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浪漫与古典的交融 纯粹与理性的结合

作 者: 周雯
导 师: 王晓坤
学 校: 河南师范大学
专 业: 音乐学
关键词: 门德尔松 无词歌 音乐美学 歌唱性
分类号: J624.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9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作为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乐派最为伟大的作曲家之一,门德尔松的作品融合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音乐精髓,用古典的创作手法表现出富于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用“纯粹的”音乐表现手法歌唱出清新柔和、自然典雅的个人情感,独创出《无词歌》这一独特的钢琴小品音乐体裁,是浪漫主义音乐作品中的一朵奇葩。《无词歌》是门德尔松在1829至1845年间以各国游历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为主要内容,用短小的标题性钢琴小品形式创作而成,一共分为八集,每集里分别有6首精致的作品,共48首,加上一首遗作,共49首。《无词歌》的每一首作品都像是一幅音乐素描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高度的辩证统一,表现了较为明晰的音乐形象和内容。在门德尔松自己所标记的9个标题中,有表现人们日常活动的:Op.19 No.3的《猎歌》、Op.67 No.4的《纺织歌》,有表现自然景色的:Op.62 No.6的《春之歌》,还有表现人文景观的三首著名的《威尼斯船歌》。这些作品在门德尔松所有《无词歌》创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我们进一步研究门德尔松提供了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门德尔松生活的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为切入点,以钢琴小品《无词歌》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和学习大量的相关成果,结合个人的演奏体会,从古典和浪漫主义时期的美学观点出发,探讨《无词歌》的歌唱性特点分类及创作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去探寻作品的内涵,为进一步理解门德尔松《无词歌》的艺术价值提供些许帮助。全文共分五部分。绪论部分,归纳研究门德尔松《无词歌》的目的、方法、手段、意义、着眼点、研究现状。第一章以分析社会历史背景和社会意识形态为基础,对门德尔松《无词歌》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创作思想变化进行分析,阐述门德尔松对于创作的独特想法和感受,为正确理解作品奠定了文化基础。第二章从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美学的结合、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及他律论与自律论的美学角度出发,研究《无词歌》在矛盾中调和出的音乐的美。第三章以《无词歌》作为本体研究,将其以声乐体裁分类作为切入点,阐述其“歌唱性”这一“纯粹音乐”的特点。结语部分,论述钢琴小品集《无词歌》“浪漫与古典的交融,纯粹与理性的结合”的创作特点。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7
目录  7-9
绪论  9-11
第一章 门德尔松与《无词歌》  11-21
  1.1 社会历史背景  11-14
    1.1.1 社会因素  12-13
    1.1.2 个人生活背景及创作  13-14
  1.2 社会意识影响下的音乐形态  14-16
    1.2.1 浪漫的音乐特征  15
    1.2.2 丰富的创作体裁  15-16
    1.2.3 多样的作曲技法  16
  1.3 《无词歌》  16-21
    1.3.1 门德尔松的创作思想  18-19
    1.3.2 《无词歌》的创作理念  19-21
第二章 《无词歌》的美学特点  21-29
  2.1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美学的结合  21-23
    2.1.1 形成原因  22-23
    2.1.2 创作表现  23
  2.2 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性  23-25
    2.2.1 歌唱抒情性的音乐旋律  24-25
    2.2.2 统一的器乐化伴奏织体  25
    2.2.3 歌曲化的多种发展手法  25
  2.3 他律论与自律论的美学体现  25-29
    2.3.1 他律论  25-26
    2.3.2 自律论  26-27
    2.3.3 《无词歌》中的他律论美学特点  27-28
    2.3.4 《无词歌》中的自律论美学特点  28-29
第三章 《无词歌》的歌唱性特点及演奏分析  29-61
  3.1 独唱形式作品  30-40
    3.1.1 歌唱性创作分析  30-36
    3.1.2 演奏技法分析  36-40
  3.2 二重唱形式作品  40-44
    3.2.1 歌唱性创作分析  40-42
    3.2.2 演奏技法分析  42-44
  3.3 无伴奏合唱形式作品  44-51
    3.3.1 歌唱性创作分析  45-47
    3.3.2 演奏技法分析  47-51
  3.4 有伴奏合唱形式作品  51-54
    3.4.1 歌唱性创作分析  51-52
    3.4.2 演奏技法分析  52-54
  3.5 个性化小品形式作品  54-58
    3.5.1 歌唱性创作分析  54-55
    3.5.2 演奏技法分析  55-58
  3.6 几种体裁结合的形式作品  58-61
    3.6.1 歌唱性创作分析  58
    3.6.2 演奏技法分析  58-61
结语  61-63
参考文献  63-65
附录  65-69
致谢  69-71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的科研成果  71-72

相似论文

  1. “体系即历史”——达尔豪斯音乐美学治学观蠡测,J601
  2. 永不凋谢的e小调,J622.1
  3. 《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其对音乐教育的启示,J601
  4. 交融中的新声,J614
  5. 门德尔松的三首序曲之研究,J605
  6. 西安地区民间鼓乐社与铜器社的念词、歌章研究,J607
  7. 门德尔松和他的《无词歌》,J605
  8. 管窥二胡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的移植与版本比较,J632.21
  9. 声乐钢琴伴奏中“歌唱性思维”的应用研究,J624.1
  10. 阿尔贝尼兹《西班牙组曲》的民族情结及其钢琴演绎,J624.1
  11. 英语电影歌曲汉译研究,H315.9
  12. 论钢琴演奏歌唱性的技能培养,J616
  13. 期待与风格,J601
  14. 西方音乐研究在中国(1980-2000),J609.1
  15. 从音乐美学的角度谈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J601
  16. 阿诺尔德·勋伯格的音乐思想研究,J609.1
  17. 《淮南子》音乐美学思想的矛盾统一性,J601
  18. 门德尔松《无词歌》的艺术特征与教学启示,J624.1
  19. 源自灵魂深处的宽慰,J614
  20. 浅论李贽音乐美学思想中的“流行”因素,J601

中图分类: > 艺术 > 音乐 > 器乐理论与演奏法 > 键盘、簧乐理论和演奏法 > 钢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