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乌兰盖盆地早白垩世沉积古地理和盆地分析研究

作 者: 吴驰华
导 师: 伊海生
学 校: 成都理工大学
专 业: 地质学
关键词: 乌兰盖盆地 早白垩世 沉积体系 岩相古地理 盆地分析
分类号: P51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3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岩相古地理和沉积盆地分析等理论为指导,综合露头、钻测井等数据资料,结合区调报告、矿产报告等前人成果,以地层、沉积和构造等多学科融合分析为手段,对乌兰盖盆地白垩系下统巴彦花组进行了岩相古地理和盆地分析研究。在前人和课题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将乌兰盖盆地划分为高力罕坳陷、乌尼特坳陷、巴其北坳陷、巴彦呼硕坳陷、白音华坳陷五个次级坳陷,对其白垩系下统巴彦花组地层进行了概括和对比分析。通过野外实测剖面、观察剖面、钻井测井等资料,对岩相类型、沉积构造、剖面结构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将乌兰盖盆地白垩系下统巴彦花组划分为冲积扇相、湖泊相、湖底扇相3类沉积相,详细描述了各类沉积相的特征,并进一步得出巴彦花组整体为湖泊相沉积体系,且反映出乌兰盖盆地白垩系下统巴彦花组经历了湖底扇沉积-深湖-浅湖-滨湖平原(冲积扇)的沉积纵向演化序列。在盆地地层和沉积体系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层序地层学的原理进一步将白垩系下统巴彦花组分为两个准层序,依据准层序特征和层序格架图发现,乌兰盖盆地白垩系地层经历了2期较大规模的水进-水退旋回,出现了2次最大湖泛面,3个层序界面。沉积区整体处于湖泊相沉积体系中,并可进一步划分出沼泽微相、浅湖砂坝微相、席状砂坝微相、湖湾微相、滨湖滩坝微相等。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沉积体系、地层和层序格架研究,根据课题的研究任务和目的以及各期的客观地质资料、研究程度等,利用点(单个露头或单井)-线(联井剖面)-面(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图方法,尤其是建设性的以煤层作为等时地质体(煤层位于k1b~2段),最终确定k1b~2- k1b~4(k1b~1未打穿)为编图单元,编制了乌兰盖盆地白垩系下统巴彦花组k1b~2- k1b~4段岩相古地理图。结果表明:乌兰盖盆地中轴线地区在早白垩世时期存在三个深湖区,是深色泥岩广泛分布的地区,向北逐渐过渡为灰绿色砂泥岩相的浅湖相带,地形坡度和缓。南侧坡度起伏大,其间发育有平行盆地边缘北东走向浅湖区。向南北两侧伸展浅湖区间隔地带为浅灰色砂砾岩相的滨湖区,继续向南北向延展至剥蚀古陆区域。古地理图作为盆地分析的基础方法,它反映了盆地轮廓、隆起和坳陷等特征。通过盆地岩相古地理及联井剖面特征,我们认为乌兰盖盆地的充填样式和断面形态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1)白垩系巴彦花组具有明显的南侧厚度大而北部厚度薄的分布特点,南北地层厚度具有非对称性分布的特点。(2)古近系地层超覆在白垩系地层之上,这两套地层可能受不同构造体制控制。(3)煤层的埋深与巴音华组底界的埋深具有同步变化,通过煤层深度等值线图标定的乌兰盖盆地沉积沉降中心位置和形态,乌兰盖盆地的沉积中心应为高力罕坳陷和巴其北坳陷。在盆地分析的基础上,将乌兰盖盆地与其内部发育的构造样式结合分析研究。我们认为乌兰盖盆地演化及控制因素有如下特征:在大地构造上,乌兰盖盆地覆盖于古生代贺根山缝合带之上,盆地中心与缝合带轴心基本重合,暗示着古老基地构造对盆地发育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在印支期以北西-南东向挤压为主,并在华北地区形成加厚地壳,地表出现宏伟的高原即华北古高原,乌兰盖盆地坐落于该中生代早期高原的北缘。晚侏罗世,伴随华北高原的垮塌,盆地进入伸展变形为主的演化阶段,特别是白垩纪,是伸展变形的高峰期。据区域地质资料及钻井资料,乌兰盖盆地早期的盆地成因为断陷,控制盆地的是一系列正断层,我们已经在盆地西缘发现了数条正断层。盆地演化后期转入坳陷,地层倾角变缓,盆地沉积向外围扩展超覆,造成盆地早先的边界断裂普遍遭受覆盖。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1
第一章 引言  11-19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
  1.2 研究现状  11-15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5-16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5
    1.3.2 研究思路  15-16
  1.4 论文安排及进程  16-19
    1.4.1 资料收集  16-17
    1.4.2 资料整理  17
    1.4.3 论文工作计划及完成情况  17-19
第二章 乌兰盖盆地区域地质  19-25
  2.1 地理位置  19-20
  2.2 区域地层  20-22
  2.3 区域构造  22-25
    2.3.1 大地构造位置  22-23
    2.3.2 基底构造特征  23-25
第三章 乌兰盖盆地地层  25-30
  3.1 盆地充填地层  25-27
    3.1.1 高力罕坳陷地层  25-26
    3.1.2 乌尼特坳陷地层  26-27
  3.2 盆地基底地层  27-30
第四章 沉积相分析  30-40
  4.1 沉积相划分标志  30-33
    4.1.1 岩相类型  30-32
    4.1.2 沉积构造标志  32-33
    4.1.3 古生物化石标志  33
  4.2 沉积相分析  33-38
    4.2.1 冲积扇相  33-34
    4.2.2 湖泊相  34-38
  4.3 沉积模式  38-40
第五章 盆地地层对比及沉积旋回分析  40-54
  5.1 单井相分析  40-44
    5.1.1 高力罕坳陷单剖面沉积相分析  40-42
    5.1.2 巴其北坳陷单剖面沉积相分析  42-44
  5.2 侧向联井剖面地层格架特征  44-51
    5.2.1 高力罕坳陷查干诺尔3 线剖面相特征  44-47
    5.2.2 乌尼特坳陷8-8`线剖面相特征  47-49
    5.2.3 巴其北坳陷L-L`线剖面相特征  49-51
  5.3 沉积地层格架特征及沉积旋回分析  51-54
第六章 乌兰盖盆地早白垩世岩相古地理研究  54-64
  6.1 岩相古地理编图综述  54-55
  6.2 岩相古地理编图思路及成图单元选择  55
  6.3 乌兰盖盆地白垩系下统巴彦花组K_1b~2-K_1b~4 段岩相古地理图编制流程  55-58
    6.3.1 资料收集及技术处理  55-57
    6.3.2 编图方法及具体实施  57-58
  6.4 数据处理软件选择、计算及统计  58-59
    6.4.1 坐标点和钻孔数据计算  58
    6.4.2 坐标点和钻孔数据统计  58-59
  6.5 乌兰盖盆地早白垩世岩相古地理特征  59-64
    6.5.1 白垩系下统巴彦花组K_1b~2-K_1b~4 地层厚度平面展布图  60-61
    6.5.2 白垩系下统巴彦花组K_1b~2-K_1b~4 最深煤层深度平面展布图  61-62
    6.5.3 白垩系下统巴彦花组K_1b~2-K_1b~4 砂泥比平面展布图  62-64
第七章 乌兰盖沉积盆地分析研究  64-73
  7.1 盆地形态格架分析  64-70
    7.1.1 盆地充填样式及断面形态  64-69
    7.1.2 盆地基底形态分析  69-70
  7.2 盆地演化及其控制因素分析  70-73
论文总结及存在问题  73-75
致谢  75-77
参考文献  77-80
附录A  80-84
附录B  84-93
授予硕士学位人员登记表  93

