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受贿犯罪研究

作 者: 李增福
导 师: 罗大华
学 校: 中国政法大学
专 业: 刑法学
关键词: 受贿犯罪 受贿罪 犯罪心理结构 公职人员 行为要件 国家工作人员 犯罪学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特殊主体 主体因素
分类号: D91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3年
下 载: 19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腐败,一个历史性、全球性的社会、政治问题。世界各国政府及人民无不高度重视和关注。受贿犯罪,这里特指公职人员的受贿犯罪,成为腐败的集中表现,危害甚烈。受贿犯罪不仅涉及刑法领域,更渗透于犯罪学、犯罪心理学、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等不同层面。笔者尝试着从刑法、犯罪心理学和犯罪学的角度综合考察作为“腐败核心”的受贿犯罪,有意弥合不同层面的“断裂”以及为着较深入地研究论题。因此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受贿犯罪进行了一些研究。刑法是研究受贿犯罪的法律基础。我国刑法关于受贿罪的规定包括罪状和刑罚两大部分。“主体要件”与“行为要件”是受贿罪构成要件的核心。“国家工作人员”作为受贿罪的特殊主体,法律规定本身具有极大的模糊性。笔者在考察法律与国情的基础上,认为“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具体包括五类人员。在行为要件中,笔者采用了不同法域比较的方法,指出公职人员实施受贿犯罪,必须与其职务有关,即利用职权或者利用职务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并认为我国刑法规定“为他人谋取利益”作为受贿罪的行为要件之一是不妥当的。受传统刑事政策的指导影响,我国刑法关于受贿罪的刑罚规定存在许多需要改革之处, 主要表现为“重刑主义”、“刑罚欠缺”和“罪刑失衡”。笔者从刑罚目的的角度提出了个人的一系列建议,诸如对受贿罪单独设置法定刑、增设附加刑 、废除受贿罪的死刑、对受贿罪的牵连犯现象实行数罪并罚等。受贿犯罪是一种社会顽疾。如何准确认识受贿犯罪的发展特点、规律和危害是减少和控制受贿犯罪的重要前提。受贿犯罪作为“腐败的代表”在我国有特别严重的危害性,呈现出特殊的犯罪特点。本文对此进行了综合式、分析性的研究。<WP=4>犯罪是人的有意识的行为。在主体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下,每一种犯罪都有不同的犯罪心理(有别于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犯罪意图)。受贿犯罪是特殊主体实施的犯罪,因而其犯罪心理成因和犯罪心理结构具有特殊性。主体因素主要包括公职人员的人性、人格等自身缺陷;社会因素包括职业环境、权力约制机制、公共社会态度和法律机制等主体外因素。受贿犯罪心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按照推动公职人员受贿犯罪的影响力程度,笔者研究了受贿犯罪心理系统,包括官权优势心理、贪婪享乐心理、侥幸安全心理、失衡补偿心理和认同从众心理等五个层面。从刑法、犯罪学和犯罪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受贿犯罪,共同的目的在于为研究和建立受贿犯罪的控制和预防机制创造条件。而控防机制的完善则是国家、公共社会以及国民的共同责任。本文试图从改革、制法、监督、政策和文明等五个方面建构受贿犯罪的控制和预防的制度体系。

全文目录


引论  8-9
第一章 受贿罪的立法检讨与改革  9-30
  第一节 受贿罪的法制沿革与比较  9-15
    一. 受贿罪的国内立法  9-10
    二. 受贿罪的域外立法  10-13
    三. 思考  13-15
  第二节 受贿罪构成要件的检讨  15-22
    一. 主体要件--“公职人员”  15-18
    二. 行为要件--“与职务有关”  18-19
    三. “贿赂”  19-21
    四. 法益  21-22
  第三节 受贿罪的特别情形  22-24
    一. 退(离)休国家工作人员的受贿罪主体资格的认定  22-23
    二. 国家工作人员与其亲属共同受贿的认定  23-24
  第四节 受贿罪的刑罚改革  24-30
    一、 刑罚目的  24-25
    二. 刑罚的完善  25-27
    三. 废除死刑  27-28
    四. 数罪并罚  28-30
第二章 受贿犯罪的态势与危害  30-37
  第一节 犯罪态势  30-35
    一. 惩治重于预防,受贿犯罪“越打越多”,受贿官员“越打越大”  30-32
    二. 受贿犯罪集团化,串、窝案、案中案明显增多  32
    三. 腐败官员集政治蜕变、经济贪婪和生活腐化于一体  32-33
    四. 吏治和司法腐败严重,经济发展的热点领域往往成为腐败案件的高发区  33
    五. 受贿犯罪手段市场化、多样化,具有极大的隐蔽性  33-34
    六. 受贿犯罪日益渗透社会,具有更大的复杂性  34
    七. 受贿犯罪是犯罪黑数最大的一种犯罪  34-35
  第二节 犯罪危害  35-37
    一. 政治危害  35
    二. 经济危害  35-36
    三. 社会危害  36-37
第三章 受贿犯罪心理探究  37-44
  第一节 受贿犯罪心理成因  37-40
    一. 主体因素  37-39
    二. 社会因素  39-40
  第二节 受贿犯罪心理特征  40-44
    一. 官权优势心理  41
    二. 自私贪婪心理  41-42
    三. 认同从众心理  42
    四. 失衡补偿心理  42-43
    五. 侥幸安全心理  43-44
第四章 受贿犯罪的控制与预防  44-50
  第一节 改革(Reform)  44-45
    一. 以建立民主法治国为目标的政治改革  44-45
    二、 以实现司法独立为目标的司法改革  45
  第二节 制法(Legislation)  45-46
    一. 完善公务员制度的行政法  46
    二. 完善刑事立法  46
  第三节 监督(Supervision)  46-47
    一. 国民监督  46-47
    二. 新闻监督  47
  第四节 政策(Policy)  47-48
    一. 中国当前惩治受贿犯罪的刑事政策存在着几种极端倾向  48
    二. 政策完善的几项建议  48
  第五节 文明(Civilization)  48-50
结语  50-51
参考书目  51-52

相似论文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因素研究,D61
  2. 社会建构主义模式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G633.41
  3. 试论犯罪综合动因论,D917
  4. 论特殊主体的生育权,D921
  5. 论网络证据的收集制度,D915.13
  6. 论生育权,D913
  7. 受贿罪主体问题研究,D924.392
  8. 论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骗取他人财物行为的定性,D924.3
  9.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隐私权问题研究,D922.1
  10. 玩忽职守罪研究,D924.3
  11. 涉“黑”犯罪若干问题探讨,D914
  12. 破坏土地资源犯罪研究,D924.3
  13. 刑罚轻缓化的犯罪学依据,D914
  14. 论被害人承诺,D914
  15. 贿赂犯罪研究与预防对策,D917
  16. 我国内幕交易违法犯罪的特点、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D917
  17. 加罗法洛自然犯罪思想研究,D917
  18. 试论受贿罪中的几个理论问题,D924.3
  19. 受贿罪中三个问题研究,D924.3
  20. 共同受贿若干问题研究,D924.3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法学各部门 > 刑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