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消费时代的文学场研究

作 者: 郭仙
导 师: 杨小清;莫其逊
学 校: 广西师范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消费时代 文学场 文学生产 出版事业 审美乌托邦
分类号: I206.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441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文学具有意识形态性,不可避免地受到其所处的时代社会思潮、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讨论文学时也无法绕开其所处的时代环境。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物质产品的富足,我国社会步入了一个转型期,消费逐渐取代生产成为社会生活的主导。“消费社会”这一来自西方的概念越来越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它在将社会连成一个共同体的同时,也以更加隐秘的方式冲击着他的精神世界,构成了文学存在的新语境。论文从文学环境和文学发展的现状出发,主要借鉴法国社会学者皮埃尔·布迪厄的“文学场”理论,对当代文学的存在、生成状况进行考察。根据布迪厄的文学社会学的观点:文学是社会的综合组成部分,文学作品的生产和接受也可以被看成是社会形成过程的组成部分,作家、文学代理人、评论家等人,以及出版社、书店、文学界等组织、团体是文学场中主要的活动者。除政治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这三支决定文学场域的资本类型之外,出版事业在当代文学发展中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本文希望通过出版事业这样一个角度,运用文艺社会学、美学、出版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消费时代的文学场进行考察。当代中国的文学场呈现出政治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三足鼎立的状态,但这三种资本类型并不是等值的,于是,有学者用“倾斜的文学场”[1]、“裂变的文学场”[2]来概括市场压力下的当代文学生产。在市场的开拓和文学性的坚守之间,文学艺术如何突围,这是本文着力探索和尝试解决的问题。综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成果,本文认为:在展示感官欲望、翻奇求新、坠入时尚的消费时代,我们应当坚持文学场理论的指引,遵从诗性乌托邦的召唤。知识分子应走出象牙塔,在实践中以更加灵活、积极的方式去维护文学场的自主性,守护我们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论文分为四部分,主要解决以下问题:第一部分,从文学、文艺学发展的现实出发,充分考虑中西语境的差异,论证消费时代如何构成文学存在的新语境以及消费文化的特征。理论和事实两方面表明:在我国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已经出现了消费社会的特征,而发达地区的各种文化现象往往昭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发展方向,因此在当代中国进行消费时代及消费文化的研究具有其复杂性和紧迫性。消费社会最显著的变化是消费大众的崛起,消费主义统领下的消费文化呈现娱乐化、平面化、世俗化的特点。消费大众一方面为现代媒体所操控,一方面也通过市场表达自己的文化选择,挤压着传统的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同时,大众媒介的发达使书面线性阅读的文学必将经受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而文化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产品样式和品种的增多也极大地压缩了文学的存在空间。第二部分,从理论上认识作为社会综合组成部分的文学场。法国社会学者皮埃尔·布迪厄在他的研究中采用一种关系主义视角,用“场域”的观念将社会生活划分为一个个彼此独立又紧密联系的空间。通过考察19世纪下半叶法国文学界的状况,布迪厄认为文学场是一个充满斗争的场所,自主而独立的文学场的生成,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艺术法则的确立是文学场出现的关键标志。“为艺术而艺术”这一核心观念的提出,意味着文学艺术对任何既定的道德、经济、政治等力量或立场的断然拒绝。但从历史上看,文学艺术与政治、经济总是存在着无法割断的联系,拒斥的表面下通常隐含着实质的依赖关系。因此,布迪厄的文学场理论具有浓重的乌托邦色彩。但其所提供的文化社会学研究方法,打通了文学研究的第三条路,为我们研究消费时代的“文学场”、理清各种关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参照系。第三部分,考察消费时代文学生成和文学接受的变化,全面认识消费时代的文学场。在消费时代,随着“商品意识”、“市场意识”不断向各个领域渗透,“生产”这一我们通常用于指称物质生产活动的概念大有取代“创作”而被用于文学领域的趋势。从“文学创作”到“文学生产”,表面上是名词的更替,背后凸显的则是文学创作机制的转型和作家创作精神取向的转轨。同时,随着城市市民大众成为文艺的主要受众,文学接受也呈现出新的特点。表现为:传统经典的解构与戏说;视觉文化、通俗文化的盛行;作为商品消费的文艺消费;文艺作品的收藏与投资等。第四部分,考察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状态,探索消费时代文学研究、文学发展的突围之路。当代中国文学场呈现出政治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三足鼎立的状态,但无论是哪种资本形式在起作用,文学作品的诞生都需要“商业出版”的运作,最终,各种资本形式都要透过商业出版完成对文学场的征服。在市场的开拓和艺术性的坚守之间,作家在寻觅突围,文学期刊在不懈探索,对此,文学场理论依然给我们指引:文学正是通过坚守一种价值、一种理想,来守护我们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使人生不至坠入平面化。这也正是布迪厄文学场理论的深刻意义所在。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英文摘要  5-10
引言  10-11
一、消费时代:文学存在的新语境  11-17
  (一) 消费社会:西方与中国  11-12
  (二) 消费社会及消费文化的特征  12-17
二、文学场:作为社会的综合组成部分  17-25
  (一) 场域:一种关系主义视角  18-19
  (二) 文学场:颠倒的经济世界  19-22
  (三) 审美乌托邦:文学场理论及其意义  22-25
三、消费时代的文学场:文学生成和文学接受的变化  25-32
  (一) 从文学创作到文学生产:文学生成方式的转变  25-28
  (二) 从畅销书看消费时代的文艺消费景观  28-32
四、不懈探索:市场的开拓与文学性的坚守  32-38
  (一) 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形态  32-35
  (二) 出版事业作为文学生产场域的重要机构  35-36
  (三) 突围之路:乌托邦的召唤  36-38
结语  38-39
注释  39-43
参考文献  43-46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46-47
后记  47-48

相似论文

  1. 从文学到革命—丁玲《北斗》、《解放日报》文艺栏时期心态研究,I206.6
  2. 文化政治视域中的文学虚构,I0
  3. 消费时代电视交友节目的发展策略研究,G222
  4. 端木蕻良长篇小说论,I207.42
  5. 大众文化背景下文学空间的嬗变,I206.7
  6. 当代审美功用理论研究,B83-09
  7. 消费时代的家庭伦理叙事研究,I206.7
  8. “文学场”边缘的“80后”文学,I206.7
  9. 论布尔迪厄“文学场”,I565
  10. 马舍雷文学生产理论研究,I565.06
  11. 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手机文学研究,I206.7
  12. 路金波式营销与畅销青春文学,I206.7
  13. 电视人文谈话节目生存空间,G222
  14. 《中国》研究,I206.7
  15. 文艺传播视野中的文艺类电子书研究,I0-05
  16. 从文学期刊的演变看市场对文学的影响,I206.6
  17. 消费时代下中国当代油画价值取向探讨,J213
  18. 新媒介时代中国“青春文学”生产机制透视,I206.7
  19. 消费时代的女性主体意识,I207.42
  20. 试论马舍雷文学生产理论对当代文论的价值与意义,I0
  21. 论当下“纯文学”的生存境况,I207.4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当代文学(1949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