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东河塘石炭系CⅢ油藏开发效果评价及调整对策研究

作 者: 黄召庭
导 师: 鲁洪江
学 校: 成都理工大学
专 业: 油气田开发工程
关键词: 东河塘油田 石炭系油藏 地质建模 数值模拟 开发效果 调整对策
分类号: TE35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3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东河塘石炭系CⅢ油藏位于新疆库车县境内,是一个受北界逆断层控制的背斜构造块状底水油藏。目的层东河砂岩厚度大、纵向非均质性强,基本特点是顶部和底部物性差、中部物性相对较好。储层内部夹层发育,对油水运动有重要影响。自1990年投入开发以来,先后经历多个调整阶段,目前采出程度33.52%,综合含水率54%。油藏前期调整效果如何、现有井网的注采对应关系能否满足高效开发剩余油的要求、目前井网井距能否建立有效的注采压力系统是目前开发所面临的问题。本次研究从油藏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前人地质认识,按照“以地质研究为基础、油藏工程理论为指导,以动态分析、数值模拟为手段,以部署优选调整方案为目标”的技术思路,运用取芯、测井、地震等资料,开展油藏地质特征与地质建模研究;运用动态资料开展油藏开发效果评价、油藏工程研究;最后运用数值模拟设计及优选调整方案,指导开发调整。论文主要取得如下几点成果与认识:(1)提出了针对该油藏的综合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式、含水上升率关系式,并以此为基础对油藏进行了系统的开发效果评价,认为前期开发调整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水驱状况良好、含水上升缓慢,含水上升率评价系数为-4.32、累积含水采出比为0.97,地层压力提高并得以保持,但油藏目前存水率低,为0.47、注采比为0.89、开发效果有变差趋势。(2)计算油藏可采储量为1033.18×10~4t,预测水驱最终采收率为44.1%。(3)通过数值模拟历史拟合认为:夹层的发育及分布、底部稠油垫的存在及差异成岩作用是抑制底水锥进的主要原因,油井产水是注入水沿对应层位推进的结果,表现出层状油藏的开发特征。顶部两岩性段剩余油基本上全区分布、剩余地质储量为614.91×10~4t,占总剩余地质储量的39.4%,是油田调整挖潜的重点层位;底部层段剩余油只在局部富集。(4)计算油藏合理井网密度为18.2公顷/口、合理井距为235m、合理注采井数比为Cm=l: 1.084、而油藏目前井网密度为25.625公顷/口、注采井数比为1:0.47。油藏具有加密井网与注采井网调整空间。模拟目前执行方案认为目前井网条件不能满足高效开发剩余油的要求。基于开发效果评价、动态分析及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对油藏进行了注采方案调整完善及优化,模拟预测结果表明,按调整方案可以达到提高采油速度、控制油藏含水上升、保持地层压力及提高注水利用率的目标,采出程度比目前执行的方案提高了2.71%,达到43.13%,增加产油量63.58×10~4t。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第1章 引言  10-13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0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0-11
  1.3 技术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  11-12
  1.4 主要研究内容  12-13
第2章 油藏概况  13-16
  2.1 研究区域位置  13
  2.2 区域地质概况  13-14
  2.3 勘探开发概况  14-16
第3章 油藏地质特征  16-27
  3.1 油藏构造及断层特征  16
    3.1.1 构造特征  16
    3.1.2 断层特征  16
  3.2 地层特征  16-17
  3.3 储层特征  17-26
    3.3.1 储层岩性特征  17-18
    3.3.2 储层沉积特征  18
    3.3.3 储层物性特征  18-24
    3.3.4 夹层识别及分布特征  24-26
  3.4 流体性质  26
  3.5 地层压力和温度  26
  3.6 油藏类型  26-27
第4章 油藏开发效果评价  27-48
  4.1 油藏开发现状  27
  4.2 油藏注水开发效果评价  27-41
    4.2.1 综合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  28-29
    4.2.2 含水上升率  29-31
    4.2.3 含水采出比  31-32
    4.2.4 存水率动态评价  32-34
    4.2.5 水驱指数动态评价  34-35
    4.2.6 油藏压力保持水平  35-36
    4.2.7 能量驱动指数评价  36-37
    4.2.8 注水量评价  37-39
    4.2.9 调整措施效果评价  39-41
    4.2.10 水驱开发效果评价  41
  4.3 油藏可采储量计算  41-44
    4.3.1 水驱特征曲线适应性分析  41-42
    4.3.2 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图版法  42
    4.3.3 递减曲线法  42-43
    4.3.4 相渗曲线法  43-44
  4.4 油藏井网适应性评价  44-48
    4.4.1 合理技术井网密度确定  44-46
    4.4.2 合理井距确定  46
    4.4.3 极限井网密度确定  46-47
    4.4.4 合理注采井数比确定  47-48
第5章 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48-60
  5.1 油藏地质模型建立  48-50
  5.2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50-52
    5.2.1 模拟软件及数学模型  50
    5.2.2 模拟区域与时空网格  50
    5.2.3 初始参数场建立  50-52
    5.2.4 油藏动态数据  52
  5.3 油藏历史拟合  52-57
    5.3.1 历史拟合的主要原则  52-53
    5.3.2 历史拟合参数的调节  53
    5.3.3 油藏储量拟合  53-54
    5.3.4 油藏历史拟合  54
    5.3.5 单井历史拟合  54-57
  5.4 剩余油分布特征  57-60
    5.4.1 剩余油分布特征  57-58
    5.4.2 剩余油类型  58
    5.4.3 剩余油成因分析  58-60
第6章 油藏调整对策方案及优化  60-71
  6.1 目前井网采油速度潜力分析  60-62
  6.2 油藏注水调整及优化  62-65
    6.2.1 油藏注水方式优化  62-64
    6.2.2 油藏注水层位优化  64-65
  6.3 油藏合理注采井网调整  65-67
    6.3.1 合理注采井网部署原则  65-66
    6.3.2 合理注采井网调整方案  66-67
  6.4 油藏综合调整对策  67-71
    6.4.1 油藏综合调整对策依据  67-68
    6.4.2 油藏综合调整方案设计  68-69
    6.4.3 油藏综合调整预测结果  69-71
结论  71-73
致谢  73-74
参考文献  74-77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7

