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超声强化介孔二氧化钛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作 者: 毛贝贝
导 师: 陈颖
学 校: 东北石油大学
专 业: 化学工程
关键词: 介孔二氧化钛 改性 超声 光催化组合 脱硫
分类号: O643.3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7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验采用超声强化作用水解制备介孔二氧化钛(TiO2)以及过渡金属(Fe,Ni,Cu,Zn)掺杂和稀土金属(La,Ce,Eu)掺杂介孔二氧化钛的改性研究。采用XRD、FT-IR、UV-VIS、TG-DTA、BET、TEM、EDX表征手段对产物进行分析比较。利用对模型化合物的光催化脱硫实验评价了催化剂的活性,实验还结合了吸附作用、氧化反应和萃取技术,从而达到较高处理效果。实验研究了模板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用量、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对催化剂结构及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nTi:nCTAB=1:0.04,焙烧温度为450℃,焙烧时间为2h,所得样品紫外光吸收波长为387nm,禁带宽度为3.2eV,粒径为6.9nm,晶格畸变ε=0.0214,平均孔径为3.21nm,比表面积为147.134 m2/g,孔容为0.259cm3/g的锐钛矿型介孔二氧化钛;实验分别以苯并噻吩和二苯并噻吩溶于石油醚为模型化合物,考察反应时间,催化剂TiO2、溶剂甲酸、相转移剂四丁基溴化铵和萃取剂甲醇的用量对脱硫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为二氧化钛3g/L,剂油比1:1,四丁基溴化铵0.8g/L,反应时间3h,甲醇与模拟油体积比1:1。此条件下,催化剂对苯并噻吩和二苯并噻吩模型化合物的脱硫率分别为66.25%和62.67%。实验又将光催化技术与氧化技术结合应用,将反应体系中加入氧化剂双氧水,并确定其最佳体积用量为5%,此时催化剂对苯并噻和二苯并噻模型化合物的脱硫率分别为93.68%和90.73%。实验考察过渡金属和稀土金属掺杂介孔二氧化钛的结构及活性,结果表明:过渡金属Ni、Fe、Cu、Zn改性催化剂,对苯并噻吩的处理,最佳掺杂量分别为3.5%、0.6%、7%、2%,其中掺杂3.5%Ni的脱硫率最高为92.79%;对二苯并噻吩的处理,最佳掺杂量分别为5%、0.6%、7%、3%,其中掺杂5%Ni的脱硫率最高为89.02%。稀土金属La、Ce、Eu改性催化剂,对苯并噻吩和二苯并噻吩的处理,最佳掺杂量均为1%、3%、1.5%,其中3%Ce对两模型化合物的脱硫率最高,分别为90.89%和86.93%。改性催化剂的吸收光谱除了Zn以外均向可见光区红移,粒径为7.513.5nm,平均孔径为2.54.5nm,比表面积为110220m2/g。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7
创新点摘要  7-11
前言  11-12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2-22
  1.1 国内外脱硫现状  12-13
    1.1.1 燃料中硫化物的种类  12
    1.1.2 燃料中硫含量指标  12-13
    1.1.3 主要脱硫方法  13
  1.2 光催化技术优越性  13-17
    1.2.1 光催化技术简介  13
    1.2.2 光催化技术在脱硫方面的应用  13-16
    1.2.3 光催化技术优劣势分析  16-17
  1.3 光催化剂TiO_2 理论基础  17-21
    1.3.1 TiO_2 的性质  17-18
    1.3.2 TiO_2 的制备方法  18-19
    1.3.3 TiO_2 的改性研究  19-21
  1.4 立题依据及研究思路  21-22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2-25
  2.1 实验部分  22-23
    2.1.1 实验试剂  22
    2.1.2 实验仪器  22-23
  2.2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23
  2.3 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23-24
    2.3.1 XRD 分析  23
    2.3.2 TG-DTA 分析  23
    2.3.3 FT-IR 分析  23
    2.3.4 UV-Vis 分析  23-24
    2.3.5 BET 测定  24
    2.3.6 TEM 及EDX 分析  24
  2.4 光催化实验  24
  2.5 硫含量分析  24-25
第三章 介孔TiO_2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25-40
  3.1 介孔TiO_2 的制备  25
  3.2 介孔TiO_2 的表征分析  25-31
    3.2.1 广角XRD 分析  25-26
    3.2.2 FT-IR 分析  26
    3.2.3 UV-VIS 分析  26-27
    3.2.4 TG-DTA 分析  27-28
    3.2.5 TEM 及EDX 分析  28-29
    3.2.6 样品孔结构分析  29-31
  3.3 制备条件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31-34
    3.3.1 模板剂用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31-32
    3.3.2 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32-33
    3.3.3 焙烧时间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33-34
  3.4 反应条件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34-39
    3.4.1 空白实验  34
    3.4.2 催化剂用量对脱硫率的影响  34-35
    3.4.3 剂油比对脱硫率的影响  35-36
    3.4.4 相转移剂用量对脱硫率的影响  36-37
    3.4.5 反应时间对脱硫率的影响  37
    3.4.6 萃取剂用量对脱硫率的影响  37-38
    3.4.7 氧化剂用量对脱硫率的影响  38-39
  3.5 小结  39-40
第四章 过渡金属掺杂介孔 TiO_2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40-52
  4.1 实验部分  40
    4.1.1 实验试剂  40
    4.1.2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40
  4.2 光催化实验结果与讨论分析  40-43
    4.2.1 Fe 掺杂量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40-41
    4.2.2 Ni 掺杂量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41-42
    4.2.3 Zn 掺杂量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42
    4.2.4 Cu 掺杂量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42-43
  4.3 催化剂的表征  43-51
    4.3.1 广角XRD 分析  43-45
    4.3.2 FT-IR 分析  45
    4.3.3 UV-Vis 分析  45-46
    4.3.4 TEM 及EDX 分析  46-49
    4.3.5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分析  49-51
  4.4 本章小结  51-52
第五章 稀土元素掺杂介孔 TiO_2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52-62
  5.1 实验部分  52
    5.1.1 实验试剂  52
    5.1.2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52
  5.2 光催化实验结果与讨论分析  52-55
    5.2.1 La 掺杂量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52-53
    5.2.2 Ce 掺杂量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53-54
    5.2.3 Eu 掺杂量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54-55
  5.3 催化剂的表征  55-61
    5.3.1 广角XRD 分析  55-56
    5.3.2 FT-IR 分析  56
    5.3.3 UV-Vis 分析  56-57
    5.3.4 TEM 分析  57-59
    5.3.5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分析  59-61
  5.4 本章小结  61-62
结论  62-64
参考文献  64-69
发表文章目录  69-71
致谢  71-72
详细摘要  72-78

