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GIS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

作 者: 贾晓娟
导 师: 常庆瑞
学 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专 业: 土地资源与空间信息技术
关键词: RS和GIS 黄土丘陵沟壑区 退耕还林工程 综合效益评价
分类号: F326.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288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为保护和改善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实施的一项重要的生态恢复工程。因此,评价该工程建设成效,不仅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高效实施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退耕区生态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选取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重点实施地区的黄土丘陵沟壑典型区——吴起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为研究对象,在遥感、GIS技术支持下,根据吴起县TM遥感影像,结合野外实地考察与采样,以及退耕还林的各种统计资料和数据,通过ERDAS和ARCGIS软件获取吴起县土地利用分类图,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引入景观格局空间分析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原理,选取一定的景观格局指数和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从生态结构合理性、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对退耕还林还草所取得的生态效应进行量化研究。本研究主要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基于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方法获取的研究区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分类图,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角度,引入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进行了退耕还林生态效益定量研究,不仅考虑到退耕后林地带来的生态效益,还从区域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尺度上,对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效益进行了定量评价。(2)吴起县生态系统组分合理化,景观结构区域多样化和复杂化。2003年,吴起县草地和林地面积之和占到总面积的82.06%,耕地仅占到7.43%。与1986年相比,区域内景观优势度由5.62上升到5.78,主要景观类型已由草地+耕地演变为草地+林地;景观多样性指数由2.36上升到2.46;其景观异质性较高,且略有提高。整个生态系统景观组分趋向合理化,景观类型多样化,这使得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促进了生态的协调发展。(3)吴起县生态环境指数提高,总体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研究区总生态环境指数从1986年的0.219上升到2003年0.356,生态环境指数明显增大,增幅为62.43%,说明吴起县退耕还林还草带来了较好的生态效益,林地、草地等相对生态价值高的植被类型显著增加,从而使整体生态环境指数提高,全县整体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4)土地退化情况得到基本控制。从1986年到2003年,林地面积不断增长,大面积低盖度草地演变成高盖度草地,使得吴起县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情况得到缓解,土壤形成与保护、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娱乐文化生态服务价值均显著增加;该区土地主要利用类型变化导致退化的总生态贡献率仅为-0.7621%。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1
第一章 绪论  11-21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2
  1.2 国内外退耕还林还(草)效益评价研究概况  12-16
    1.2.1 国外退耕还林概况  12-13
    1.2.2 国内退耕还林还(草)研究概况  13-16
  1.3 研究区概况  16-18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8-21
    1.4.1 研究内容  18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8-21
第二章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21-31
  2.1 数据来源  21
    2.1.1 遥感数据  21
    2.1.2 其它数据  21
  2.2 数据获取与处理  21-24
    2.2.1 土地利用信息处理与提取  21
    2.2.2 土地利用类型确定  21-24
  2.3 研究方法  24-31
    2.3.1 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分析  24
    2.3.2 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多度  24-25
    2.3.3 土地利用变化类型重要度  25
    2.3.4 景观格局方法  25-26
    2.3.5 生态效应评价方法  26-31
第三章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31-45
  3.1 1986-2003 土地利用状况分析  31-35
  3.2 土地利用类型转化特征分析  35-42
    3.2.1 土地利用类型矩阵分析  35-36
    3.2.2 土地利用转换空间特征  36-42
  3.3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42-45
    3.3.1 景观结构变化分析  42-43
    3.3.2 景观异质性分析  43-45
第四章 吴起县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  45-57
  4.1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45-55
    4.1.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成分析  45-46
    4.1.2 整体生态效益  46-50
    4.1.3 生态贡献率分析  50-51
    4.1.4 生态效益的空间分异  51-55
  4.2 吴起县退耕还林生态综合效应评价  55-56
  4.3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6-57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7-61
  5.1 结论  57-58
  5.2 存在问题和研究展望  58-61
参考文献  61-65
致谢  65-66
作者简介  66

相似论文

  1. 退耕还林跟踪研究,F326.2
  2. 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F224
  3. 水利工程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研究,F282
  4. 湖南省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F326.2
  5. 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F326.2
  6. 煤矸石发电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研究,TD849.5
  7. 承德县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F326.27
  8. 基于RS和GIS的石羊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P208;P237
  9. 石溪河流域水能梯级开发方案及挡水坝结构选型研究,TV64
  10. 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劳动力供给的影响,F323.6;F224
  11. 我国退耕还林法律制度研究,F326.2
  12. 土壤侵蚀对种子迁移、流失和幼苗建植的影响,S157
  13.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空间尺度流域泥沙输移比的估算,S157.1
  14. 廊坊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F301
  15. 县区级医院引进MRI设备综合效益评价研究,R197.3
  16. 退耕还林工程驱动下的中国西南边疆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F301
  17. 潍坊市滨海地区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F301
  18. 燕沟流域景观格局现状、功能与动态研究,Q149
  19. 大山村林农复合系统生态学基础及综合效益评价,X826
  20. 黄土丘陵沟壑区丛枝菌根(AM)真菌多样性与植被自然恢复基础研究,S718.5
  21. 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特征对坡沟侵蚀环境的响应,S157

中图分类: > 经济 > 农业经济 > 中国农业经济 > 农业部门经济 > 林业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