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江南水网城市滨水公共空间要素的“有机选择”与重构

作 者: 高钰
导 师: 黄耀志
学 校: 苏州科技学院
专 业: 城市规划与设计
关键词: 江南水网地区 滨水公共空间 要素集合 有机选择
分类号: TU984.1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23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江南水网地区深厚的历史脉络成就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滨水空间,而现代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却逐渐失去了传统的、地域的特色。现代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构成要素纷繁芜杂,如何把握主导因素,从设计层面上引导空间的地区性和地域化营造,是规划设计人员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滨水公共空间建设的关键问题。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发现,在规划设计层面上普遍存在对各类型滨水空间主导因素不明确的情况,或者把各种相关因素简单合成,是致使成果无法突出传统理念和地方特色的根本原因。所以,本研究提出了“有机选择”的设计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将构成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诸多要素置于城市结构中进行分析定位,分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在规划设计层面中把握主导因素,并在必要控制的要素间形成有机的整体。这种“有机选择”的设计方法,是从要素对不同环境的契合能力以及地域社会生活冲突性两个视角出发,对各种要素进行分析评判,并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历史环境的实际需求,选择相应系统范畴的要素集合,根据集合要素的特征选择适当的构成方式对其进行重构,以指导规划设计与建设。本研究以江南水网城市滨水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利用“有机选择”的规划设计方法,提出了江南水网地区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开发中,应以恰当的密度结构、滨水公共空间的功能混合化、尺度多元化、空间生态化等方面作为设计策略,并应唤回传统的滨水公共交流空间,使其活力得到重生;并提出应该对建成环境进行维护与反馈,以是否反映公共空间的品质为主要内容对其进行审视并修正,保证空间的传统与地域特色得以持续发展。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0
第一章 引言  10-18
  1.1 研究对象地域范围的确定  10-12
    1.1.1 “江南水网地区”的界定  10
    1.1.2 城市滨水区的含义  10-11
    1.1.3 城市滨水公共空间  11-12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13
    1.2.1 研究背景  12-13
    1.2.2 研究意义  13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6
    1.3.1 国外对城市滨水区的研究  13-15
    1.3.2 国内对城市滨水区的研究  15-16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6-17
  1.5 研究框架  17-18
第二章 江南水网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基础研究  18-27
  2.1 城市滨水公共空间与城市空间  18-20
    2.1.1 城市公共交流的载体  18-19
    2.1.2 滨水地区建设的主体  19-20
  2.2 江南水网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形成的背景  20-22
    2.2.1 自然条件影响  20-21
    2.2.2 “江河文化”  21
    2.2.3 坊巷制度  21-22
  2.3 江南水网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发展  22-25
    2.3.1 国外城市滨水区的演变背景  22-23
    2.3.2 我国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发展  23-24
    2.3.3 现阶段江南水网城市滨水空间的建设  24-25
  2.4 江南水网城市滨水公共空间设计存在的片面性  25-27
    2.4.1 对传统与现代信息的片面选择  25-26
    2.4.2 对空间构成要素的片面诠释  26-27
第三章 滨水公共空间“有机选择”的设计方法  27-49
  3.1 “有机选择”的内涵  27-30
    3.1.1 “有机选择”的概念  27
    3.1.2 “有机选择”的目标  27-30
  3.2 “有机选择”的原则  30-31
    3.2.1 双向性原则  30
    3.2.2 弹性原则  30
    3.2.3 “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原则  30-31
  3.3 “有机选择”的要素  31-40
    3.3.1 直接选择要素  31-32
    3.3.2 间接影响要素  32-34
    3.3.3 要素的层级结构  34-38
    3.3.4 要素的价值与属性  38-40
  3.4 “有机选择”的过程  40-49
    3.4.1 要素的评判  40-45
    3.4.2 要素集合的选择  45-48
    3.4.3 要素属性的重构  48-49
第四章 江南水网城市滨水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49-79
  4.1 高密度的滨水公共空间  50-53
    4.1.1 传统滨水空间的高密度特征  50
    4.1.2 高密度下的要素集合及设计要点  50-53
  4.2 混合功能的滨水公共空间  53-59
    4.2.1 户外活动与空间多样性  53-54
    4.2.2 滨水公共空间的“功能混合”特征  54
    4.2.3 多维度的滨水公共空间功能混合  54-59
  4.3 多元尺度的滨水公共空间  59-67
    4.3.1 研究空间尺度的必要性  59
    4.3.2 多元尺度空间的内涵  59-60
    4.3.3 点状空间——庭院尺度与广场尺度  60-61
    4.3.4 线状空间——步行尺度、行车尺度与行船尺度  61-64
    4.3.5 面状空间——街巷尺度与地块尺度  64-65
    4.3.6 垂直空间——创造丰富的天际轮廓线  65-67
  4.4 滨水公共空间生态化  67-74
    4.4.1 传统与现代社会对水的需求  67-69
    4.4.2 传统滨水空间生态格局  69-70
    4.4.3 滨水公共空间生态结构的强化  70-74
  4.5 传统交流空间的回归  74-79
    4.5.1 传统交流空间的现代意义  74
    4.5.2 桥及其附属空间  74-75
    4.5.3 沿河街巷  75-76
    4.5.4 水埠  76-77
    4.5.5 河道  77
    4.5.6 铺砌的活动空间  77-79
第五章 滨水公共空间的反馈与维护  79-85
  5.1 动态互补的信息反馈  79-82
    5.1.1 反馈的必要性  79
    5.1.2 反馈的方法及原则  79-81
    5.1.3 反馈的内容的确定  81-82
  5.2 公共空间的管理维护  82-85
    5.2.1 维护要素的存在环境  82
    5.2.2 建立综合的城市管理机制  82-83
    5.2.3 促进公众的实质性参与  83-85
第六章 结语  85-88
  6.1 研究结论  85-87
    6.1.1 “有机选择”的方法  85
    6.1.2 “有机选择”的要素集成及重构  85-86
    6.1.3 “有机选择”的反馈与维护  86-87
  6.2 研究展望  87-88
参考文献  88-91
致谢  91-92
附录  92-94
作者简介  94

相似论文

  1. 生态导向下的江南水网地区村镇人居环境优化策略研究,TU982.29
  2. 济宁运河两岸滨水公共空间研究,TU984.18
  3. 西安市交通问题的结构模型研究与应用,U12
  4. 高技术企业成长内部要素及其集合的动态转化研究,F276.44
  5. 亲水·空间·融合,TU984.18
  6. 城市广场景观特色分级指标体系研究,TU984.18
  7. 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要素研究,TU984.18
  8. 荔波城市旅游用地及其接待设施指标研究,TU984.18
  9. 城市步行街景观特色分级指标体系研究,TU984.18
  10. 南京1912主题街区发展战略研究,TU984.18
  11.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的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TU984.18
  12. 株洲旧城滨水区改造更新研究,TU984.18
  13. 城市滨水空间及其环境的美学分析,TU984.18
  14. 千岛湖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研究,TU984.18
  15.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TU984.18
  16. 城市滨水景观特色规划设计研究,TU984.18
  17. 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优化研究,TU984.18
  18. 基于场所精神的长沙城市广场景观调查与分析,TU984.18
  19. 基于水文化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TU984.18
  20. 传承与再生—京杭运河(杭州城区段)滨水区更新设计研究,TU984.18
  21. 基于地域性的城市滨海游憩空间景观优化设计研究,TU984.18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城市规划 > 城市规划布局 > 特殊分区规划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