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桩筏基础与地基土共同作用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作 者: 刘士锋
导 师: 刘文连
学 校: 昆明理工大学
专 业: 结构工程
关键词: 桩筏基础 地基土 共同作用 ANSYS模拟
分类号: TU473.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15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建筑体系是由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三部分组成的整体,在荷载作用下,它们是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本文从桩筏基础地基土的共同作用入手,利用大型有限元ANSYS程序建立三维计算模型。以沉降观测值为对比平台,通过对桩筏基础受力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桩长径比、桩距径比、筏板与土的弹性模量比、桩土弹性模量比的分析计算,找出各因素对以摩擦力为主的桩、筏、地基土共同作用下桩(角桩、边桩、中桩)的受力行为、建筑最终沉降及桩间土荷载分担情况的影响,得出一些定性、定量且有益的成果:1.上部结构和筏板的整体刚度对建筑物最终的沉降量影响比较大,筏土弹性模量对数比在3≤1g(Et/E0)≤4之间,其沉降量随着上部筏板弹性模量增大而减小,当1g(Et/E0)≥4时候,沉降减小不再明显。说明上部结构和筏板的整体刚度越大,土体的弹性模量越大,沉降量越小,但不意味着筏土弹性模量比可无限增大。从桩的长径比和距径比来看,减小桩间距比增加桩长更加有利于减小整体沉降量。2.从桩顶反力的分布来看,角桩最大,边桩其次,中桩最小,呈倒盆型分布。这就说明在一般建筑物的传统设计中满堂桩布置是不合理的。各参数对桩顶反力的影响来看,桩的长径比越大,其桩顶反力越均匀,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增加桩长可以有效的解决桩顶反力分布不均匀的现象。在计算过程中发现部分桩、特别是角桩受到拉力,分析其原因是在中部桩较密,群桩效应导致桩对土体的下拽作用的影响,所以应该严格按照规范规定的最小桩间距进行设计。3.从桩间土承担荷载情况来看,桩间土可以承担部分荷载,承担荷载大小在5%—30%不等。承担荷载的大小和上部结构的刚度、桩长径比、桩距径比和筏板的长宽比有很大关系,长径比越小、距径比越大,桩间土所承担的荷载越大。但是保守估计,在一般的桩基础设计中,采用8%—10%的总荷载由桩间土承担是安全的。通过模拟计算分析,传统的桩筏基础设计理论是不完善的,也可以说没有考虑共同作用下进行的桩基设计是不经济的,建筑物局部构件甚至是不安全的。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1
第一章 绪论  11-14
  1.1 共同作用的概念  11-12
  1.2 共同作用面临的挑战  12-13
  1.3 群桩—筏—地基土共同作用分析研究意义  13-14
    1.3.1 研究的工程意义  13
    1.3.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3-14
第二章 理论分析  14-39
  2.1 国内外桩、筏基础与地基共同作用研究状况  14-17
    2.1.1 筏板分析理论研究状况  14-15
    2.1.2 地基土的研究状况  15
    2.1.3 桩基础  15-16
    2.1.4 桩筏基础  16-17
  2.2 桩、土、承台(筏)共同工作研究综述  17-24
    2.2.1 桩土共同工作  17-19
    2.2.2 桩、土、承台共同工作的理论分析与计算  19-24
  2.3 筏板地基的设计方法  24
  2.4 桩与土和承台共同作用的基本方程  24-31
    2.4.1 桩基与广义承台概述  24-25
    2.4.2 桩与土和承台结构共同作用的基本方程  25-31
  2.5 筏板与桩土共同作用的筏板分析模式  31-35
    2.5.1 薄板理论  31-34
    2.5.2 厚板理论  34-35
  2.6 共同作用研究的研究对象  35-39
    2.6.1 地基基础变形  35-36
    2.6.2 高层建筑桩筏基础沉降计算半经验半理论公式  36-39
第三章 桩筏基础与地基共同作用的ANSYS模拟理论  39-50
  3.1 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介绍  39-40
  3.2 ANSYS模型建模单元、材料的选择  40
    3.2.1 基本假定  40
    3.2.2 模型单元介绍  40
