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走向新文脉主义

作 者: 孙俊桥
导 师: 李先逵
学 校: 重庆大学
专 业: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关键词: 城市文化 建筑文脉 城市文脉 新文脉主义 文脉切片
分类号: TU984.11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462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伴随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建设中的矛盾日益突显,主要表现为割断历史文脉的“建设性破坏”、缺乏地域文化特色的“千城一面”现象、顾此失彼的城市新旧协调问题、不顾文脉和建成环境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所引发的短期效应等,其实质都是对城市文脉城市文化的忽视所致。这些日趋严重的问题导致了城市的整体危机(环境、特色、文化危机…),从而引发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思考,并在理论研究上表现为新形势下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新的科学方法的探索,力图在从建筑文脉扩展到城市文脉,意在新世纪时代用新文脉主义针对城市整体特色危机的解脱提供一种途径和方法。新文脉主义理论的重要性体现在城市文脉是城市形态和城市特色的高度概括,它见证城市历史、代表城市现在、指引城市未来。也是城市精神的高度凝练。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城市文脉中所蕴含的鲜活的城市文化正逐渐成为彰显城市地域特色和维护民族文化安全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新文脉主义理论的核心主体是建筑文脉及城市文脉,因此,对文脉进行研究有利于在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上对城市建设思想进行宏观的把握。其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核心价值体现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首先应强调本土的、地域文化的传承及其对文脉现代化的弘扬,新文脉主义是城市文化本质特征和城市特色的最高表现。它既是对城市文化过去的反思和总结,又是现在城市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探索和创造,并且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文化的方向和希望。从建筑文脉走向城市文脉的新文脉主义理论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论文主要做了如下创新工作:一、论文从分析各种文脉现象入手,对新文脉主义的构成作了高度的梳理和概括,重新对文脉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诠释,从学科交叉的角度创新性地提出了“文脉切片”的理论模型,并结合此模型分析了新文脉主义的主要特征;同时,针对城市的重要功能以及核心价值取向,对新文脉主义理论的构成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二、论文从文化学、社会学、行为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对文脉的关系体,如历史脉络、地理文化观、人文环境、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剖析与归纳,对影响文脉形成和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了详细研究,探索性地提出“文脉切片”理论模型,结合文化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三位一体”的文脉演化机制,来模拟分析文脉的典型运动过程,从而在深层次上总结出文脉的运行规律,在构建新文脉主义的理论框架方面做了一些启发性的工作。三、城市特色本质在于建筑和城市文脉中所蕴含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论文鲜明地提出以城市文脉的传承、弘扬与可持续发展来彰显城市特色。文脉的传承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休戚相关,以文脉思想来统领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创新性的思路,也是新文脉主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论文仔细梳理了各类文化遗产保护宪章、宣言、公约等,总结了国际国内文脉保护经验,提炼了蕴含于其中的文脉精髓,对于提升文脉的法制地位有较大的参考意义和价值。四、新文脉主义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理论构建和其生命力的要求,也是维护城市风貌、体现城市地域特色的重要手段,其理论价值更体现在实际运用上。论文针对这一目的,创新性地提出了实现新文脉主义可持续发展的四条基本原则——“提炼内涵精粹、发掘文化内涵、开发活力基因、激励有机更新”和三条主要途径——“强化文脉的地域文化特色、促进新旧文脉合体、新建筑创作的文脉化合”,以此指导在城市建设和规划设计中矛盾最为突出的三个问题:旧城改造问题、城市新旧协调问题、城市新区规划和新建筑创作问题。