不明显,能量分布受气压的影响不大。增加低频频率,离子能量逐渐由中频机制向高频机制变化,Ar+离子和O2+离子的能量分布的宽度都减小,双峰结构逐渐变得不明显。增大氧气含量,电离率增大,Ar+离子和O2+离子的高低能峰均向高能区移动,最大能量值逐渐右移。同等条件下的Ar+离子的平均能量均低于O2+离子。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2
1 绪论  12-40
  1.1 等离子体介绍  12-13
  1.2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微电子工业中的应用  13-15
  1.3 低温等离子体源  15-21
    1.3.1 单频容性耦合等离子体  16-17
    1.3.2 电子回旋共振等离子体  17-18
    1.3.3 螺旋波等离子体  18-19
    1.3.4 感性耦合等离子体  19-21
  1.4 双频容性耦合等离子体特性  21-23
  1.5 双频容性耦合等离子体研究进展  23-38
    1.5.1 理论研究进展  24-25
    1.5.2 实验研究进展  25-38
    1.5.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38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安排  38-40
2 等离子体诊断方法介绍  40-55
  2.1 Langmuir静电探针法  40-49
    2.1.1 静电探针的使用条件  41-42
    2.1.2 单探针法  42-47
    2.1.3 双探针法  47-49
  2.2 质谱法  49-53
    2.2.1 质谱仪的性能指标及分类  49-50
    2.2.2 四极杆质谱诊断原理  50-53
  2.3 光谱法  53-55
    2.3.1 发射光谱法  53-54
    2.3.2 吸收光谱法  54-55
3 DF-CCP实验装置  55-68
  3.1 DF-CCP放电系统  55-58
    3.1.1 高频和低频电源  55-56
    3.1.2 腔室结构  56-57
    3.1.3 进气和抽气系统  57-58
  3.2 全悬浮双探针诊断系统  58-65
    3.2.1 诊断方法及技术特点  59-63
    3.2.2 双探针制作方法  63-64
    3.2.3 数据采集及分析系统  64-65
  3.3 四极杆质谱诊断系统  65-68
4 DF-CCP空间均匀性的双探针诊断研究  68-89
  4.1 引言  68
  4.2 不同放电参数下的径向空间分辨研究  68-78
    4.2.1 放电气压影响  69-72
    4.2.2 低频功率影响  72-74
    4.2.3 高频功率影响  74-76
    4.2.4 放电间距影响  76-77
    4.2.5 低频频率影响  77-78
  4.3 不同放电参数下的轴向空间分辨研究  78-86
    4.3.1 放电气压影响  78-81
    4.3.2 低频功率影响  81-83
    4.3.3 高频功率影响  83-84
    4.3.4 放电间距影响  84-85
    4.3.5 低频频率影响  85-86
  4.4 部分实验结果与模拟比较  86-88
  4.5 本章小结  88-89
5 DF-CCP的双频耦合效应研究  89-100
  5.1 引言  89-90
  5.2 高低频电源耦合效应研究  90-93
  5.3 不同放电间距下的耦合效应  93-95
  5.4 不同气压下的耦合效应  95-97
  5.5 不同低频频率下的耦合效应  97-99
  5.6 本章小结  99-100
6 DF-CCP质谱诊断研究  100-115
  6.1 引言  100-102
  6.2 Ar/O_2放电的离子能量分布和平均能量研究  102-114
    6.2.1 低频功率影响  103-109
    6.2.2 气压影响  109-110
    6.2.3 低频频率影响  110-112
    6.2.4 O_2含量的影响  112-114
  6.3 本章小结  114-115
结论与展望  115-118
  1 主要结论  115-116
  2 展望  116-118
参考文献  118-126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126-127
创新点摘要  127-128
致谢  128-129
作者简介  129-130

相似论文

  1. 生态浮床改善水源地水质的效果研究,X52
  2. 放电参数对不同频率驱动的容性耦合等离子体影响的研究,O536
  3. 孔隙介质的动力响应研究,O357.3
  4. 掘进巷道煤岩瓦斯流固耦合效应数值模拟研究,TD712
  5. 双针热脉冲式海底原位热流测量技术研究,P714.8
  6. 纳西族建筑文化与旅游创意地产的耦合效应研究,F592.7
  7. 基于ABAQUS软件的岩体渗流—应力耦合效应分析,TU45
  8. 自旋—轨道耦合作用对多层结构磁性隧道结输运性质的影响,O482.5
  9. 基于类非简并二波耦合效应的光群速调控,O437
  10. 基于磁声耦合效应的电导率图像重建研究,R318.0
  11. 水肥耦合对辣椒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S641.3
  12. 左手材料平板波导的导模特性,TB34
  13. 电化学方法去除混凝土中氯化物的有限元模拟,TU528
  14. 网壳结构二阶弹性精细化分析方法,TU399
  15. 摄动法在风暴潮研究中的应用,P731.23
  16. 水平偏心荷载下群桩受荷性状模型试验及设计方法研究,TU473.1
  17. 开口谐振环及其在微带滤波器中的应用,TN713
  18. 刚度主轴方位对模态耦合再生切削系统动态响应谐参数的影响,TG506
  19. N_2-O_2双频容性耦合等离子体的流体力学模拟,O53
  20. 利用朗缪尔双探针诊断电弧离子镀等离子体参数,TB43
  21. 8毫米频段固态功率合成技术研究,TN722.33

中图分类: > 数理科学和化学 > 物理学 > 等离子体物理学 > 辐射与测量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