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边缘化的女性叙事安妮塔·布鲁克娜《湖畔宾馆》和苏童《妻妾成群》中两个知识女性形象伊迪斯·霍普与颂莲之比较研究

作 者: 平雪美
导 师: 费小平
学 校: 贵州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父权社会 便利婚姻 知识女性 边缘化 姐妹敌对
分类号: I106.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548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安妮塔.布鲁克娜是享有国际声誉并活跃于英国文坛的当代女作家之一。她的小说《湖畔宾馆》(1984)荣获英国文学最高奖——布克奖。该作品成功塑造了聪慧、孤寂、思想敏锐的大龄未婚女主人公伊迪丝.霍普。她渴望爱情却最终单身依旧,成为社会“看不见”的人。苏童是我国知名先锋作家。被称为代表作的小说《妻妾成群》(1989)为其赢得了世界性声誉。该作品聚焦女主人公颂莲。身为大学生的她带着美好的愿望走进围城,却陷入了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痛苦之中,陷入同性相煎的可怕厮杀和无尽恐惧之中。清纯的“莲花”终因陈家花园的秘密震惊而变成了典型边缘化的疯女人。这两位倾注了作者心血的人物形象在各自的国别得到了学界的普遍关注。但总的来看,对伊迪丝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她的孤独、浪漫、事业的追求所造成的不幸结局;对颂莲的研究大多数没有超越她妾的身份和历史上新青年的限定来解读她的堕落与悲剧命运。直到目前,对其进行比较文学意义上的研究还没有出现。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视野来研究她们两位知识女性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伊迪斯和颂莲,表面上,她们身份的标签—作家和小妾似乎掩盖了其可比性。事实上,她们都诞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都属于知识女性并且分享知识女性特征:思想敏锐和自我意识,都生活在姐妹情谊缺失的环境中,都面对便利婚姻的制约并经历着压抑与抗争的痛苦,最终都走向了被社会边缘化的不幸结局。但由于扎根于异质文明,差异性又是不可避免的。她们追求与反抗的方式和结果又有很大差异。从知识女性被边缘化的层面来切入,比较是成立的。通过对两知识女性形象的比较研究,分析在被边缘化的过程中所呈现的同中之异及异中之同,挖掘负载其中的文化内涵及社会成因,从而达到对中外文学在表现知识女性被边缘化这一共同的关注方面的共性与个性的把握。以文学作为交流的平台,实现中西文化、中西文学的交流与对话。研究中所用“叙事”是广义的:文本即叙事。边缘化是指成为或被塑造到边缘的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边缘意即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却被排除在整体之外。与大部分研究从小妾的身份解读颂莲不同,本文从颂莲作为当代大学生的身份展开研究,小妾只是披在她身上的“历史外衣”。人物形象的比较研究将主要在三个层面上展开:追求真爱的彻底失败、反抗陷入尴尬、姐妹情谊的缺失。在简要介绍对两女性形象的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该研究的可行性。第二章证明她们之所以被边缘化主要表现在她们渴望爱情和婚姻一体的观点不为他人分享不为社会接受。独立的伊选斯追求的爱情是“理想的爱情”,带有某种程度上终极追问的精神追求,而依附的颂莲物质层面的追求较重,带有明显的“追求被爱”的成分。第三章讨论了她们对爱情的追求及知识女性的素养使之拒绝妥协,她们被流放被边缘的原因主要是都违抗了社会化的女性形象。伊迪斯的反抗较颂莲的更为理性,心中默默忍受痛苦但依然坚定自我,颂莲却在强烈的个性反抗中失去了自我;伊迪斯的尴尬更多地表现在社会对未婚、知识女性的偏见,而颂莲的尴尬更多地体现在生命力的受挫。第四章分析了她们的边缘化的不幸结局部分是由于自身的弱点或同性姐妹的敌对造成的。伊迪斯冷静面对并在同性的敌对中思考女性的行为,颂莲在姐妹的敌对中直接参与残酷的厮杀。结论是在中外小说中,无论有着“双性同体”思想的单身知识女性还是思考并反抗命运的疯女人都不能动摇父权社会的根基,都是中外作家对当代社会思考与批判的结果,是不同程度上“虚构的权威”。她们之所以同因为两个人物形象均是对现代性的批判;她们之所以异是因为一个滋生于西方后现代语境下,一个滋生于中国文化的新一轮转型期中。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出发,运用女性主义、精神分析理、叙事学,探讨边缘化的知识女性形象。尽管安妮塔.布鲁克娜已经在文学上获得国际声誉,但在我国国内还未引起应有的关注。本论文是目前为止第一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伊迪斯和颂莲两知识女性形象的论文,希望对于实现中外文学对话,探讨共同的诗心、文心,做出有益的尝试,也希望引起对知识女性生存尴尬的普遍关注的现实意义。但受限于对安妮塔布鲁克娜创作中所呈现的丰富的英、美、法及俄国文化及文学的知识领悟,本论文的不足在所难免。