相似论文

  1. 基于地球物理特征的岩相古地理研究,P618.13
  2. 中国东北地区泥盆纪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研究,P618.13
  3.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晚奥陶世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P618.13
  4.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3油层组沉积相与沉积环境分析,P618.13
  5. 中国东北地区早、中三叠世地层划分对比与岩相古地理研究,P531
  6. 华北地区下古生界礁滩型储层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P618.13
  7. 鄂尔多斯地区寒武纪岩相古地理研究,P531
  8. 中国北方地区中、新生代古地理与油气资源关系,P618.13
  9. 元宝山凹陷烃源岩系沉积体系与层序地层分析,P539.2
  10. 祥云地区三叠系层序地层学研究,P539.2
  11. 华北东部晚古生代层序古地理研究,P531
  12. 松辽盆地白垩系岩相古地理研究,P531
  13. 南华北地区中晚二叠世层序地层学及古地理研究,P539.2
  14. 鲁西地块奥陶纪岩相古地理研究,P531
  15.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纪岩相古地理研究,P531
  16. 姬塬地区长1油藏控制因素研究,P618.13
  17. 东营凹陷民丰地区沙河街组层序地层研究及有利成藏区带预测,P618.13
  18. 滇东北铅锌矿层控多样性与岩性、岩相控矿关系,P618.13
  19. 高邮凹陷南部陡坡带戴一段沉积相研究及储层评价,P618.13
  20. 环渤海湾地区石炭—二叠纪关键成煤期岩相古地理恢复,P618.11
  21. 塔北隆起志留系柯坪塔格组沉积层序发育演化及有利区带预测,P618.13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动力地质学 > 外力作用 > 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