相似论文

  1. 基于超声波的泥浆密度测试机理的研究,TE256.7
  2. 超声处理RTM成型酚醛/乙醇在石英纤维表面的竞争吸附,TB332
  3. 纳米稀土硬质合金YG11R的成分与工艺优化及磨损研究,TG135.5
  4. 复合超声振动拉丝的理论与实验研究,TG663
  5. 超声波钎焊填缝及钎缝优化工艺研究,TG454
  6. 固定床钙基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实验研究,X701.3
  7. 多级喷动脱硫塔内雾化与蒸发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X701.3
  8. 基于FPGA的电磁超声检测系统的研究,TH878.2
  9. 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模态分类技术研究,V235
  10. 医学超声图像去噪方法研究,TP391.41
  11. 医学超声图像的三维可视化研究,TP391.41
  12. 桡动脉超声多普勒血流信号的特征提取及分类研究,TP391.41
  13. 面向嵌入式超声检测系统的图形接口设计与应用,TP274.53
  14. 超声速巡航导弹姿态控制系统增益调度设计的参数化方法,TJ765.23
  15.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心脏超声特点与中医辩证及其关联性探索,R544.1
  16. Fe,V共掺杂TiO2催化剂的合成、表征及其性能研究,O614.411
  17. 苯并咪唑类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在萃取分离中的应用,O626.23
  18. 微氧条件下密闭电石炉尾气中COS气体吸附净化研究,X781
  19. LF热态渣循环利用过程中脱硫行为的研究,X757
  20. 生物医用OCS/PLLA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表征,R318.08
  21. 化学吸附法脱除FCC汽油中含硫化合物的研究,TE624.55

中图分类: > 数理科学和化学 > 化学 > 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 > 化学动力学、催化作用 > 催化 > 催化剂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