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玉米秸秆还田对接茬冬小麦生长、衰老及土壤碳氮的影响

作 者: 刘阳
导 师: 廖允成
学 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专 业: 植物资源学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冬小麦 抗性生理 土壤碳氮 土壤微生物量
分类号: S512.1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275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人们为了追求高产而大量使用化学肥料,致使土壤肥力特别是土壤有机质含量迅速下降,同时大量未被利用的土壤养分流失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本文旨在低施肥下通过秸秆翻压还田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化肥利用率及土壤肥力,增加作物抗衰老性,从而提高作物产量。试验于2006年~2007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作一站进行,作物种植方式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小麦品种为西农2000,玉米品种为陕单902。试验共设5个玉米秸秆还田量(0kg/hm2对照、6000kg/hm2、9000kg/hm2、12000kg/hm2、15000kg/hm2),在低施肥下,比较系统地观测和研究了接茬冬小麦生长发育和旗叶抗性生理指标、冬小麦产量、土壤碳氮情况和土壤微生物碳氮量,得出如下结论:1不同秸秆还田量对接茬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本试验表明,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冬小麦出苗率随之减小,秸秆还田量与出苗率成反比;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冬生分蘖有负面影响,对冬小麦春生分蘖有促进作用;各处理的单株成穗数和单株叶面积随秸秆还田量增加,表现出先高后低的趋势,其中处理Ⅲ(9000kg/hm2)的成穗数和单株叶面积最大,处理Ⅴ(15000kg/hm2)最小;秸秆还田对作物株高的影响各时期表现不同,可能是冬小麦的分蘖、成穗和土壤肥力供给共同影响的结果。2不同秸秆还田量对接茬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秸秆翻压还田后对接茬冬小麦产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小麦籽粒千粒重影响效果不同,适宜的还田量Ⅲ(9000kg/hm2)对千粒重有显著促进作用。产量上,除处理Ⅱ(6000kg/hm2)与处理Ⅳ(12000kg/hm2)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各处理的产量均达到显著差异,处理Ⅲ(9000kg/hm2)产量最高,处理Ⅴ(15000kg/hm2)产量最低。适量秸秆还田较未施秸秆和施入少量或过量的秸秆处理有显著的增产效果。3不同秸秆还田量对接茬冬小麦抗衰老能力的影响试验表明,适量秸秆还田(9000kg/hm2)可显著抑制接茬冬小麦灌浆中后期旗叶Chla降解,提高小麦灌浆中后期旗叶Chla/Chlb的比值,与其他处理相比,其光合速率与叶绿素的相关性得到加强。接茬冬小麦旗叶超氧化物岐化酶和可溶性蛋白的变化,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呈单峰变化,过氧化物酶和丙二醛的变化,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呈单谷变化。秸秆还田对小麦旗叶衰老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保护酶的水平,尤其是POD。在本试验条件下,处理Ⅲ的各抗衰老性指标最好,抗衰老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值最大,产量最高;处理Ⅴ的各抗衰老性指标最差,抗衰老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值最小,产量最低。4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碳氮的影响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比播种前均有所增加,大小依次为Ⅴ>Ⅲ>Ⅳ>Ⅱ>Ⅰ。随着秸秆还田量增加,秸秆对土壤全氮消耗的缓冲效果先增大后减小,处理Ⅲ的秸秆还田量效果最佳。各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随着秸秆还田量增加呈先高后低的趋势,其中处理Ⅲ增加最多(5.2mg/kg),处理Ⅰ最少(1.9mg/kg)。小麦收获后测定土壤硝态氮各处理依次表现为,Ⅲ>Ⅴ>Ⅱ>Ⅳ>Ⅰ,说明处理Ⅲ对土壤硝态氮保持效果最好。说明秸秆还田不仅对接茬麦田土壤氮素的供应起着积极的作用,还起着固定氮肥的作用,且这种作用在适量的还田量下最为显著。5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试验表明,处理Ⅲ能较大提高接茬麦地土壤微生物碳量,能很好地为下一茬作物储备土壤碳,也有效地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氮量和肥料的利用利用率。秸秆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影响较单施肥处理大。秸秆处理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碳/氮,改变了土壤微生物原有种群分布,增加了C/N较大的微生物量,这样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和矿化碳的分解,提高土壤供肥水平。本试验测定小麦收获后土壤BC/TC的值,说明秸秆处理后的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可利用碳增多,有机质稳定性降低也就是说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利用性变大,对土壤碳转化和贮藏有着积极的作用,其中处理Ⅲ效果最佳。综上所诉,在本地区低施肥常规田间管理下,9000kg/hm2玉米秸秆还田量对接茬冬小麦生长发育、旗叶抗衰老性及增产较为适宜;对土壤生态环境和碳氮水平有着促进作用;对土壤微生物量调空也起着积极作用。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0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0-18
  1.1 研究背景  10-11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
  1.3 秸秆还田研究现状  11-16
  1.4 研究内容  16-17
  1.5 技术路线  17-18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18-21
  2.1 试验地概况及试验设计  18
  2.2 测定项目及分析方法  18-20
  2.3 统计方法  20-21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21-45
  3.1 玉米秸秆还田对接茬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21-24
    3.1.2.1 各处理冬小麦株高动态  22
    3.1.2.2 各处理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动态  22-24
  3.2 各处理产量对比  24
  3.3 玉米秸秆还田对接茬冬小麦旗叶光合色素的影响  24-28
  3.4 玉米秸秆还田对接茬冬小麦灌浆期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28-32
  3.5 秸秆还田对接茬冬小麦灌浆期旗叶光合特性与光合色素的相关性分析  32-34
  3.6 玉米秸秆还田对接茬冬小麦灌浆期旗叶衰老的影响  34-38
  3.7 玉米秸秆还田对接茬麦田土壤碳氮的影响  38-41
  3.8 玉米秸秆还田对接茬麦田土壤微生物碳氮量的影响  41-45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5-50
  4.1 讨论  45-49
  4.2 结论  49-50
参考文献  50-55
致谢  55-56
作者简介  56-57
缩写词说明  57

相似论文

  1. 河南境内淮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X52
  2.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硝态氮变化及产量的影响,S512.11
  3. 10t/hm~2冬小麦氮素营养特性及诊断和氮肥运筹研究,S512.1
  4. 水田秸秆还田机埋草起浆装置的试验研究,S224.29
  5. 秸秆还田施肥播种机的设计与试验研究,S223.25
  6. 江淮历代小麦主栽品种生产力与氮肥效率的比较研究,S512.1
  7. 不同轮作制度稻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研究,S511
  8. 添加腐熟秸秆调节土壤碳氮比对烤烟碳氮代谢及品质影响的研究,S572
  9.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S512.1
  10. 氮肥施用时期对小麦产量形成及品质调控研究,S512.1
  11.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冬小麦根系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关系的研究,S512.11
  12. 施氮量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分布和产量的影响,S512.11
  13. 不同抗旱性冬小麦品种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S512.11
  14. 不同类型冬小麦品种抗晚霜冻能力鉴定及相关生理指标研究,S512.11
  15. 施肥水平对作物生长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S147.2
  16. 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活性有机碳、氮与作物生长间关系动态研究,S158
  17. 太原盆地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与CO2净交换的关系研究,S512.11
  18. 土壤盐分对棉田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肥力的影响,S562
  19. 稻麦两熟制秸秆沟埋还田作用特点研究,S141.4
  20. 松嫩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对模拟增温及氮沉降的响应,S812.2
  21. 竹炭对梨园土壤碳—氮—磷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X172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 小麦 > 冬小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