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用羊八井宇宙线观测实验寻找甚高能γ暴

作 者: 周勋秀
导 师: 黄庆
学 校: 西南交通大学
专 业: 理论物理
关键词: 宇宙线 γ射线暴 AS_γ实验 RPC地毯实验
分类号: P172.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3年
下 载: 65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自1967年γ射线暴(Gamma-Ray Bursts,以下简称γ暴或GRBs)发现以来,许多卫星实验和地面实验投入了γ暴的研究工作,对γ暴的时间结构、空间分布、能谱特征等取得了丰富的观测资料,但是,γ暴依旧是天文学上最神秘的现象之一。30多年来,γ暴的起源一直不清,甚至γ暴源究竟近在眼前,还是远在天边,也长期无法确定。 到目前为止,卫星探测器已观测到近3000个γ暴,结果表明γ暴的空间分布是高度各向同性的。1997年以来,许多γ暴被观测到了多波段余辉,有些还测出了其寄主星系的红移值,宇宙学起源模型逐渐流行起来。由于卫星实验受其探测器面积的限制,所探测到γ暴的能量都在30GeV以下。探测甚高能(E>100GeV)γ暴的地面实验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该能区的γ射线在穿过宇宙学距离时,会受到星系际空间的红外背景光子以及2.7K微波背景光子的强烈吸收,这就大大限制了对该能区γ射线的探测。如果实验中观测到了该能区的γ暴,就说明这些γ暴不可能是宇宙学距离的天文现象,将是对γ暴河内起源说的有力支持;如果探测不到,则支持了宇宙学起源模型,同时将对γ暴的产生机制和γ暴源距离下限带来重要信息。 甚高能γ暴存在吗?目前已发现的γ暴大都在keV和MeV能区,但很多理论模型预言了甚高能区的γ暴存在;在GeV能区,EGRET观测到几个与BATSE暴相符合的γ暴(其中GRB940217持续时间90分钟,有一个光子能量高达18GeV),说明BATSE卫星观测到的γ暴常伴随着更高能量的γ暴发生;大多数γ暴的能谱是指数为2左右的幂律谱(高能端尚未见截断),如果γ暴的能谱可延伸至TeV能区,采用大面积、高记数率的地面探测器,探测该能区的γ暴是可行的。 已有几个地面实验正致力于TeV能区γ暴的研究,如Milagro、HEGRA、Tibet ASγ等,但到目前为止仍为负结果。位于西藏羊八井(海拔4310m)的广延大气簇射阵列(Tibet ASγ array)具有其独特的地理物理优势,在同类实验装置中具有最低的观测阈能和最高的簇射计数率,尤其是羊八井三期阵列的阈能降至1.5TeV、记数率已达680Hz,用其来寻找TeV能区的γ暴具有很多优势。 本文利用羊八井ASγ三期阵列(1999年11月18日到2002年7月6日)的重建数据(约1.45×1010个事例)进行了TeV能区γ暴的全天区独立寻找,得到候选γ暴由本底涨落导致的最小几率约为7.2×10-12;同时也与卫星γ暴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了TeV能区γ暴的符合寻找,候选γ暴由本底涨落导致的最小 西南交通大学硕土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11页几率约为7.SX10\但考虑到试验次数,其超出均在统计涨落误差范围内,不足以被确认为Y暴。本文对上述结果进行了置信水平为95%的流强上限估计,约为 10I~10-’ph*m’S-‘ 本文通过Monte Carlo模拟估算了羊八井ARGO实验(全覆盖式地毯实验)对 E>10GeV能区 Y暴的灵敏度,得出 ARGO实验所需要的最低流强(定义 Y暴的发现标准是 5 o)约为 sxlo”勺h.cm’.s’。

全文目录


第1章 绪论  9-12
  1.1 宇宙线的研究与发展  9-10
  1.2 寻找甚高能γ暴的动机和意义  10-11
  1.3 γ暴的探测现状  11-12
第2章 γ射线暴  12-21
  2.1 γ暴的空间观测  12-13
  2.2 γ暴的主要观测特征  13-18
  2.3 γ暴的火球模型  18
  2.4 γ暴的能源机制  18-20
  2.5 γ暴的地面观测  20-21
第3章 广延大气簇射及其观测  21-26
  3.1 EAS中的级联簇射过程  21-23
  3.2 EAS的一般特点  23-25
  3.3 EAS的探测方法  25-26
第4章 羊八井ASγ实验  26-37
  4.1 羊八井实验的地理、物理优势  27-28
  4.2 羊八井ASγ阵列  28-32
    4.2.1 羊八井ASγ一期阵列  28-29
    4.2.2 羊八井ASγ二期/加密阵列  29-30
    4.2.3 羊八井ASγ三期阵列  30-32
  4.3 羊八井ASγ实验的原始数据和重建数据  32-37
第5章 用羊八井ASγ阵列寻找TeV能区的γ暴  37-60
  5.1 寻找TeV能区γ暴的方法  37-42
    5.1.1 固定窗口法  37-38
    5.1.2 “等天顶角方法”估计本底  38-42
    5.1.3 事例团显著性的估计方法  42
  5.2 寻找TeV能区伴随γ暴  42-52
    5.2.1 寻找BATSEγ暴的伴随暴及结果  42-49
    5.2.2 寻找其它卫星γ暴的伴随暴及结果  49-52
  5.3 全天区独立寻找TeV能区γ暴及数据处理结果  52-58
  5.4 流强上限的估计  58-60
第6章 羊八井ARGO实验及γ暴的模拟结果  60-71
  6.1 RPC简介  60-64
  6.2 羊八井ARGO实验  64-66
  6.3 用中-意ARGO实验寻找E>10GeVγ暴的模拟结果  66-71
结论  71-73
致谢  73-74
参考文献  74-76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6

相似论文

  1. 空气簇射轴芯探测器的开发,P111.3
  2. LHAASO-KM2A阵列对30TeV以上γ射线源的灵敏度估计,P172.4
  3. 甚高能宇宙线大尺度各向异性分析方法研究,P172.4
  4. LHAASO-KM2A混合探测宇宙线膝区物理的模拟研究,P172.4
  5. 利用羊八井ARGO实验数据全天区搜寻γ射线源,P172.4
  6. 利用羊八井ARGO实验研究宇宙线大尺度各向异性,P172.4
  7. 近地空间高能粒子分布及太阳质子事件短期预报研究,P182.9
  8. CRTNT样机指向标定和光电倍增管增益一致性标定,P172.4
  9. 利用羊八井ASγ实验研究宇宙线时间变化,O572.1
  10. 利用羊八井观测站研究宇宙线福布什下降,O572.1
  11. 宇宙线τ中微子望远镜设计及光电倍增管的标定,O572.1
  12. BESⅢ漂移室全长模型实验研究,TL817
  13. γ射线暴的时变分析:RMS与流量的关系,P172.3
  14. 在羊八井设置强子量能器研究宇宙线膝区成分,O572.1
  15. YBJ-ARGO实验RPC控测器电流和羊八井大气电场的研究,O572.1
  16. γ射线暴能谱特征及能源机制研究,P172.3
  17. γ射线暴火球模型的研究,P172.3
  18. 基于小波分析的确1-10TeV宇宙线时间变化及气象效应研究,P144
  19. 两类γ暴的谱形和光变曲线的统计差异,P142
  20. 成熟γ-射线脉冲星对宇宙线正电子的贡献,P145.6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天文学 > 空间天文学 > 空间天体物理学 > γ射线天文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