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泡沫复合驱采出液处理用破乳剂的研制
作 者: 张韶晖
导 师: 徐家宁
学 校: 吉林大学
专 业: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关键词: 泡沫复合驱油 模拟 采出液 破乳剂 破乳效果 稳定性 影响因素
分类号: TE3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30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近年来大庆油田大规模应用的聚合物驱油技术和正在试验的三元复合驱油和泡沫复合驱油技术(统称化学驱油)矿场试验,分别取得了比水驱提高石油采收率12%、20%和30%以上的好效果,同时化学驱油特别是泡沫复合驱油采出液中残留的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和天然气也导致采出液油水乳化严重,使油水分离难度明显加大。本文中以大庆油田泡沫复合驱模拟采出液为介质,研究了泡沫复合驱模拟采出液稳定性及破乳效果的影响因素,即泡沫驱模拟采出液的含水率、乳化程度(包括均化仪的乳化时间及乳化转速)、聚合物含量、碱含量、表活剂含量、气含量七因素对模拟采出液稳定性及破乳效果的影响规律及程度,得到了脱后净化油含水率及污水含油量与各考察因素之间的回归方程;研制出了适合泡沫复合驱采出液破乳脱水的破乳剂FD9808,达到了泡沫复合驱油技术推广应用对破乳剂所要求的技术指标,即脱后净化油含水率≤30%、脱后污水含油量≤2000 mg/L。本课题中的创新点主要包括:在泡沫复合驱模拟采出液稳定性及其破乳效果影响因素研究及在泡沫复合驱采出液处理用破乳剂配方的研制中合理地引入均匀设计试验法,在最终破乳剂配方的适应性试验中恰当地采用正交试验法,通过多种试验方法的有机结合,从而圆满地完成了该课题的研究工作,研制出了满足泡沫复合驱采出液处理要求的破乳剂FD9808。本文中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采出液中残留的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和天然气导致采出液油水乳化严重,油水乳状液稳定性增强,油水分离难度加大; 在泡沫复合驱模拟采出液含水率、聚合物含量、表活剂含量、碱含量及气含量五因素中,对泡沫驱模拟采出液稳定性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碱含量及气含量,且碱含量及气含量越高,模拟采出液经热沉降后的油中含水率及污水含油量也越高,即模拟采出液越稳<WP=80>定;在泡沫复合驱模拟采出液含水率、聚合物含量、表活剂含量、碱含量及气含量五因素中,对泡沫驱模拟采出液破乳效果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表活剂含量、碱含量及气含量,且表活剂含量越高,模拟采出液经破乳后的脱后净化油含水率越高;而碱含量及气含量越高,模拟采出液经破乳后的脱后污水含油量越高;研制的破乳剂FD9808,是一种对泡沫复合驱采出液适宜的破乳剂,具有破乳效率高、适应性强的特点,在脱水温度为45℃、沉降时间为30min、加药量在40~60mg/L的条件下,即可达到泡沫复合驱油技术推广应用对破乳剂所要求的技术指标,即脱后净化油含水率≤30%、脱后污水含油量≤2000 mg/L,满足该介质破乳脱水的要求。该课题成果是针对泡沫复合驱油技术的实际需要而提出来的,是泡沫复合驱油技术推广应用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其经济效益隐含在泡沫复合驱油技术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之中。由于破乳剂FD9808的成本较低,用该剂可使处理每方采出液所需的破乳剂费用低于1.1元,随着泡沫复合驱油技术的逐步推广应用,其经济效益将是十分显著的。
|
全文目录
相似论文
- 自变量分段连续型随机微分方程数值解的收敛性及稳定性,O211.63
- LNG系统中工作压力设定依据与换热器正交试验设计,TQ051.5
- 环氧分子在碳纤维表面相互作用的分子模拟研究,TB332
- 高强度钢板冲压件回弹的研究,TG386
- 筒形件可控径向加压充液拉深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TG386
- 硬质合金与钢连接工艺及机理研究,TG454
- 自动变速器负载模拟器的设计与研究,TH132.46
- 具有非对称端壁的涡轮叶栅气膜冷却数值研究,V231.3
- 复杂形体的高速气动对流及耦合换热研究,V215.4
- 轨道交通引起周围环境竖向振动的振源特性分析,U211.3
- 具有变截面臂架的格构式起重机结构计算分析方法研究,TH21
- 循环流化床内颗粒聚团的传热特性研究,TK124
- 生物质直接再燃的数值模拟,TK16
- 670t/h四角切圆锅炉炉内煤粉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TK224.11
- 1000MW超超临界褐煤锅炉炉内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TK224.11
- 喷动床内气固两相流动特性的研究,TK173
- 周向浓淡旋流燃烧器空气动力场的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TK223.23
- 中心回燃式燃烧室燃烧特性研究,TK223.21
- 迷宫式汽封和薄叶式汽封的数值模拟与对比分析,TK263.2
- 开关磁阻发电机供电系统仿真分析,TM31
-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综合实验系统的研究与应用,TM73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石油、天然气工业 > 油气田开发与开采 > 油田应用化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