全文目录


Abstract in English  4-7
Abstract in Chinese  7-9
Contents  9-11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16
  1.1 Literature Review  11-13
  1.2 Assumption  13-14
  1.3 Methodologies  14-15
  1.4 Contributions  15-16
Chapter Two The Marginalized Women in a Longing for True Love  16-31
  2.1 Descriptions of Appearance  16-19
  2.2 Descriptions of Language  19-24
    2.2.1 Names of Characters  19-21
    2.2.2 Dialogues  21-24
  2.3 Descriptions of Psychology  24-28
  2.4 Descriptions of Behaviors  28-31
Chapter Three The Marginalized Women in Resistance and Embarrassment  31-58
  3.1 Descriptions of Appearance  31-34
  3.2 Descriptions of Language  34-49
    3.2.1 Style  34-39
    3.2.2 Narrative Strategies  39-49
  3.3 Descriptions of Psychology  49-52
  3.4 Descriptions of Behaviors  52-58
Chapter Four The Marginalized Women in Sisters' Hostility  58-70
  4.1 Descriptions of Appearance  58-61
  4.2 Descriptions of Language  61-65
    4.2.1 Images  61-63
    4.2.2 Dialogues  63-65
  4.3 Descriptions of Psychology  65-66
  4.4 Descriptions of Behaviors  66-70
Chapter Five Concluding Remarks  70-73
  5.1 A Summary of the Present Study  70-71
  5.2 Limitations  71
  5.3 Questions to be Further Researched  71-73
Notes  73-76
Bibliography  76-80
Figure1: Edith Hope and Mr. Neville  80-81
Figure2: Song Lian  81-82
Picture3: The Chinese Wisteria  82-83

相似论文

  1. 民国时期书法艺术边缘化现象研究,J292.27
  2. 从《嘉莉妹妹》与《欲望号街车》中看人性阐释,I712.07
  3. 滑县大弦戏调查与研究,J825
  4. 论乔治·艾略特的女权主义思想在《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体现,I561
  5. 农民工身份边缘化问题研究,D412.6
  6. 延续的边缘化:政治传播中的女性主义研究,C913.68
  7. 对乔治·艾略特《丹尼尔·德隆达》的女性主义解读,I561.074
  8. 转型时期农民工政治参与边缘化问题研究,D412.6
  9. 我国海洋渔民社会地位研究,F326.4
  10. 回族宗教信仰变迁,B968
  11. 从中国水粉画的发展过程浅析中国水粉画的民族特色,J215
  12. 从囹圄到突围,I207.42
  13. 维拉·凯瑟对双性同体的不懈追求在她的小说《啊,拓荒者!》中的体现,I712
  14. 上海沦陷区的女性言说,I207.42
  15. 独立学院“边缘化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体育干预研究,G807.4
  16. 边缘化的世界,I561
  17. 中国印客研究(2005-2009),F426.84
  18. 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女性的妇女解放思想研究,K257
  19. 作为“他者”的女性,H315.9
  20. 从现代到后现代:《占卜者》中女性的自我实现,I712.074
  21. 《占有》中的女性人物研究,I561.074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世界文学 > 作品评论和研究 > 小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