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V-EPC制备自生TiC颗粒增强表面复合材料的组织及均匀性研究

作 者: 羊浩
导 师: 蒋业华
学 校: 昆明理工大学
专 业: 材料加工工程
关键词: 表面复合材料 V-EPC铸渗工艺 自生TiC颗粒 致密度 均匀性
分类号: TB33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5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论文采用真空实型负压(V-EPC)铸渗工艺结合自蔓延(SHS)涂层技术,采用了Ti-C与Ti-C-Fe两种自蔓延反应体系制备出了自生TiC颗粒增强钢基表面复合材料。研究了表面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表面质量、尺寸精度、复合层组织以及复合层的均匀性等内容。通过对复合材料表面质量和尺寸精度的研究发现,在采用Ti-C体系预制块制备复合材料时,随着预制块致密度(50%~60%)的提高,复合材料表面质量也随之提高;但是,当预制块致密度超过60%时,复合材料表面质量急剧下降。保持预制块的致密度为55%,随着预制块中钢粉含量的增加(0%~20%),复合材料表面质量提高,尺寸精度也较高,在CT5~6级;当钢粉含量超过20%时,复合材料的表面缺陷增多,尺寸精度也下降;在三种复合方式(底面复合、侧面复合和顶面复合)中,采用侧面复合的方式得到的复合材料尺寸精度较高,在CT5~6级;采用顶面复合的方式尺寸精度最低,为CT7~8级。通过光学显微镜对复合材料组织进行研究,发现随着Ti-C体系预制块致密度的提高(50%~65%),复合材料中过渡层质量下降。采用Ti-C-Fe体系(ρ_R=55%)制备复合材料时,随着预制块中钢粉含量增加(10%~30%)复合材料中过渡层质量提高。通过扫描电镜对复合层进行观察,发现处在不同位置的TiC颗粒,形貌也各不相同;在复合层内层的TiC颗粒较小,而且多为圆整的球状;在复合层的外层,TiC颗粒尺寸增大,圆整程度降低。总体上,用Ti-C-Fe体系制备得到的TiC颗粒尺寸较小,圆整度好,从内层到外层的TiC颗粒尺寸变化程度较小(1μm~3μm);而Ti-C体系得到的TiC颗粒,在复合层中从内层到外层尺寸变化大(1μm~10μm),圆整程度也较差。使用能谱分析和ImageTool图象处理软件对复合层的均匀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在两种体系得到的表面复合材料复合层中,从内层到外层,Fe元素逐渐降低,而Ti元素逐渐升高,TiC颗粒的体积分数也逐渐提高,呈梯度分布。总体上,Ti-C-Fe体系制备的复合材料复合层中Fe、Ti两元素和TiC颗粒分布的均匀性要好于Ti-C体系制备的复合材料。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9
第一章 绪论  9-23
  1.1 选题背景  9-10
  1.2 自蔓延高温合成技术(SHS技术)  10-16
    1.2.1 SHS粉末技术  11-12
    1.2.2 SHS烧结技术  12
    1.2.3 SHS多孔体制备技术  12
    1.2.4 SHS致密化技术  12-13
    1.2.5 SHS熔铸技术  13-14
    1.2.6 SHS焊接技术  14
    1.2.7 SHS涂层技术  14-16
  1.3 铸渗法制备表面复合材料的研究  16-19
    1.3.1 普通铸渗  16
    1.3.2 压力铸渗  16-17
    1.3.3 离心铸造  17
    1.3.4 V-EPC铸渗工艺  17
    1.3.5 SHS(自蔓延)铸渗法制备金属基表面复合材料  17-18
    1.3.6 铸渗工艺制备表面复合材料的局限性  18-19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19-23
    1.4.1 论文研究的目的  19-20
    1.4.2 论文研究的内容  20-23
第二章 自生TiC颗粒表面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23-39
  2.1 基材与自生增强相反应体系的选择  23-25
    2.1.1 基材的选择  23-24
    2.1.2 增强相反应体系的选择  24-25
  2.2 实验过程  25-32
    2.2.1 实验方案的确定  25-27
    2.2.2 预制块的制备  27-30
    2.2.3 气化模的制备  30
    2.2.4 预制块的预置、浇注系统的连接和涂料的涂挂  30-31
    2.2.5 造型及浇铸  31-32
  2.3 复合材料的表面质量及尺寸精度  32-37
    2.3.1 粘结剂对表面质量的影响  33-34
    2.3.2 致密度对表面质量的影响  34-35
    2.3.3 预制块中钢粉含量对表面质量的影响  35-36
    2.3.4 复合材料的尺寸精度  36-37
  2.4 本章小结  37-39
第三章 自生TiC表面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  39-61
  3.1 Ti-C体系制备表面复合材料的组织  39-44
    3.1.1 Ti-C体系表面复合材料的物相分析  39-40
    3.1.2 复合材料的复合层组织  40-43
    3.1.3 复合材料的过渡层组织  43-44
  3.2 Ti-C体系中工艺参数对复合材料显微组织的影响  44-47
    3.2.1 预制块致密度对复合材料过渡层的影响  44-46
    3.2.2 预制块致密度对自生颗粒尺寸的影响  46-47
  3.3 Ti-C-Fe体系制备表面复合材料的组织  47-54
    3.3.1 Ti-C-Fe体系表面复合材料的物相分析  48-49
    3.3.2 复合材料的复合层组织  49-50
    3.3.3 复合材料的界面形貌  50-53
    3.3.4 复合材料过渡层的组织  53-54
  3.4 工艺参数对Ti-C-Fe体系制备表面复合材料的组织的影响  54-58
    3.4.1 预制块中钢粉含量对复合材料过渡层的影响  54-55
    3.4.2 预制块中钢粉含量对复合层组织的影响  55-57
    3.4.3 致密度对Ti-C-30%Fe体系复合层质量的影响  57-58
  3.5 复合层的形成机理  58-60
    3.5.1 自生TiC颗粒的形成机理  58-59
    3.5.2 铸渗过程中复合层形成过程  59-60
  3.6 本章小结  60-61
第四章 自生TiC颗粒表面复合材料组织均匀性及性能研究  61-73
  4.1 两种反应体系自生TiC颗粒形状、尺寸对比  61-64
  4.2 两种反应体系下复合层元素均匀性对比  64-68
  4.3 两种反应体系下复合层中TiC颗粒的分布均匀性  68-70
  4.4 两种体系中复合层的显微硬度变化规律  70-71
  4.5 本章小结  71-73
第五章 结论  73-75
参考文献  75-81
致谢  81-82
附录  82

