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东河1油田石炭系东河砂岩段地质建模研究

作 者: 姬安召
导 师: 鲁洪江
学 校: 成都理工大学
专 业: 油气田开发工程
关键词: 河砂岩 小层划分 夹层识别 稠油 三维地质建模
分类号: P618.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5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东河1油田石炭系油藏位于塔北隆起中段东河塘断裂背斜构造带上。东河砂岩属广海型海滩沉积的前滨和临滨微相,沉积厚度平均为250m,储层整体综合评价为中孔中渗储层,油藏类型为块状底水油藏。截止2010年11月,油藏累积产油794.2417×104t,累积注水1484.0×104m3,油藏综合含水率52.12%。目前存在以下问题:由于油层厚度大,部分岩性段划分需要进一步落实;油层纵向夹层发育使得储层非均质性严重;油藏底部存在稠油垫,需要搞清楚稠油垫分布特征以及对油藏开发的影响;到了开发中后期油藏含水率上升快,层间矛盾更加突出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对油藏进行深入认识,建立正确反映油藏地质特征的地质模型,对后期开发方案调整都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从东河1油田石炭系油藏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应用钻井、取芯、岩芯化验分析、测井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对油藏地层进行精细对比、储层特征和稠油分布特征以及稠油段对油藏开发的影响进行研究;在前面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进行三维储层随机建模,计算油藏地质储量和稠油段储量。论文主要取得了如下几点成果与认识:(1)东河砂岩段分为上下两个准层序组,下部准层序组为海平面下降期沉积,上部准层序组为海平面上升或海进期向陆退积沉积。在准层序组划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将东河砂岩段划分为5个准层序,细分为10个岩层组(岩性段)。(2)东河砂岩段分五类储层:Ⅰ类储层孔隙度>18%,渗透率>100×10-3 m2;Ⅱ类储层孔隙度17%~18%,渗透率50×10-3 m2~100×10-3 m2;Ⅲ类储层孔隙度14%~17%,渗透率10×10-3 m2~50×10-3 m2;Ⅳ类储层孔隙度10%~14%,渗透率3×10-3 m2~10×10-3 m2;Ⅴ类非储层孔隙度<10%,渗透率<3×10-3 m2。1岩性段属于低孔低渗储层,主要以Ⅳ储层为主。2、3、4和5岩性段属于中孔中渗储层,主要以Ⅲ类储层为主,是主要的产层段。6、7、8和9岩性段属于中孔低渗储层,主要为水层段。(3)东河砂岩段夹层主要分为三类:泥质砂岩夹层、灰质砂岩夹层和泥质灰质砂岩夹层。主要以泥质砂岩夹层和泥质灰质砂岩夹层为主,该类夹层在整个东河砂岩段都较发育,而灰质砂岩夹层相对最不发育且分布比较随机,厚度较薄。(4)油藏底部稠油段电阻率介于油层和水层之间,深、中、浅侧向电阻率之间的幅差较大,厚度大致在10m~15m之间,平均厚度约为11.54m。油藏压力变化及注水井吸水剖面分析结果都说明稠油段对油藏边底水的推进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建立油藏地质模型,计算油藏地质储量为2556.6万吨,稠油段储量为255.9万吨。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1
第1章 引言  11-16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2
    1.1.1 工区概况  11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4
    1.2.1 稠油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3
    1.2.2 地质建模研究现状  13-14
  1.3 主要研究技术路线  14-16
    1.3.1 研究主要内容  14-15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6
第2章 工区概况  16-20
  2.1 研究区域位置  16
  2.2 区域地质概况  16-18
    2.2.1 构造特征  16-17
    2.2.2 断层特征  17
    2.2.3 油藏特征  17-18
  2.3 勘探开发简况  18-20
第3章 地层精细对比及砂体展布  20-46
  3.1 东河地区地层层序  20-23
    3.1.1 东河1 油田地层层序  20
    3.1.2 东河1 油田石炭系地层划分  20-21
    3.1.3 东河1 油田石炭系东河砂岩段层序划分  21-23
  3.2 东河1 油田地层精细对比  23-36
    3.2.1 地层对比的研究方法  23-24
    3.2.2 东河1 油田标准剖面的建立及标准井地层划分  24-25
    3.2.3 东河1 油田地层对比标准层的确定  25-28
    3.2.4 东河1 油田东河砂岩各岩性段地层对比及厚度分布  28-32
    3.2.5 东河1 油田东河砂岩各岩性段小层地层对比及厚度分布  32-36
  3.3 东河1 油田东河砂岩段夹层识别、对比及分布  36-46
    3.3.1 东河1 油田夹层测井响应特征  36-38
    3.3.2 东河1 油田夹层测井识别  38-39
    3.3.3 东河1 油田单井夹层发育规律  39-42
    3.3.4 东河1 油田夹层对比  42-44
    3.3.5 东河1 油田夹层厚度展布  44
    3.3.6 东河1 油田夹层作用  44-46
第4章 储层特征  46-55
  4.1 储层岩性特征  46
  4.2 储层沉积相与沉积微相特征  46-48
  4.3 储层物性  48-52
    4.3.1 岩芯分析储层物性  48-51
    4.3.2 储层驱油效率分析  51-52
  4.4 储层类型  52-53
  4.5 储层分布特征  53-55
第5章 稠油分布特征以以及对开发的影响  55-69
  5.1 稠油研究思路  55
  5.2 单井稠油特征分析  55-61
    5.2.1 取芯井岩芯照片稠油特征分析  55-59
    5.2.2 取芯井岩芯描述油特征分析  59-61
  5.3 稠油测井响应特征  61-62
  5.4 稠油分布特征  62-64
    5.4.1 稠油剖面对比  62-64
    5.4.2 稠油分布特征  64
  5.5 稠油段对油藏开发的影响  64-69
    5.5.1 试油资料分析  65
    5.5.2 吸水剖面中稠油带特征分析  65-66
    5.5.3 稠油纵向上的控水作用  66-68
    5.5.4 产液结构调整  68-69
第6章 东河砂岩段地质建模研究  69-81
  6.1 储层地质建模方法  69-70
    6.1.1 建模方法  69
    6.1.2 建模思路  69-70
  6.2 三维地质模型建立  70-72
    6.2.1 建模区域及时空网格  70-71
    6.2.2 断层构造模型建立  71-72
  6.3 储层属性模型  72-79
    6.3.1 测井数据离散化  72
    6.3.2 数据分析  72-74
    6.3.3 属性模型的建立  74-79
  6.4 稠油段地质模型  79
  6.5 储量计算  79-81
结论  81-83
致谢  83-84
参考文献  84-87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7-88
附表  88

