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武侠小说中“义”观念从清末到民初的变迁
作 者: 张军
导 师: 王学钧;汤哲声
学 校: 苏州大学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武侠小说 义观念 清末民初 变迁
分类号: I207.4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4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武侠小说诞生至今,学界对武侠小说有了很多的研究,特别是对“侠”的研究,而对“义”的关注不足。侠义是一个整体,“侠”是“义”的外在表现,“义”是侠内在的动力源泉,正是这种水乳交融的关系,使我们不能只关注“侠”在武侠小说中的表现,也应关注武侠小说中的“义”,本文所谓“义”是指在武侠小说中支撑侠行为的内在特质。在传统社会,特别是动乱的年代,合法的利益得不到保护,人们对正义的需求从没有停止过,社会需要有一个渠道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侠客由此产生。传统侠的行为有着各种各样的表现,如:“有仇不报非君子、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替天行道”,这些表象的背后强有力支撑就是传统的“义”;清末时期,社会出现动乱,外国侵略者不断的侵入,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给清政府巨大的打击,清政府在这种打击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受到侵略的过程中,清政府一味的妥协退让,随意的出卖国家利益,这慢慢的激起了人们的不满意识,表现为反满,也就是反对清朝的统治;进入到民初,帝国主义开始在全世界瓜分殖民地,中国也没能逃脱厄运,面对列强的步步紧逼,中华民族面临忘种的危险,这种状况下,中国人民一开始就拿起反抗的武器,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民族主义的思潮。从上面的时间段我们可以看出,支撑侠行为的“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既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表现的特色。本文主要对“义”观念进行一个梳理,并揭示其从清末到民初的变迁。本文拟分为三章,对此问题展开论述。第一章论述传统武侠“义”的观念;第二章论述清末武侠“义”观念的变迁,第三章论述民初“义”观念的变迁,每一章结合文本细读,依据时间的顺序进行论述,并分析“义”观念在三个阶段所呈现的不同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5 Abstract 5-8 绪论 8-10 第一章 传统武侠“义”的观念 10-28 1、“有仇不报非君子”——复仇 10-15 2、“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朴素的平均主义思想 15-21 3、“替天行道”——维护统治阶级的合法性 21-28 第二章 清末武侠“义”观念的变迁 28-48 1、清末的社会背景及反满思潮 28-30 2、《六月霜》与反满 30-39 3、《自由结婚》与反满 39-48 第三章 民初武侠“义”观念的变迁 48-64 1、民初的社会背景及民族主义特点 48-50 2、《近代侠义英雄传》与反侵略 50-55 3、《清末民初小说书系—武侠卷》与反侵略 55-61 4、其它小说中的反侵略 61-64 结语 64-65 参考书目 65-66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66-67 后记 67-68
|
相似论文
- 云南民族旅游地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研究,F592.7
- 民族旅游地少数民族妇女性别角色变迁研究,F592.7
- 云南石林撒尼人传统服饰现状研究,K892.23
- 浙江近代乡村教育与农村人口变迁,G529
- 清末民初女装装饰工艺研究,TS941.2
- 农村嫁妆消费变迁研究,C912.82
- 新中国建立60年媒体“英模人物”报道的变迁,G212
- 建国以来人物报道变迁研究,G212
- 1903-1929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特点研究,G623.2
- 中路安徽庐剧的传承与生存现状,J825
- 从目的论看《鹿鼎记》中称谓语的翻译,I046
- 我国小学德育目标变迁研究:1978-2008,G621
- 清末民初我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价值观的演变,J60-4
- 政策变迁对房地产销售人员工作压力影响研究,F224
- 论清末民初宁绍地区的县自治财政,F812.9
- “印象·刘三姐”与社区经济文化变迁,F592.7
- 赫哲—那乃跨界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变迁研究,J607
- 流俗待看除旧弊,深闺有愿做新民,I206.5
- 清末民初报刊言情小说研究,I207.42
- 试论金庸武侠小说在泰国的传播,I207.4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小说 > 新体小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