通过论文的研究,可以看到这样一条主线:在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中,新文脉主义秉承《北京宪章》精神,倡导文化多元、维护文化多样性,坚持走现代建筑地域化和地域建筑现代化之路,以彰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地域城市特色;以城市文脉的传承和弘扬为手段,倡导形式追随文脉的设计思路,在城市建设中生态与文态并重,从而达到人居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全球化进程、以及高技术与高情感平衡的现实要求下,提升新文脉主义理论在城市建设和规划设计中的战略价值和地位,不仅是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种种问题和矛盾的理论钥匙,更是和谐城市构建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英文摘要  5-12
论文图片索引  12-16
1 绪论  16-36
  1.1 城市文脉的提出  17-20
    1.1.1 文脉的缘起与借用  18-19
    1.1.2 文脉的传入与影响  19-20
  1.2 文脉研究概述  20-28
    1.2.1 国外的研究与实践  20-25
    1.2.2 国内的研究与认识  25-28
  1.3 文脉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方法  28-36
    1.3.1 文脉研究的目的意义  28-31
    1.3.2 文脉研究的内容和目标、方法  31-36
2 文脉意识的觉醒  36-54
  2.1 文脉意识的扩展  36-40
    2.1.1 文脉:语言学与建筑学的释义  36-37
    2.1.2 从建筑文脉到城市文脉  37-40
  2.2 城市文脉危机  40-47
    2.2.1 “千城一面”现象导致城市形象严重趋同  40-42
    2.2.2 大行其道的“非理性设计”导致城市文化的衰落  42-44
    2.2.3 “建设性破坏”造成城市记忆缺失  44-46
    2.2.4 “功能至上”造成城市人本精神的丧失  46-47
  2.3 走向新文脉主义  47-54
    2.3.1 文脉——城市文明之根系  47-48
    2.3.2 文脉观念的更新  48-50
    2.3.3 坚持新文脉主义方向  50-54
3 新文脉主义理念要义  54-90
  3.1 文脉的内涵外延  54-59
    3.1.1 文脉的内涵意义  54-56
    3.1.2 文脉的外延认识  56-59
  3.2 文脉的表现形态  59-71
    3.2.1 文脉的显型表达  60-67
    3.2.2 文脉的隐型表达  67-71
  3.3 文脉的主要特征  71-80
    3.3.1 原真性与变异性  71-72
    3.3.2 时代性与多元性  72-74
    3.3.3 整体性与有机性  74-76
    3.3.4 动态性和连续性  76
    3.3.5 表征性与内涵性  76-80
  3.4 文脉的功能作用  80-83
    3.4.1 识别功能  80-81
    3.4.2 定位功能  81-82
    3.4.3 发展功能  82-83
  3.5 文脉的价值取向  83-90
    3.5.1 展示历史价值  84-85
    3.5.2 彰显精神价值  85-86
    3.5.3 提升品质价值  86-87
    3.5.4 强化创新价值  87-90
4 文脉关系与演化  90-152
  4.1 文脉与史脉  90-98
    4.1.1 文脉与建筑思潮和建筑流派  90-92
    4.1.2 历史文化的积淀  92-95
    4.1.3 史脉的价值评价  95-98
  4.2 文脉与地脉  98-106
    4.2.1 地理环境的文化观念  98-99
    4.2.2 地域文化的现代意义  99-106
  4.3 文脉与人脉  106-114
    4.3.1 人本主义与人文资源  106-111
    4.3.2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111-114
  4.4 文脉与社会生活  114-127
    4.4.1 社会变化与文脉的活跃性  114-118
    4.4.2 生活习俗与文脉的丰富性  118-124
    4.4.3 文脉的民族性  124-127
  4.5 文脉的演化机制  127-152
    4.5.1 演化机制的模拟  128-134
    4.5.2 文脉的延续  134-137
    4.5.3 文脉的断裂  137-140
    4.5.4 文脉的错位  140-145
    4.5.5 文脉的取代  145-147
    4.5.6 文脉的融合  147-152
5 城市特色的文脉战略  152-178
  5.1 城市文脉与城市特色  152-162
    5.1.1 城市文化规划的战略定位  153-158
    5.1.2 城市特色本质在于城市文脉  158-162
  5.2 城市文脉的战略价值  162-170
    5.2.1 城市故事是文脉价值的生动再现  162-167
    5.2.2 城市个性是文脉可识别性的具体表达  167-169
    5.2.3 城市文脉促进城市文态的健康发展  169-170
  5.3 城市文脉战略价值的实现  170-178
