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杨利民话剧中的苦难书写

作 者: 王俊玲
导 师: 马宏柏
学 校: 扬州大学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文艺评论 话剧创作 大学出版社 审美理想 苦难意识 中国话剧 教育出版社 精神世界 人类生存 特定历史时期
分类号: I207.3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75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20世纪80年代初,黑土戏剧在我国东北部崛起,带给中国话剧界不小的轰动,杨利民是其中成就突出的一个。从1982年初次引起话剧界注意的《呼唤》开始,到2006年的《铁人轶事》,杨利民始终立足关东广袤的黑土大地,深切地关注着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发展,思索着人类生存的本质意义。作家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使他更理解生活的本质,也使杨利民的创作具有了独特的审美眼光。苦难的生活是他创作的起点和源泉,因此只有把握了杨利民话剧中的苦难内容,才能准确解读其话剧创作的思想蕴涵和艺术特色。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拟从他对于苦难的书写出发,对杨利民创作的主要思想内蕴和艺术追求作出全面的梳理,进而对他话剧思想艺术的独特成就作出初步的探讨和确认。作为一个不断努力突破自我的作家,他对于人类生存处境的理解也在不断一步步加深,对于苦难的把握,他经历了一个从具象理解到抽象思维,从关注其外部存在到内部强烈感知这样一个过程。从艰苦的生活条件到中国社会特定历史时期的压抑气氛,再到层层深入地揭露当今多元时代中人类的精神困顿,对于苦难的表述,对于人类存在意义的探寻,杨利民上升到了形而上的层面。文学是对生活集中、概括的审美反映,它凝结着作家的审美理想,不同的审美理想会带来不同的内容价值。在“苦难中的崇高”这一审美理想的关照下,杨利民的苦难书写体现出了追求“崇高”的审美倾向。除此之外,他在剧作之中,有意淡化作品的故事情节及外部冲突,着力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主观感受,并且大量地使用所谓“无声的语言”,使其剧作显得含蓄、深沉、耐人寻味,具有了内向化的特点。杨利民的话剧之所以能够保持强烈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就在于其中体现了一种毫无矫饰的美感,杨利民话剧中的苦难书写也因为其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形成了一种超越苦难的态势。概括地说,这种价值包括平凡人生中的人情之美、雄强生命的力量之美,以及回归自然的人性之美。对于苦难的书写,对于苦难书写价值的追求,使杨利民逐步树立了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文学理念,也使其作品的内涵得到了升华。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4
英文摘要  4-6
引言  6-8
一、杨利民话剧中的苦难意识  8-15
  (一) 何谓苦难意识  8
  (二) 杨利民话剧中的苦难历程  8-10
  (三) 杨利民话剧中苦难意识的由来  10-15
二、杨利民话剧中的苦难内涵  15-22
  (一) 苦闷的压抑  15-17
  (二) 痛苦的失落  17-19
  (三) 心灵的迷失  19-22
三、杨利民话剧中苦难书写的特征  22-27
  (一) 思想主题上:追求“苦难中的崇高”  22-23
  (二) 戏剧形式上:内向化的审美追求  23-27
四、杨利民话剧中苦难书写的价值  27-34
  (一) 回归自然的人性之美  27-29
  (二) 世俗人生的人情之美  29-31
  (三) 雄强生命的力量之美  31-34
结语  34-35
参考文献  35-37
致谢  37-38
发表论文  38

相似论文

  1. 文人、妓女和元杂剧,I207.3
  2. “右派”叙述:当代小说的一个类型分析,I207.42
  3. 主体与法治,D90
  4. 论中国传统年画在二十世纪的演变,J209.2
  5. 译者主体性研究新视角,H315.9
  6. 重塑希腊文化的现代尝试,I561
  7. 托马斯·哈代主要小说的死亡结尾,I561
  8. 荒谬与选择:福尔斯《收藏家》的存在主义解读,I561
  9. 增长极限论中关于人类生存矛盾的启迪,B03
  10. 从历史的角度探视体育在人类生存活动中的功能,G80-05
  11. 汽油车尾气排放控制法律问题研究,D922.68
  12. 论环境美学与当代人的生存境遇,B834.2
  13. 人类生存方式的马克思主义分析,B03
  14. 通往“可能之路”,I207.42
  15. 试论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生存方式的统一,B03
  16. 情感——艺术造型的钟摆,J206
  17. 环境权法律化的反思——以权利法律化为视角,D912.6
  18. 《吉姆爷》的存在主义解读,I561
  19. 论格林小说中“‘堕落’后的人类”的生存超越,I712.074
  20. 福音还是灾难?,F114.41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戏剧文学 > 话剧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