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产业组织视角的高新区产业集聚效应研究

作 者: 史芬芬
导 师: 赵玉林
学 校: 武汉理工大学
专 业: 产业经济学
关键词: 高新技术开发区 产业集聚效应 产业组织模式
分类号: F27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5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开发区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对于促进区域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针对我国开发区“集而不群”、集聚效应低的现象,本文从产业组织的视角,对武汉东湖高新区生物产业进行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发展状况、集聚状况和组织状况,并结合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资料构建回归模型,利用逐步回归对东湖高新区生物产业的集聚效应进行回归,找出影响生物产业集聚效应的因素,构建提升东湖高新区产业集聚效应的产业组织优化模式,为开发区持续健康发展,获得竞争优势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制定促进开发区发展,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全文共五章,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是有关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第三章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产业发展状况、集聚状况、组织状况,总结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四章结合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资料从集聚情况、组织关系与产业生态情况等方面提出研究假设,实证分析了影响东湖高新区集聚效应的因素。第五章是结论与政策建议。研究表明,武汉东湖高新区生物产业内企业保持关系的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合作者的数量对企业的绩效有正的作用;企业的流动人员流向区内企业人数的比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呈现正向关系,而企业的新进人员是来源于区内的人数比例则对企业绩效呈现负向关系;企业之间存在越多的“接入”与“发出”关系,对企业的绩效有正的作用,企业与区内企业合作或购买技术所花费用比例的影响系数为负;企业的废弃物由区内公共平台处理的比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为正,企业的废弃物提供给区内其他企业再利用的比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为正。所以促进东湖高新区生物产业集聚发展需要采取措施带动企业之间的商业联系来降低交易成本;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共享平台来促进知识溢出;鼓励企业之间形成战略联盟、技术合作、外包等组织模式来降低生产成本,形成规模经济;建立企业之间产业共生的组织模式来进行生态化发展,带来生态效益;提供各种交流的平台来促进企业之间的知识溢出。东湖高新区生物产业集聚发展的组织模式有供应链网络、战略联盟、生物CRO联盟,外包、学习型组织等。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第1章 绪论  9-13
  1.1 问题的提出  9-11
    1.1.1 研究背景  9-11
    1.1.2 研究目的  11
    1.1.3 研究意义  11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1-13
    1.2.1 研究内容  11-12
    1.2.2 研究方法  12-13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13-25
  2.1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集聚  13-16
    2.1.1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概念  13-14
    2.1.2 产业集聚的含义和特点  14-15
    2.1.3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集聚的优势  15-16
  2.2 产业集聚文献回顾  16-20
    2.2.1 产业集聚效应的研究  16-18
    2.2.2 产业集聚效应的测度  18
    2.2.3 开发区产业集聚的研究  18-19
    2.2.4 简要评论  19-20
  2.3 产业组织文献回顾  20-23
    2.3.1 新经济条件下的产业组织理论  20-21
    2.3.2 产业组织结构  21-23
  2.4 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集聚效应  23-25
第3章 东湖高新区生物产业集聚效应的统计分析  25-39
  3.1 东湖高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5-28
    3.1.1 经济总量  25-26
    3.1.2 集聚状况  26-28
  3.2 东湖高新区生物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8-29
    3.2.1 发展概况  28-29
    3.2.2 发展基础和优势  29
  3.3 东湖高新区生物产业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29-39
    3.3.1 发展状况分析  30-32
    3.3.2 集聚状况分析  32-36
    3.3.3 产业组织状况分析  36-38
    3.3.4 东湖高新区生物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8-39
第4章 东湖高新区生物产业集聚效应的回归分析  39-51
  4.1 变量设计及模型构建  39-41
    4.1.1 变量设计  39-40
    4.1.2 模型构建  40-41
  4.2 研究假设  41-43
  4.3 实证结果分析  43-51
    4.3.1 标准误差和t统计值的修正  43-45
    4.3.2 结果分析  45-51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55
结束语  55-56
致谢  56-57
参考文献  57-62
附录  62-64

相似论文

  1. 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035
  2. 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动力因素研究,F276.44
  3. 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变迁与对策研究,F276.44
  4.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产业集聚再造机理与效应模型研究,F224
  5. 郑州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F301
  6. 环东华大学时尚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F719
  7. 中小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业投资机制研究,F832.48
  8. 太原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集群效应研究,F279.27
  9. 成都第二产业集聚研究,F427
  10. 河源市高新区的大气容量分析研究,X26
  11. 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研究,F426.471
  12. 面临知识经济的陕西省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研究,F127.41
  13. 高新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研究,F276.44
  14. 产业集聚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F127
  15. 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F127
  16. 中国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政府战略分析,F276.44
  17. “开发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研究,F832.6
  18. 吉林高新区产业发展战略及支撑体系研究,F127
  19. 基于企业集群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研究,F276.44
  20. 京津冀经济圈产业集聚效应研究,F127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企业经济 > 企业经济理论和方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