    5.3.1 文脉追求的城市文化意境  171-173
    5.3.2 城市个性特色的文脉追求  173
    5.3.3 城市新旧关系的艺术处理  173-174
    5.3.4 城市文脉构建中的公共文化的强化  174-178
6 文化遗产保护的文脉统领  178-216
  6.1 文脉的法制地位  178-193
    6.1.1 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意义  178-179
    6.1.2 文脉社会价值的法律提升  179-182
    6.1.3 保护宪章的文脉精髓  182-190
    6.1.4 文脉观升值的展现  190-193
  6.2 国际文脉保护经验  193-198
    6.2.1 欧美国家城市文脉保护与发展  193-196
    6.2.2 日本城市文脉的保护和发展  196-197
    6.2.3 发展中国家文脉的保护与发展  197-198
  6.3 中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  198-209
    6.3.1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之路  198-200
    6.3.2 以文脉思想深化保护制度建设  200-205
    6.3.3 走出文化遗产保护的误区  205-209
  6.4 建立旧城保护与改造的新文脉机制  209-216
    6.4.1 旧城改造的反思─文脉的失落  209-211
    6.4.2 以文脉理论指导旧城保护与有机更新  211-216
7 文脉回归与可持续发展  216-260
  7.1 城市文化反思与文脉回归  216-221
    7.1.1 文化反思与软实力论  216-218
    7.1.2 文脉理论的回归  218-221
  7.2 可持续发展观的人文精神  221-226
    7.2.1 可持续发展观与人居议程中的人本主义  221-223
    7.2.2 文化遗产与文脉传承是人居环境的内涵要素  223-224
    7.2.3 中国城市文脉“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时代精神  224-226
  7.3 城市文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226-240
    7.3.1 提炼内涵精粹  226-230
    7.3.2 发掘文化内涵  230-234
    7.3.3 开发活力基因  234-237
    7.3.4 激励有机更新  237-240
  7.4 城市文脉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策略  240-260
    7.4.1 强化文脉的地域文化特色  240-247
    7.4.2 提升城市文脉对城市规划的战略价值  247-251
    7.4.3 新建筑创作的文脉化合  251-260
8 新文脉主义前景展望  260-276
  8.1 城市文化主导城市发展方向  260-269
    8.1.1 未来城市发展理论之探索  260-266
    8.1.2 广义新文脉主义城市畅想(生态文脉城市)  266-269
  8.2 新世纪建筑的文脉走向  269-276
    8.2.1 《北京宪章》的理论贡献  270-273
    8.2.2 人居环境与城市建筑永恒的文脉追求  273-276
9 结语  276-280
致谢  280-282
参考文献  282-292
附录  292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目录  292

相似论文

  1. 城市文化与都市报研究,G216.3
  2. 旅游城市的文化规划,TU984
  3. 中国城市建筑短命现象初探,TU201
  4. 城市森林文化理论与实证研究,S731.2
  5. 三坊七巷文化品牌的传播研究,G124
  6. 高教园区模式下的高校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研究,G641
  7. 城市文化中心区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初探,TU984.16
  8. 基于上海城市文化的网络产品设计,TB472
  9. 符号学视野下的城市文化元素研究,H0-05
  10. 赴华外国游客行为空间研究,F591
  11. 以城市文化建设提升沈阳城市竞争力研究,F299.2
  12. 城市文化环境特征与文化产业集群的空间耦合探究,G124
  13. 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研究,C912.81
  14. 城市民俗文化与城市形象的关系,TU984
  15. 王琦瑶们的弄堂人生,I207.42
  16. 从19世纪伦敦看狄更斯的城市观,I561
  17. 大众传播对农民工城市文化认同的影响研究,G206.3
  18. 基于城市文化视角的城市典型公共空间研究,TU984.113
  19. 苏州市城市雕塑应用研究,J313
  20. 资源型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G124
  21. 文化视野下的城市复兴及规划策略研究,TU984.114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城市规划 > 城市规划布局 > 总体规划 > 城市的改建、扩建、重建规划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