相似论文

  1.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介质阻挡放电均匀性评价研究,TP391.41
  2. 微放电通道的径向扩展与放电均匀性的研究,TM83
  3. 转输天然气管网用气负荷研究与预测,TE973.6
  4. 基于镀银纤维的抗静电织物设计与开发,TS102.5
  5. 超光谱成像仪的实验室辐射定标,TH744.1
  6. 基于场景的非均匀性校正,TN215
  7. 基于非均匀性的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U416.217
  8. 光模数转换系统中的高精度光采样技术研究,TN911.7
  9. 基于环境温度的热像仪综合校正及硬件实现,TN215
  10. 高温多雨潮湿地区沥青混合料级配优化设计及技术性能研究,U414
  11. 基于FPGA的大型户外全彩色LED屏控制系统设计,TN873
  12. 跨声速风洞槽壁试验段流动特性初步研究,V211.74
  13. 双自转研磨方式下研磨成球机理的研究,TG580.68
  14. 双自转研磨成球机构对球度影响的研究,TG580.68
  15. 氮化硅表面沉积DLC膜的均匀性与摩擦学特性研究,TG174.453
  16. 液态机械搅拌铸造法制备SiC_p/6061Al复合材料,TG249.9
  17. 金川矿山废石—全尾砂高浓度充填料浆搅拌方式研究,TD853.34
  18. 新型电子封装用金刚石/铜复合材料的研制,TB331
  19. 金刚石/铜复合材料制备的研究,TB333
  20. 微波场均匀性设计及干燥过程数值模拟,TQ051.892
  21. 热电偶不均匀性分析及实验测试方法研究,TH811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一般工业技术 > 工程材料学 > 复合材料 > 金属复合材料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