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符号学视角下的隐喻研究

作 者: 吕红周
导 师: 王铭玉
学 校: 黑龙江大学
专 业: 俄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符号学 隐喻 符号层级观 相似性
分类号: H0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30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作为最复杂和最有魅力的意义之谜,隐喻在语言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以及在人类对世界进行概念化和表达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也因此,隐喻成为了不同学科、众多学者探究的兴趣所在,在经历了修辞学、语言学、心理学、文学、哲学等学科的研究之后,隐喻展现出了不同的面貌。但不可否认的是,不同学科中的隐喻研究都存在着优势与不足。我们在文中详细考察了历史上隐喻研究的多重向度及其面临的困境,而后提出了符号学视角下进行隐喻研究的合法性。符号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具有强大的阐释力,我们的目的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用符号学的一般方法论原理对隐喻问题进行符号学阐释。从符号学的视角来分析隐喻的性质、隐喻的生成基础、生成过程和生成结果,把隐喻放在符号学的学科下进行解读。我们的立足点是把隐喻看做语言符号的使用,其动态的生成过程可以从符号关系的角度出发,符号所指间的相似性是隐喻生成的静态基础,符号使用者在主观积极联想的基础上建构符号所指间的相似性则是隐喻生成的动态过程,而符号所指的层级衍生是隐喻生成的结果。利用最有学术张力和解释力的符号学理论分析充斥人类生活的隐喻,符号学深入到语言的具体问题,在发挥符号学方法论解释力的同时,促进符号学与语言学的进一步融合。隐喻问题因其意义的复杂性,我们无法声称符号学可以完全解决隐喻的各种问题,只是寄希望于我们的研究能对揭示隐喻的本质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或某种启示。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6-7
Abstract  7-14
绪论  14-30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14-16
  第二节 隐喻研究现状  16-26
    一、西方隐喻研究现状  16-19
    二、国内隐喻研究现状  19-23
    三、俄罗斯隐喻研究现状  23-26
  第三节 符号学视角下隐喻研究的意义  26-30
第一章 隐喻研究的多重向度与困境  30-54
  第一节 隐喻研究的多重向度  30-45
    一、隐喻的修辞学研究  30-33
    二、隐喻的哲学研究  33-36
    三、隐喻的语言学研究  36-39
    四、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39-45
  第二节 隐喻多重向度研究的困境  45-54
    一、修辞学对隐喻研究的贡献与局限  45-47
    二、语言学对隐喻研究的贡献与局限  47-51
    三、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研究的贡献与局限  51-54
第二章 符号学研究隐喻的合法性  54-88
  第一节 符号学研究简史  54-64
    一、希腊罗马时期的符号学思想  54-56
    二、中世纪时期的符号学思想  56-58
    三、近、现代时期的符号学思想  58-64
  第二节 符号学的方法论研究  64-69
    一、二分法  65-67
    二、三分法  67-69
  第三节 走向符号学的隐喻研究  69-88
    一、语言符号学  69-76
    二、隐喻与符号  76-80
    三、隐喻与符号关系  80-88
第三章 隐喻生成的静态基础——符号间的相似性  88-100
  第一节 符号间的相似性  88-93
    一、符号学研究隐喻的前景  88-89
    二、相似性与隐喻关系的解读  89-91
    三、相似性的类型  91-93
  第二节 符号象似性  93-100
    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  93-95
    二、象似性理论  95-97
    三、隐喻与象似性  97-100
第四章 隐喻生成的动态机制—符号间相似性的构建  100-118
  第一节 隐喻建构过程中的主体考察  100-106
    一、主体·主体性·主体间性  100-103
    二、隐喻建构中主体的共性和个性因素  103-106
  第二节 符号间相似性的构建形式  106-112
    一、用表示具体事物或现象的符号转而表示另一具体事物或现象  107-108
    二、用表示具体事物或现象的符号转而表示抽象事物或现象  108-111
    三、用表示抽象事物或现象的符号转而表示具体事物或现象  111
    四、用表示抽象事物或现象的符号转而表示另一抽象事物或现象  111-112
  第三节 隐喻的特征  112-118
    一、形象性  112-114
    二、新奇性  114
    三、普遍性  114-115
    四、动态生成性  115-116
    五、语义模糊性  116
    六、民族文化性  116-118
第五章 隐喻生成的结果与符号学解读  118-152
  第一节 语言符号的系统性与层级性研究  118-138
    一、索绪尔的语言系统观研究  118-127
    二、语言符号系统的层级性研究  127-138
  第二节 符号学视角下的隐喻意义  138-152
    一、字面意义与隐喻意义  138-143
    二、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的关系探究  143-152
结论  152-156
参考文献  156-164
致谢  164-165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65-166
详细摘要  166-174

相似论文

  1. 基于行为特征的IRC僵尸网络检测方法研究,TP393.08
  2. 诗意的疏离:图文之间,J506
  3. 构式语法观照下的高中英语双及物结构教学研究,G633.41
  4. 海西科学解释网络模型中的隐喻,N02
  5. 平顶山烤烟综合质量评价及与美国烤烟的对比分析,S572
  6. 概念隐喻的认识论意义,B842.1
  7. 旅游对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植被的影响,S759.9
  8.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认知隐喻研究,I712.072
  9. 概念隐喻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证性研究,G633.41
  10. 以刘翔的媒介形象为例看新闻传播的神话性,G206
  11. 基于形状的汉画像检索技术研究,TP391.41
  12. 概念隐喻理论视域中《红楼梦》诗词的英译研究,I046
  13. 张一白城市电影的创作研究,J905
  14. 基于教师隐喻视角的教师形象重构,G451.1
  15. 从社会认知角度看广告中的性别隐喻,H05
  16. 汉、英语情感隐喻对比研究综述,H315
  17. 现代汉语触觉感官词的认知语义研究,H136
  18. 关于海报设计中的隐喻研究,J524
  19. 元白相似性考索,I207.22
  20. 概念隐喻及其翻译:奥巴马演讲个案研究,H315.9
  21. 汉英饮食动词对比研究,H314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语言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