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海明威“冰山理论”创作的研究

作 者: 富胜利
导 师: 傅景川
学 校: 吉林大学
专 业: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关键词: 冰山理论 海明威 深刻的思想 思想感情 简洁有力 思想情绪 含而不露 思想意义 文学创作 艺术精神
分类号: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185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作为一位享有盛名的作家,海明威的性格,生活作风和习惯爱好,完全不是一般人想象中的那种文人学者类型,海明威以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创造了一种简洁流畅、清新冼练的文体,净化了一代的传统文风,在欧美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所谓“冰山理论”,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的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的结合起来,让读者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从现实层面上讲,海面冰山是简洁朴素的,没有绚丽色彩,但它又是强硬的,自然的,自由的,一如海明威的作品和他的思想、精神、生活。 “冰山理论”是海明威对自己多年创作经验的形象总结,是他处理艺术和生活关系所遵循的基本准则。“冰山理论”,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的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的结合起来,让读者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基石埋藏得深厚而又牢固,包含着海明威深刻的思想,这思想建立在多年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以及他对生活理解的程度上的。他从反对战争、怀疑社会出发,树立了一种除了个人勇气和自我感觉外,别无可信的人生态度。<WP=32>这在当时具有典型意义。在海明威看来,战争给人的生命和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灾难,接踵而来的又是社会的动荡不安。战争铸成了海明威对人类社会的根本看法,也给海明威的早期作品奠定了一种灰暗、郁闷的基调。记者的工作经历为“冰山理论”打下了牢固的文学基础。长时间的新闻工作,尤其是年轻时做记者的经历促进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成长。。从语言表征来看海明威的作品,其语言的确与简练、准确的新闻报道语言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但他不是一味地陷入在那个严格规定的文字圈子里而丧失个性,而是在这种坚实的语言驾驭基础之上,通过艰苦的努力,形成了自己的文字风格。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理论”的四个基本要素。寄深于浅,寄重于轻,寄实于虚――这是海明威对自己所有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美学要求。海明威严格秉着这一写作原则,以简洁有力的语言风格刷新了一代文风;富于独创性的叙事艺术、简约含蓄的文体风格,是海明威对世界文学的贡献。在他的笔下,人物对话朴实、简练,但却一句是一句,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一定的深度,能够将人物细致、微妙的思想感情曲曲传出。?有时虽只是一言半语,却含有意在言外的“潜台词”要由读者自己来探索、领会,获得某种与人物心灵上的沟通。“冰山理论”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从文字塑造的形象中,可以看出作品包含的思想感情;同样,通过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也可以进一步认识作品那简洁的文字、鲜明形象的特殊意义。“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雄伟,这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以诉诸笔端的八分之一,让读者感受到他的笔底波澜,感受到文字背后八分之七的分量。从海明威的作品<WP=33>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文字的魅力,更是一代文豪文字里所蕴含的让人深省的内涵,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执着和勤奋,以人的尊严、力量、知识和忍耐来迎接生活挑战的精神!  海明威创作的小说,不论长篇短篇,所表现的艺术精神基本上是在一种貌似粗犷朴实的笔触下流动着极为深沉的感情,有如缓慢漂移的冰山,表面看不出它蕴蓄着的巨大动能,但却有震人心魄的内涵底力。海明威这种新的艺术精神几乎感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所有美国作家,在名作家如詹姆斯·琼斯、纳尔逊·阿尔格兰,诺曼·梅勒等人的作品中,处处都显示出这种风格理论的深刻影响。“冰山理论”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它开创了一代文风。随着历史的发展,海明威的那种具体的写作方式始终将会象巴尔扎克、狄更斯的写作方式一样,被后人以新的方式取代,但作为一种创作原则,“冰山理论”的影响是永恒的。他那简洁有力文风的确立,得益于他一丝不苟的践行了“冰山理论”,而此理论也与他早年作记者时掌握的创作准则一脉相承,是后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结果。

全文目录


一、 前 言  5-6
二、 “冰山理论”的形成及基本内涵  6-12
三、 “冰山理论”的艺术独步  12-19
四、 “冰山理论”对美国文学及社会的影响  19-26
五、 结束语  26-27
注释  27-29
参考文献  29-31
中文摘要  31-34
英文摘要  34-37

相似论文

  1. 论王蒙文学创作中的苏俄情结,I207.42
  2. 湖湘水彩画艺术的发展研究,J215
  3. 陆机文学批评与创作比较研究,I207.22
  4. 杜牧诗文研究,I207.22
  5. 论约翰·多恩对海明威文学创作的影响,I712
  6. 蚌病成珠—郁达夫的情爱生活与其文学创作,I207.42
  7. 论辛弃疾对《庄子》的接受,I206.2
  8. 《庄子》悖论中的美学思想,B223.5
  9. 绘画之为艺术的意义,J205
  10. 20世纪90年代中韩女性文学追求及创作手法比较论,I312
  11. 文化回归与认同:非洲文化对莫里森文学创作的影响,I712
  12. 现实再认识,J120.9
  13. 互联网上负性思想情绪的分析与引导研究,D64
  14. 拨乱反正时期邓小平的教育改革思想及其意义,A849.1
  15. 现代科技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研究,J309.2
  16. 刘宋谢氏家风与家学及文学创作活动,I207.22
  17. 谢良琦研究,I206.2
  18. 论苏雪林的文学创作及研究,I206.6
  19. 鲁迅的文化传播实践及其文学思想的当代价值,I210
  20. 中美拓荒文学比较研究,I106
  21. 从女性主义文体学的角度分析海明威作品《老人与海》与《在密执安北部》,I712

中图分类: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