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追忆失落的女神

作 者: 孝红波
导 师: 翁德修
学 校: 辽宁师范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A.S.拜厄特 占有 女性神话主义 女神复兴
分类号: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31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A.S.拜厄特是当今英国最杰出女作家之一,她集文学批评家,小说家于一身,在国际文坛亦享有极高的声誉。《占有》是她最成功的一部小说,发表于1990年并一举夺得当年英国文学最高奖——布克奖。它讲述的是现代两位学者在合力追寻维多利亚两位诗人之间一段隐秘爱情的过程中,逐渐相知并最终相爱的爱情故事。在小说中,大量神话传奇和童话故事被巧妙地穿插其中,展现给读者一个生动,奇妙的远古神话世界。同时,拜厄特创造性地运用了女性神话主义批评理论,用丰富的原始神话意象在多重历史情景中展现了维多利亚时期和当代社会的人文景观和社会风貌。本文通过对出现在小说多重叙述结构中的不同神话和传奇故事原型的总结和分析,以及对其中主要女性人物形象的剖析和考查,把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生动再现了远古,维多利亚和现代知识女性的生活,揭示了拜厄特对社会历史,女性地位以及婚姻爱情观的独特思考和探求。结合当今西方文化寻根中的“女神复兴”运动,当代女性在追溯历史和重新认识女神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真实地过去,获得了对人生、对爱的新的理解,因而象征性重构了女性历史,找到了“当代女神”的力量源泉。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首先简要介绍拜厄特的生平﹑主要作品以及对其创作生涯产生深刻影响的几位作家;其次对小说《占有》的主要内容和国内外评论界对其所进行的相关评论进行简要的介绍,最后小说的主题占有和剥夺,占有的矛盾和迷惑也将在这一部分得到阐释。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评论界主要从主题、文学体裁,写作手法等方面对其进行关注,而从女性神话批评角度并结合西方文化寻根中的“女神复兴”对该作品进行分析尚是一个空白点。第二章主要对女性神话主义批评理论的发展和当今西方文化寻根中的“女神复兴”运动进行简要的介绍。第三章介绍《占有》中主要的神话故事和神话传说中的原型形象。四个神话故事分别源于希腊,罗马,法国和布列塔尼的远古神话传说,本文重点分析了其中的女性人物原型,普罗斯庇娜和得墨特耳,梅卢西娜,夏洛特女郎及一思城的大湖女王。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论述部分,重点分析了远古神话故事中的原型在小说中的运用。普罗斯庇娜的花园描绘了伊甸园的神话原型,也预示了人类最终失去乐园的不可避免的命运,而普罗斯庇娜一年一度的重生以及最终毛德和罗兰的爱情又寄托了人类重归乐园的美好愿望。神话人物梅卢西娜,维多利亚女诗人拉摩特和当代女学者毛德,这三位源于同一原型意象的女性形象,体现了弗莱的原型理论中的由神仙至英雄又至凡人的主人公的退化演变模式。另外,文章也剖析了维多利亚时期和现代社会的其他几位知识女性形象。同时,阐述了小说中的创造性地运用玻璃,水,和颜色等意象将三个历史层面的主要女性人物联系起来,从而揭示了父权制社会中女性的生存状况,也表现了女性既渴望自由又需要封闭独处以及知识女性对爱情和事业的矛盾愿望。第五章分析了拜厄特以当代女性寻根为叙事线索,重塑女性叙事传统,再现了女神的辉煌。在以大量女性作者的诗歌、信件、日记等为线索的追寻中,女性视角和女性声音被引入历史叙述,从而将分别处于人类远古,维多利亚时代及现代的三位女主人公通过精神与血缘的纽带连接起来。当代女性寻回了失落的女神,找到了自己真实地过去,获得了对人生、对爱的新的理解,因而象征性重构了女性历史,找到了“当代女神”的力量源泉。第六章是结论。首先对前文所述各章进行综述,然后指出拜厄特创造性地运用了女性神话主义批评理论,运用多重叙事,把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人类历史的缩影。拜厄特通过塑造典型的女性人物形象,不仅显示了她对女性生存状况的关心和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关注,而且也体现了她对社会历史,女性地位以及知识女性的婚姻爱情观的独特思考和探求。

全文目录


Abstract in Chinese  6-8
Abstract in English  8-11
Acknowledgements  11-12
Chapter One:Introduction  12-20
  1.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A.S. Byatt  12-14
  1.2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Novel Possession  14-17
  1.3 Literary Review on Possession  17-20
Chapter Two:Theoretical Perspective  20-29
  2.1 Feminist Myth Criticism  20-24
  2.2 Modem“Goddess-rebirth”Movement  24-29
Chapter Three:Age of Mythology  29-40
  3.1 The Myth of Demeter and Proserpina  29-31
  3.2 The Myth of the Fairy Melusina  31-34
  3.3 The Mother Goddesses  34-36
  3.4 The Myth of the Lady of Shalott  36-38
  3.5 The Myth of the City of Is  38-40
Chapter Four:Archetypes Employed in Possession  40-62
  4.1 Archetypal Pattern:Paradise Lost and Regained  40-42
  4.2 Archetypal Women:The Falling Type Revolution  42-57
    4.2.1 Mythical Character Melusina  42-44
    4.2.2 LaMotte:Woman of a Riddle  44-48
    4.2.3 Victorian Women’S Swan Song  48-51
    4.2.4 Modern Female Intellectual’S Dilemma  51-57
  4.3 Objects and Color Archerypes  57-62
    4.3.1 Glass and Water Archerypes  57-59
    4.3.2 Color Archetype  59-62
Chapter Five:Recovering the Power of the Goddess  62-68
  5.1 Retrieval of Female Narrative Voice  62-65
  5.2 Modern Female Intellectual’S Root-seeking  65-68
Chapter Six:Conclusion  68-71
Bibliography  71-76

相似论文

  1. 梁丽案研究,D924.3
  2. 论民刑关系视野下的占有,D924
  3. 非法占有的刑法实质解释研究,D924.3
  4. 刑法中的“非法占有为目的”若干问题探究,D924.3
  5. 论财产性犯罪中的占有与定罪,D924.3
  6. 论占有的效力,D913
  7. 论占有的保护,D923.2
  8. 文本层叠:拜厄特《占有》中的叙事技巧,I561.074
  9. 无人驾驶智能车三维环境建模与地图构建,P285
  10. 金融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之研究,D924.3
  11. 合同诈骗罪的司法认定,D924.3
  12. 论占有的民法保护,D923.2
  13. 安·苏·拜厄特的四部曲的元小说性,I561
  14.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比较研究,D923.6
  15. 论合同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司法认定,D924.3
  16. 在纷繁的经济变革中慎重认定合同诈骗罪的思考,D924.3
  17. 合同诈骗罪若干问题分析,D924.3
  18. 共同贪污若干问题探析,D924.392
  19. 论A.S.拜厄特《占有》中女性的个人空间,I561
  20. 论拜厄特《占有》女性主体性的建构,I561
  21. 合同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D924.3

中图分类: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