相似论文

  1. 卫城油田卫22断块精细地质模型与剩余油分布研究,P618.13
  2. 鼠李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对稠油降粘的初探,TE868
  3. 石油稠油降黏计算研究,TE624
  4. 孤气9断块蒸汽驱技术研究,TE357.44
  5. 高424块稠油油藏开发方式研究,TE345
  6. 克石化公司Ⅰ套常减压装置腐蚀机理及防腐措施研究,TE986
  7. 精细三维地质地形建模技术,TP391.41
  8. 韦2断块精细油藏描述,P618.13
  9. 鄯善油田二次开发数值模拟研究,P618.13
  10. 古城油田泌浅10区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研究,P618.13
  11. 高压蒸汽射流清洗油管技术研究,TE935
  12. 高凝稠油举升方式转换研究,TE355
  13. 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防砂筛管完井技术研究,TE257
  14. 化学—微生物复合降粘技术在稠油集输中的研究,TE39
  15. 超稠油三元复合吞吐采油机理研究,TE345
  16. 埕北及旅大油田冷采条件下的出砂控制研究,TE358.1
  17. 井口降低回压工艺技术应用研究,TE832.3
  18. 液压往复式稠油采油系统的研究,TE933
  19. 湿蒸汽驱动井下喷射泵举升特超稠油技术研究,TE355
  20. 深层巨厚稠油油藏泥质细粉砂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TE358.1
  21. 河南油田泌浅57区块地质建模研究,P618.13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矿床学 > 矿床分类 > 燃料矿床 > 石油、天然气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