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的多元化及其阻碍因素分析

作 者: 谢曼
导 师: 陈仲常
学 校: 重庆大学
专 业: 产业经济学
关键词: :货币政策传导 信贷途径 利率途径 资产价格途径 汇率途径
分类号: F822.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3年
下 载: 183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近年来,为了抑制通货紧缩、启动投资和消费,中央银行实施了积极的货币政策,但效果不显著;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最终取决于该国不同时期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的内容、特性和作用机制,因此,货币政策传导途径成为理论界和政界所关注的重大课题。本文在多种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紧紧把握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表现出的特征与趋势,落脚于认识和分析我国经济发展中货币传导的现实,探讨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途径多元化的正确路径选择。主要结论如下:(1)我国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途径虽然在1998年之后开始有所弱化,但仍在货币传导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利率对我国整体宏观经济变量的解释度非常有限,但如果分阶段来看,利率对经济变量的解释程度有增强的趋势。(3)我国资产价格主要是股票价格虽然与企业投资的相关关系不显著,对居民消费的替代效应大于财富效应,但对货币的需求弹性较大。(4)我国汇率变化对出口的影响大于进口,并且通过外汇占款对货币供应量产生连锁效应。另外,我国以汇率稳定为目标的汇率政策经常与货币政策发生冲突。(5)目前,影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因素主要有金融市场体系的不健全、商业银行的非市场行为、利率的管制、中央银行的非独立性和企业与居民对市场信号接收的迟钝性。(6)对于促进我国货币政策多元化传导途径的建立和完善,主要应采取的措施包括:① 加快发展货币市场,实现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联动。② 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程度, 确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运作的独立性。③ 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④ 完善金融宏观调控的微观基础。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5
英文摘要  5-9
1 绪论  9-13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9
    1.1.1 问题的提出  9
    1.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9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9-11
  1.3 研究的思路、结构和方法  11-12
    1.3.1 研究的思路  11
    1.3.2 研究的结构  11-12
    1.3.3 研究的方法  12
  1.4 本研究的特点及存在的不足  12-13
    1.4.1 本研究的特点  12
    1.4.2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12-13
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概论  13-19
  2.1 货币政策的传导要素  13-15
    2.1.1 货币政策工具  13-14
    2.1.2 操作目标与中介目标  14
    2.1.3 最终目标  14-15
    2.1.4 中央银行  15
    2.1.5 商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  15
    2.1.6 金融市场  15
    2.1.7 企业和居民个人  15
  2.2 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  15-17
    2.2.1 货币政策的经济变量传导  16
    2.2.2 货币政策的机构传导  16-17
    2.2.3 货币政策综合传导过程  17
  2.3 货币政策传导时滞  17-19
    2.3.1 货币政策时滞的分类  17-18
    2.3.2 政策时滞对货币传导效果的制约  18-19
3 西方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的理论  19-26
  3.1 利率传导途径  19-21
    3.1.1 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利率传导途径  19
    3.1.2 约翰·泰勒对凯恩斯利率传导途径的改进  19-20
    3.1.3 影响利率传导途径发挥作用的因素  20
    3.1.4 货币政策利率传导途径的政策含义  20-21
  3.2 金融资产价格传导途径  21-22
    3.2.1 托宾的q理论  21-22
    3.2.2 财富效应传导途径  22
    3.2.3 资产流动性效应途径  22
  3.3 信贷传导途径  22-24
    3.3.1 银行贷款途径  23-24
    3.3.2 资产负债表途径  24
  3.4 汇率途径  24-26
4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的多元化及其效应分析  26-52
  4.1 我国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途径  26-29
    4.1.1 信贷传导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  26-28
    4.1.2 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效应的实证分析  28
    4.1.3 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途径的弱化及其因素分析  28-29
  4.2 我国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途径  29-37
    4.2.1 我国利率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29-32
    4.2.2 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途径的实证分析  32-37
    4.2.3 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途径的整体描述  37
  4.3 我国货币政策的金融资产价格传导途径  37-44
    4.3.1 我国股票市场对经济发展发挥作用的一般机理  38
    4.3.2 我国货币政策资产价格传导途径的实证分析  38-44
  4.4 我国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途径  44-52
    4.4.1 我国汇率制度的改革及现行汇率制度的特征  44-46
    4.4.2 汇率在我国货币政策中发挥作用的一般机理  46-49
    4.4.3 我国货币政策汇率传导途径的实证分析  49-51
    4.4.4 我国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冲突  51-52
5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阻碍因素  52-60
  5.1 不成熟的金融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52-55
    5.1.1 货币市场发育不健全,不能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足够的空间  52-54
    5.1.2 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并与货币市场脱节  54-55
  5.2 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不完善和非市场化运作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影响  55-56
  5.3 我国利率管制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影响  56-58
  5.4 货币政策传导主体和传导客体尚未充分发挥自身职能  58-60
    5.4.1 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欠缺,影响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效果  58-59
    5.4.2 作为货币政策传导客体的各类企业和个人,未能对货币政策的调控及时做出反应  59-60
6 建立有效可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建议  60-63
  6.1 加快发展货币市场,提高中央银行调控能力  60
  6.2 实现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联动  60
  6.3 深化改革,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程度  60-61
  6.4 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61
  6.5 确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运作的独立性  61
  6.6 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  61-62
  6.7 完善金融宏观调控的微观基础  62-63
7 结论  63-64
致谢  64-65
参考文献  65-67

相似论文

  1. 中国金融创新的货币政策效应研究,F224
  2.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受阻的原因透析,F822.0
  3. 论“通货膨胀目标制度”,F822.5
  4.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F822.0
  5. 房地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的关系研究,F293.3;F820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的演变分析,F827.12
  7. 金融创新效应与我国货币政策的完善,F822.0
  8.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资产负债表渠道效应研究,F822.0
  9. 我国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研究,F822.0
  10. 日本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货币政策回顾与借鉴,F823.13
  11. 论货币政策调控艺术,F822.0
  12. 金融创新的货币政策效应分析及对策研究,F820
  13. 日本“流动性陷阱”的实证分析及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F224
  14. 金融创新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F832.1
  15.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F822.0
  16.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差异研究,F224
  17.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在我国货币政策中传导效应的考察,F822.0
  18. 我国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可行性研究,F822.5
  19. 中国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的相关性问题研究,F832.51;F822.0
  20. 我国利率政策与经济周期研究,F822.0;F124
  21. 资产价格的波动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F822.0;F224

中图分类: > 经济 > 财政、金融 > 货币 > 中国货币 >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