  3.3 材料本构关系及破坏准则  40-50
    3.3.1 混凝土  40-45
    3.3.2 D—P材料本构关系及屈服准则  45-50
第四章 模型建立与算例设计  50-61
  4.1 工程概况及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50-52
    4.1.1 工程概况  50
    4.1.2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概  50
    4.1.3 土的物理学性能指标  50-52
  4.2 单桩试桩实测沉降值与Ansys模拟值的计算与分析  52-56
    4.2.1 静载荷试验  52-53
    4.2.2 单桩桩土共同作用的模拟分析  53-54
    4.2.3 试桩的Q—S实测曲线与ANSYS模拟值的对比  54-56
  4.3 柱、桩布置平面图  56-59
  4.4 方案设计  59
  4.5 桩、筏、土共同作用ANSYS模型建立  59-61
第五章 模型计算数据和观测数据分析比较  61-83
  5.1 沉降量与各参数关系  61-70
    5.1.1 理论方法和规范公式计算基础沉降量  61
    5.1.2 土弹性模量和筏板长宽比对最大沉降量的影响  61-62
    5.1.3 筏板、土的弹性模量比对最大沉降量的影响  62-64
    5.1.4 桩长径比和距径比对最大沉降量的影响  64-66
    5.1.5 筏板的最大沉降量在模拟值和实际观测值对比分析  66-70
  5.2 桩顶反力与各项参数关系  70-74
    5.2.1 筏板、土的弹性模量比与桩顶反力的关系图  71-72
    5.2.2 桩长径比与桩顶反力的关系图  72-73
    5.2.3 桩距径比与桩顶反力的关系图  73-74
  5.3 桩土荷载分担关系和各项参数关系  74-78
    5.3.1 桩土模量比与土荷载分担的关系图  74-75
    5.3.2 桩长径比、距径比与土荷载分担关系图  75-77
    5.3.3 筏板土模量比、筏板长宽比与土荷载分担关系图  77-78
  5.4 在共同作用下筏板厚度与各参量之间关系  78-80
    5.4.1 筏板厚度与桩间土体承担荷载关系图  78
    5.4.2 筏板厚度与基底沉降分布的关系曲线图  78-80
  5.5 土反力与桩、下层土弹性模量比的关系  80
  5.6 桩自身压缩量分析  80-83
    5.6.1 桩顶与桩端沉降量与桩长径比之间的关系  80-81
    5.6.2 桩身压缩量与桩长径比之间的关系  81-83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83-85
  6.1 本文总结  83-84
  6.2 工作展望  84-85
参考文献  85-88
致谢  88-89
附注  89

相似论文

  1. 超深层岩溶基础高层建筑上部结构与桩筏基础共同作用研究,TU449
  2. 攀钢高炉渣地基土的力学特性研究,TU411.3
  3. AUTOPIPE在立管系统建模分析中的应用研究,TE952
  4. 高层建筑上部结构、筏板基础和地基共同作用的分析研究,TU973.31
  5. 软土地区地基不均匀沉降对框架结构影响的反分析研究,TU323.5
  6. 基于曲率模态理论研究桥梁损伤诊断的有限元分析,U446.3
  7. 考虑共同作用的桩筏基础—土—框架结构地震响应有限元分析,TU435;TU311.3
  8. 唐口煤矿深部巷道锚杆、锚索共同支护技术研究,TD353
  9. 筏板基础—CFG桩复合地基共同作用初步研究,TU473.1
  10. 钢框架梁端翼缘板式加强型节点力学性能研究,TU391
  11. 中高层密肋复合墙—剪力墙混合结构与地基基础相互作用分析,TU470.3
  12. 波流共同作用下的河口悬沙数值模拟,TV148
  13. 白垩系地层立井冻结壁与井壁共同作用分析,TD265.3
  14. 南方极端冰雪灾害条件下输变电工程地基土承载力研究,TU470
  15. CFG桩—网复合地基在山区高速公路中的优化设计与有限元分析,U416.1
  16. 梁端翼缘加强型节点域力学性能研究,TU391
  17. 采煤沉陷区煤矸石回填地基建工业厂房技术研究,TU449
  18. 桩基础水闸荷载分担比分析研究,TV223
  19. 场地微动作用下防微振平台的振动分析,TU435
  20. 筏板及桩筏基础不同软件的整体受力对比分析,TU473.1
  21.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地基土冻胀中的结构受力分析和防治研究,TU375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 > 地基基础 > 桩基及深基础 > 桩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