相似论文

  1. LNG系统中工作压力设定依据与换热器正交试验设计,TQ051.5
  2. 高强度钢板冲压件回弹的研究,TG386
  3. 筒形件可控径向加压充液拉深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TG386
  4. 硬质合金与钢连接工艺及机理研究,TG454
  5. 具有非对称端壁的涡轮叶栅气膜冷却数值研究,V231.3
  6. 复杂形体的高速气动对流及耦合换热研究,V215.4
  7. 轨道交通引起周围环境竖向振动的振源特性分析,U211.3
  8. 循环流化床内颗粒聚团的传热特性研究,TK124
  9. 生物质直接再燃的数值模拟,TK16
  10. 670t/h四角切圆锅炉炉内煤粉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TK224.11
  11. 1000MW超超临界褐煤锅炉炉内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TK224.11
  12. 喷动床内气固两相流动特性的研究,TK173
  13. 周向浓淡旋流燃烧器空气动力场的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TK223.23
  14. 中心回燃式燃烧室燃烧特性研究,TK223.21
  15. 迷宫式汽封和薄叶式汽封的数值模拟与对比分析,TK263.2
  16. 三峡库区水环境中营养盐磷分布规律的数值研究,X832
  17. 阀外置式小排量抽油泵的设计及性能仿真分析,TE933.3
  18. 渗流对尾矿坝稳定性影响的分析,TV649
  19. 低渗透油藏水力压裂研究,P618.13
  20. 果园风送式喷雾机流场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S491
  21. 微型联合收割机气流式清选装置的仿真研究,S225.3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石油、天然气工业 > 油气田开发与开采 > 采油工程 > 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