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从无知走向成熟

作 者: 高扬
导 师: 李敏
学 校: 山东师范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美国成长小说 成长 成长契机 儿童叙事视角
分类号: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41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成长是人生一个必不可少的发展过程。青少年时期是人类由童年向成年的过渡阶段,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心理成长的关键阶段。然而如何完成从纯洁而浪漫的童话世界向复杂而充满矛盾的现实世界的转变,对每一个青少年来说都是一次严峻的人生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成长作为一个重要的人生经历,具有普遍的文学意义,势必会引起文学批评家的关注。具体到美国文学,青少年问题一直是美国文学关注的焦点。纵观美国文学史,曾经有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创作出有关青少年成长的作品。因此,在美国文学发展的历程中,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形成并得到发展----美国成长小说。2005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第一次把欧美“成长小说”研究列入其中,并要求探讨此类小说的主题、结构、叙事手法及其影响。毫无疑问,这一指南不仅提醒我们这一文类的重要性,同时还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Liu Wen, Vol.20.No.3)1960年,一位美国南方女作家哈帕·李出版了她的唯一一部作品《百舌鸟之死》(以下简称《百》)。作者哈帕也许并不为众人所知,但她的这部作品一经发表就众口交誉。小说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主要讲的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南方小镇的普通一家的生活,而作品反映出的特定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环境,往往使评论家把研究角度定在种族关系问题上,这是美国南方文学研究的母题。除此文学母题,作品中人物的塑造也十分精彩。我们读者所面对的是几个孩子,他们生动、活泼、有活力。在作品中他们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难忘的童年生活,而且还有他们自身的变化。很明显,经过四年的生活跨度,他们长高了,长大了,但更重要的是,在经历了特殊的遭遇后,他们心理成熟了。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主人公小海鸠的成长历程,探讨作品的成长主题。论文主体共分三章。第一章是理论框架,追溯成长小说的起源,梳理成长小说的发展脉络,进而引出这一理论的可行定义。由于本文以一本美国小说为例,因此本章引入对美国成长小说的研究,通过比照美国成长小说和经典成长小说特征的异同,探讨美国成长小说的意义,以便更好地把握理论的内涵。第二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具体分析主人公的成长过程,阐述作品的成长主题。本章又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围绕主人公与南方社会环境的冲突展开。主人公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南方,当时性别歧视依然严重。主流社会定位淑女为优雅、贤良、柔弱。受到开明的父亲的影响,小海鸠的行为和性格不符合这种定位和标准,与社会习俗产生冲突,突出表现在反对陈腐的姑妈的教导方面。面对人们对种族间关系的态度,小海鸠既有疑问又感到困惑。于是为了解开疑问,消除困惑,她采取一系列行动,经历一系列事件,却也无形中深入事实背后,得到事实真相,开始她人生的重要转变。第二部分着重于对小海鸠参与的一系列事件的分析。这一系列事件构成了她的成长契机。小说《百》正是抓住了促成主人公成长的契机,再现了主人公动态的成长旅程,由此小说的成长主题得以表现。本章最后一部分分析成长引路人的重要作用,成长引路人是美国成长小说的一个重要构件。从社会学角度看,每个人的成长都会受到一些人的影响,丰富着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对社会、自我的认识。成长引路人大致有三类情况:正面引路人、反面引路人和自然神灵。在《百》中,正、反两面的引路人对小海鸠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第三章通过论述作品的写作技巧,即儿童叙事视角,凸现作品的成长主题。美国文学作品惯常采用儿童叙事视角。作品通过儿童独特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展现他们的思想变化,使得整个成长过程更加自然、流畅、客观、可信,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三章内容紧密结合,相互关联,探讨了作品的成长主题。小海鸠的成长过程同时映射出美国千万青少年的成长,进而整个美国社会的成长和发展。最后通过父亲与小海鸠的对话,作者表达了对新世界的向往和期待,总有一天,在新一代年轻人的努力下,人类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公平、公正、平等的世界。

全文目录


Abstract  6-9
摘要  9-11
Introduction  11-16
Chapter One Theoretical Framework:Bildungsroman  16-27
  1.1 An Introduction to Bildungsroman  16-18
  1.2 Comparisons between Classical Bildungsroman and Its American Counterpart  18-24
    1.2.1 Protagonist  18-19
    1.2.2 Structure  19-21
    1.2.3 Ending  21-22
    1.2.4 Theme  22-23
    1.2.5 Narration  23-24
  1.3 To Kill a Mockingbird:an American Bildungsroman  24-27
Chapter Two Growth of the Protagonist  27-46
  2.1 Alienation from the Surroundings  27-29
  2.2 Opportunities for Growth  29-41
    2.2.1 Searching for “Arthur Radley”  29-32
    2.2.2 Family Education  32-35
    2.2.3 Tom Robinson’s Trial  35-38
    2.2.4 Finding Arthur Radley  38-41
  2.3 Mentor Roles  41-46
    2.3.1 Atticus  41-42
    2.3.2 Friends  42-45
    2.3.3 Negative Mentor  45-46
Chapter Three Presentation of the Protagonist’s Bildung  46-58
  3.1 Children’s Narrative  46-49
  3.2 Functions of Children’s Narrative  49-55
    3.2.1 Differentiation of Characters  50-52
    3.2.2 Revelation of Plot and Theme  52-55
  3.3 First-Person Narration  55-58
Conclusion  58-61
Bibliography  61-65
Acknowledgements  65-66
Publications  66

相似论文

  1. 教师专业成长积分制的实践探索,G451.1
  2. 教师实践知识的形成及发展研究,G451.1
  3. 宜春市锂电产业发展战略研究,F426.6
  4. 专家型数学教师盛淳的专业成长调查,G633.6
  5. 基于扎根理论的创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的平衡模式研究,F272
  6. 大学生士兵成长成才影响因素研究,E224
  7. 《他们眼望上苍》的叙事艺术解析,I712
  8. 比格·托马斯:《土生子》中的悲剧性英雄,I712
  9. 西北民族地区优秀教师成长的叙事研究,G451.1
  10. 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识别及其治理机制研究,F224
  11. 交叉上市对公司成长性的影响研究,F272;F224
  12. 产业集群持续成长因素研究,F270
  13. 集群内中小企业成长机制研究,F276.3
  14. 石家庄市民营科技企业成长路径与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F276.44
  15. 濮阳市党外代表人士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613
  16. 中等职业学校新任教师专业成长现状调查研究,G451.1
  17. 重塑“师魂”,G451.1
  18. 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制度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G423
  19. 梦醒黄昏—《天黑前的夏天》女性主义解读,I561
  20. 一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G633.3
  21.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人物形象塑造,I712

中图分类: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