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督教文化视野下的《蝇王》释读

作 者: 方艳彬
导 师: 刘明景
学 校: 中南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蝇王》 威廉·戈尔丁 基督教文化 人性恶 救赎
分类号: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3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威廉·戈尔丁是20世纪英国文坛十分有影响力的作家,他于1983年因《蝇王》这部作品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蝇王》虽受到过各种各样的批评,但作为20世纪的文学经典,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蝇王》通过描写一群孩子在孤岛的经历来揭示人性以及人们所处世界的本质,在主题上揭示了在远离文明约束下的人的本性。其主题是堕落,警戒与救赎。因为戈尔丁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隐藏的,在特定的条件下,人性中邪恶的一面就会浮现出来压倒一切,所以人注定走向堕落,然而揭示人性恶并非作者写作的最终目的。在《蝇王》中,戈尔丁作为一位深切关怀人类命运的作家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人的邪恶本质,更重要的是他希望以此来警戒世人并号召他们同邪恶与堕落抗争,从而获得救赎。本文从主要从基督教文化的角度,并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知识,着重探讨《蝇王》中的人物本质。通过分析,读者能更清晰地理解《蝇王》中的人物人性虽然是恶的,但是有趋善的基础及能力。由于失去自我的控制管教而导致自我沦丧这一过程及其后果告诫人们:人性是恶的,人们应该不断地自我提醒控制,防止内心中的黑暗演化成惨烈的后果。然而更重要的是让人们更好的认识自己、认识历史,更多地去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去思考人们的未来将走向何方。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蝇王》进行了基督教文化下的释读。首先,根据小说初始对荒岛各个方面的描写,可以发现荒岛上存在着三种和谐关系,即人与上帝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正因为有这三种和谐关系的存在,可以推断出荒岛其实影射了一个美丽的人间“伊甸园”形象。其次,对小说中西蒙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分析,发现他对弱小始终有着一份怜悯与关爱,对外界诱惑具有超然的抵制力,而且始终如一的牺牲和奉献。另外,他还最早知道野兽就在人类心中,具有先知的能力,各个方面无一不展示着西蒙和基督耶稣的相似性,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出现,给小说打上了深深的基督教文化烙印。最后,通过小说中人物的分析,发现本质恶的孩子有趋善的能力,揭示了小说中隐含的救赎主题。同时借助戈尔丁对他自己以及小说的评价,印证了小说中基督教文化的最终胜利,是人类不断前进的道路上必须的精神保障。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1
Introduction  11-20
Chapter 1 Brief Analysis of Christian Culture  20-32
  1.1 Definition of Culture  20-24
  1.2 Definition of Christian Culture  24-27
  1.3 Features of Christian Culture  27-32
Chapter 2 Deserted Island as the Image of Garden of Eden  32-44
  2.1 Harmony between Men and God on the Deserted Island  35-38
  2.2 Harmony among Human Beings on the Deserted Island  38-41
  2.3 Harmony between Men and Nature on the Deserted Island  41-44
Chapter 3 Simon as the Image of Jesus  44-59
  3.1 Characteristics of Jesus  45-48
  3.2 Characteristics of Simon  48-53
  3.3 Similarities between Simon and Jesus  53-59
Chapter 4 Final Triumph of Christian Culture  59-73
  4.1 Superficial Failure of Christian Culture  61-65
  4.2 Implied Theme of Salvation  65-69
  4.3 Significance of Christian Culture  69-73
Conclusion  73-78
Notes  78-81
Bibliography  81-86
Acknowledgements  86-88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88

相似论文

  1.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伦理研究,B82-05
  2. 用生命擦拭生命,I207.42
  3. 史蒂芬·金《肖申克救赎》中的新哥特因素,I712.074
  4. 毛姆原型投射下《月亮与六便士》的心理学分析,I561.074
  5. 金基德电影暴力美学研究,J905
  6. 走向生命的圆融,I206.6
  7. 《蝇王》的叙事策略研究,I561
  8. 中西文学中人性回归主题比较研究,I106
  9. 权力与自由的冲突,I712
  10. 曹禺与奥尼尔戏剧“家”的主题研究,I106.3
  11. 窥探人性深处的奥秘,I207.42
  12. 苦难与救赎,I207.42
  13. 肉体和灵魂的救赎,I207.42
  14. 寻找精神的救赎—梯姆·奥布莱恩的《他们携带的物品》的原型解读,I712
  15. 生态批评视角下的《蝇王》,I561
  16. 弗兰纳里.奥康纳短篇小说中的罪与赎,I712.074
  17. 《恶之花》的救赎观及其意义,I565
  18. 寻求反抗下的终极救赎,I512
  19. 英国荒岛文学中的女性缺失现象分析,I561
  20. 夹缝中难以生存的“自我”,I561

中图分类: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